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公司(Intel)成立于1968年,自成立以來幾乎一直是全球領先的微處理器和芯片組制造商。如今,英特爾無疑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導體公司,其規模是其最大的競爭對手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的一倍左右,是美國第二大半導體生產商高通(Qualcomm)的三倍多。
英特爾與大多數其他半導體公司的不同之處在于,它的產品都是公司內部制造的。大多數半導體制造商把實際生產產品的工作外包給了中國的代工廠。但英特爾卻可以為其他小公司制造芯片,他們都不是英特爾真正的競爭對手,并不存在利益沖突。建造制造工廠的成本可能高達數十億美元,這也是英特爾一直比較忙碌的重要原因。
英特爾確實在中國組裝芯片組,但是是在英特爾自己的工廠中。美國一些悲觀主義者普遍認為,低勞動力成本使中國成為美國公司默認的制造基地,他們希望每臺產品能節省幾美分,并將工作崗位轉移到海外。但實際上,2016年底,英特爾擁有10.6萬名員工,其中約一半在美國就業。英特爾近一半的芯片組和微處理器是在美國本土生產的,英特爾在中國以外的大部分產品都是在以色列開發的。
混亂的芯片采購市場
即使英特爾在自己的工廠里為其他公司制造芯片,開發內部計算機硬件、銷售和品牌推廣的業務也比我們想象的更加混亂。例如,從2007年起,蘋果公司(Apple Inc.)開始在Mac電腦上只使用英特爾芯片,取代了蘋果自己作為投資者參與開發的PowerPC CPU。2018年,有報道稱,蘋果可能會在新款iPhone中獨家使用英特爾芯片。相比之下,規模較小的公司將業務分包給英特爾甚至算不上什么大事。
摩爾定律
英特爾的聯合創始人之一戈登?摩爾(Gordon Moore)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了科技領域最著名的理論。摩爾定律制定于1965年,它認為半導體密度每兩年翻一番。從那以后,這項定律不僅成立了,而且英特爾已經正式將這項定律納入其公司戰略。該公司正在研發450毫米晶圓,厚度還不到一毫米。一旦投入生產,它們應該允許摩爾定律的指數級進展至少再延續一代。
那么誰在購買英特爾的這些芯片呢?在2008年,惠普(HPQ)、戴爾(Dell)和國際商業機器公司(IBM)這三家世紀之交最大的電腦制造商一起為英特爾貢獻了3/4的收入。僅僅6年后,笨重的個人電腦就不再是全球客戶的首選設備,他們看重便攜性和速度,英特爾現在有8個主要客戶,占其總收入的75%。2016年,英特爾三大客戶占公司應收賬款的31%。
收入停滯,市場變化
自本世紀初以來,英特爾的收入增長已大幅放緩。拋開集成電路密度的限制不談,英特爾是否遇到了收入增長的極限?該公司從臺式機向小型設備的轉型已經進行了一段時間。利用其市場領先地位的優勢,英特爾已將業務重心轉向了小型設備和嵌入式系統。后者指的是用于獨立電腦之外的其他東西上的芯片,包括從汽車、飛機到交通信號燈和工廠裝配線等一切東西。
和其他公司一樣,英特爾也有一個精心設計的商業模式。公司的主要部門包括
消費級計算組:包括臺式電腦、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
數據中心組:包括云通信和基礎設施產品;
物聯網集團:包括為零售、交通、工業、視頻、建筑和智能城市等領域的網絡連接而設計的產品。
除了半導體和芯片,英特爾還生產安全軟件產品。
電腦仍然王
桌面電腦的時代可能正在消退,但它仍然非?;钴S,并將持續一段時間。英特爾55%的營業收入都來自其計算業務,但這一比例正在逐年下降。戴爾公司(Dell Inc.)是英特爾最大的客戶,占英特爾總收入的15%。緊隨其后的是聯想集團有限公司(Lenovo Group Ltd.),該公司于2005年收購了IBM的個人電腦業務,于是它立即成為了英特爾的一個客戶。
英特爾2017年的總收入為628億美元。它的業務是真正的國際化,其最大的市場是中國,美國只是它的第二大市場。去年我國采購了價值近140億美元的英特爾產品。第三大市場是新加坡,127億美元。
底線
一些公司主導了一個行業,卻未能創新,最終失去其戰略性地位(如霍華德·約翰遜,柯達),還有一些公司有很好的想法,卻沒有一直堅持下去。能夠利用智慧優勢、占據市場份額的公司,才能在未來幾十年保持強大的影響力。英特爾就是一個原型,并且將繼續存在,直到永遠。
-
處理器
+關注
關注
68文章
19404瀏覽量
230810 -
芯片
+關注
關注
456文章
51155瀏覽量
426345 -
英特爾
+關注
關注
61文章
10007瀏覽量
172152
原文標題:芯片巨頭英特爾的內幕
文章出處:【微信號:SSDFans,微信公眾號:SSDFans】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