“云計算”這個詞,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
作為信息科技發展的主流趨勢,它頻繁地出現在我們的眼前。伴隨它一起出現的,還有這些概念名詞——OpenStack、Hypervisor、KVM、Docker、K8S...
這些名詞概念,全部都屬于云計算技術領域的范疇。
對于初學者來說,理解這些概念的具體含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所以,這篇文章將給大家做一個通俗易懂的介紹,解釋這些云計算概念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希望對大家入門有所幫助。
01
什么是云計算
在介紹那些古怪名詞之前,先介紹一下云計算。
以前電腦被發明的時候,還沒有網絡,每個電腦(PC),就是一個單機。
這臺單機,包括CPU、內存、硬盤、顯卡等硬件。用戶在單機上,安裝操作系統和應用軟件,完成自己的工作。
后來,有了網絡(Network),單機與單機之間,可以交換信息,協同工作。
再后來,單機性能越來越強,就有了服務器(Server)。人們發現,可以把一些服務器集中起來,放在機房里,然后讓用戶通過網絡,去訪問和使用機房里的計算機資源。
再再后來,小型網絡變成了大型網絡,就有了互聯網(Internet)。小型機房變成了大型機房,就有了IDC(Internet Data Center,互聯網數據中心)。
當越來越多的計算機資源和應用服務(Application,例如看網頁,下電影)被集中起來,就變成了——“云計算(Cloud Computing)”。無數的大型機房,就成了“云端”。
云計算
是不是覺得太簡單?別急,開始深入。
云計算的道理是簡單的,說白了,就是把計算機資源集中起來,放在網絡上。但是,云計算的實現方式,就非常復雜了。
舉個例子,如果你只是在公司小機房擺了一個服務器,開個FTP下載服務,然后用于幾個同事之間的電影分享,當然是很簡單的。
如果是“雙11”的淘寶購物節,全球幾十億用戶訪問阿里巴巴的淘寶網站,單日幾十PB(1PB=1024TB=1024×1024GB)的訪問量,每秒幾百GB的流量……這個,就不是幾根網線幾臺服務器能解決的了。
這時,需要設計一個超大容量、超高并發(同時訪問)、超快速度、超強安全的云計算系統,才能滿足業務平穩運行的要求。
這才是云計算的復雜之處。
剛才說了,我們把計算機資源放在云端。這個計算機資源,實際上分為好幾種層次:
第一層次,是最底層的硬件資源,主要包括CPU(計算資源),硬盤(存儲資源),還有網卡(網絡資源)等。
第二層次,要高級一些,我不打算直接使用CPU、硬盤、網卡,我希望你把操作系統(例如Windows、Linux)裝好,把數據庫軟件裝好,我再來使用。
第三層次,更高級一些,你不但要裝好操作系統這些基本的,還要把具體的應用軟件裝好,例如FTP服務端軟件、在線視頻服務端軟件等,我可以直接使用服務。
這三種層次,就是大家經常聽到的IaaS、Paas、SaaS。
SaaS: Software-as-a-Service(軟件即服務)
PaaS: Platform-as-a-Service(平臺即服務)
IaaS: Infrastructure-as-a-Service(基礎設施即服務)
再補一張圖,可能更直觀:
目前主流的云計算服務提供商,例如亞馬遜AWS、阿里云、華為云、天翼云、騰訊云,說白了,都是為大家提供以上三個層次的云資源。你想要什么,它們就提供什么。你想要多少,它們就提供多少。
這么多樣化多層次的云計算服務,阿里、華為們又是怎么提供的呢?
難道說,是人工安排?——
如果你要八核CPU、16GB內存、500GB硬盤的服務器,阿里臨時安排工程師幫你組裝?如果你要裝CentOS 7.2(一種類Linux操作系統),MySQL 5.5.60(一種數據庫系統),阿里也臨時讓工程師幫你安裝配置?
這顯然是不可能的,耗不起人力,也等不起時間。
于是,就有了各種軟件和平臺,負責對資源進行快速調用和集中管理。
02
什么是虛擬化
如果要對物理資源進行管理,第一步,就是“虛擬化”。
虛擬化是云計算的基礎。簡單來說,虛擬化就是在一臺物理服務器上,運行多臺“虛擬服務器”。這種虛擬服務器,也叫虛擬機(VM,Virtual Machine)。
從表面來看,這些虛擬機都是獨立的服務器,但實際上,它們共享物理服務器的CPU、內存、硬件、網卡等資源。
物理機,通常稱為“宿主機(Host)”。虛擬機,則稱為“客戶機(Guest)”。
誰來完成物理資源虛擬化的工作呢?
就是大名鼎鼎的Hypervisor。
Hypervisor,漢譯過來是“超級監督者”,也叫做VMM(Virtual Machine Monitor,虛擬機監視器)。它不是一款具體的軟件,而是一類軟件的統稱。
Hypervisor分為兩大類:
第一類,hypervisor直接運行在物理機之上。虛擬機運行在hypervisor之上。第二類,物理機上安裝正常的操作系統(例如Linux或Windows),然后在正常操作系統上安裝hypervisor,生成和管理虛擬機。
像VMware、KVM、Xen、Virtual Box,都屬于Hypervisor。
VMware大家應該很熟悉,就是VMware Workstation。學習Linux的話,很多人都是在windows系統下安裝WMware,然后創建Linux虛擬機。
但是,真正厲害的,是KVM(kernel-based virtual machine,基于Linux內核的虛擬機)。它是目前最熱門最受追捧的虛擬化方案。
KVM這樣的Hypervisor軟件,實際上是提供了一種虛擬化能力,模擬CPU的運行,更為底層。但是它的用戶交互并不良好,不方便使用。
于是,為了更好地管理虛擬機,就需要OpenStack這樣的云管理平臺。
關于OpenStack,它有點像個商店,負責管理商品(計算資源、存儲資源、網絡資源等),賣給用戶,但它本身不制造商品(不具備虛擬化能力),它的商品,來自于KVM。當然,如果不用KVM,也可以用Xen等其它hypervisor。
OpenStack的管理界面,比命令行好多了吧?
請記住,上面所說的幾個概念,包括VM、KVM、OpenStack等,都主要屬于IaaS(基礎設施即服務)。這個不難理解吧?
03
什么是容器
那么,容器是什么呢?大佬們經常說的Docker和K8S,又是什么呢?
前面我們介紹了虛擬化。人們在使用虛擬化一段時間后,發現它存在一些問題:
不同的用戶,有時候只是希望運行各自的一些簡單程序,跑一個小進程。為了不相互影響,就要建立虛擬機。如果建虛擬機,顯然浪費就會有點大,而且操作也比較復雜,花費時間也會比較長。
而且,有的時候,想要遷移自己的服務程序,就要遷移整個虛擬機。顯然,遷移過程也會很復雜。
有沒有辦法更靈活快速一些呢?
有,這就引入了“容器(Container)”。
容器也是虛擬化,但是屬于“輕量級”的虛擬化。它的目的和虛擬機一樣,都是為了創造“隔離環境”。但是,它又和虛擬機有很大的不同——虛擬機是操作系統級別的資源隔離,而容器本質上是進程級的資源隔離。
虛擬化 VS 容器
而大家常聽說的Docker,就是創建容器的工具,是應用容器引擎。
Docker的中文意思,就是碼頭工人。而它的LOGO,就是一只鯨魚背著很多貨柜箱。
相比于傳統的虛擬機,Docker的優勢很明顯,它啟動時間很快,是秒級,而且對資源的利用率很高(一臺主機可以同時運行幾千個Docker容器)。此外,它占的空間很小,虛擬機一般要幾GB到幾十GB,而容器只需要MB級甚至KB級。
除了Docker對容器進行創建之外,我們還需要一個工具,對容器進行編排。
這個工具,就是K8S。
K8S,就是Kubernetes,中文意思是舵手或導航員。Kubernetes這個單詞很長,所以大家把中間8個字母縮寫成8,就成了K8S。
K8S是一個容器集群管理系統,主要職責是容器編排(Container Orchestration)——啟動容器,自動化部署、擴展和管理容器應用,還有回收容器。
簡單來說,K8S有點像容器的保姆。它負責管理容器在哪個機器上運行,監控容器是否存在問題,控制容器和外界的通信,等等。
通過下面這張K8S系統結構圖,就能夠看出K8S和容器之間的關系。
除了K8S之外,還有很多種容器管理平臺,例如Compose,Marathon,Swarm,Mesos等。
Docker和K8S,關注的不再是基礎設施和物理資源,而是應用層,所以,就屬于PaaS。明白了吧?
正如文章開頭所說,今天主要是介紹KVM、Hypervisor、OpenStack、Docker、K8S這些名詞的意思,它們在云計算系統中的位置,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云計算涉及到大量的需求。同一個需求,會有很多不同的技術來實現。同一個技術,往往又有多個不同的廠家互相競爭。所以,概念和名詞就會特別多,發展變化也會很快。
-
云計算
+關注
關注
39文章
7855瀏覽量
137707 -
互聯網
+關注
關注
54文章
11184瀏覽量
103679 -
服務器
+關注
關注
12文章
9295瀏覽量
85882
原文標題:云計算原來是這樣玩的......
文章出處:【微信號:IndustryIOT,微信公眾號:工業互聯網前線】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