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看到生物測定技術不斷被運用到我們的生活中時,我們必須停下來考慮這樣做的風險和后果,因為技術的進步使生物測定技術越來越容易被模仿、被操縱和被制造。隨著世界越來越依賴生物識別認證,我們必須了解它是如何受到威脅的,當它受到威脅時會發生什么,以及我們能做些什么來防止生物識別的反烏托邦現象。
生物特征學正面臨來自新興技術的威脅,這些新興技術包括人工智能(AI)、機器學習(ML)、3D打印、繪圖以及先進的光學和傳感器。這些技術可能會破壞生物識別技術的完整性。
指紋欺詐
雖然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身體特征,但代表生物統計學的數據卻并非如此。也就是說,當人們驗證指紋時,構成指紋物理紋路的獨特模式被傳感器轉換成數據,然后這些數據就可以被存儲、共享甚至修改。這就為盜用創造了機會。
2017年1月,日本國家信息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證明,他們可以僅用中端的數碼相機就能從個人照片中成功提取指紋。而后可以使用消費級的3D樹脂打印機輕松創建指紋的副本。
密歇根州的警察在2016年就這么做過。不過從警察是從自己的存儲庫而非照片中提取的指紋。通過與當地一所大學的合作,執法部門制作了一個謀殺案受害者的指紋復制品,以便解鎖受害者的手機,獲取潛在證據。
面部欺詐
面部識別更容易受到這種攻擊。從社交網絡到駕照,再到商店內外使用的安全攝像頭,我們面部的生物測量系統都可以隨時被獲取。
雖然可以通過個人授權的簡單照片攻破初級面部識別系統,但對于使用范圍更廣的現代3D比對系統也可以通過3D頭像打印技術來破解,正如研究人員在2018年成功地針對某些三星、LG和一加手機演示的那樣。
你或許認為從二維照片或視頻幀中提取目標的面部3D渲染圖是不可行的?但事實卻是,機器學習和計算機視覺方面的進步已經使其成為可能,而且今年剛剛成立的一家初創公司還以在線服務方式提供這種業務。
靜脈認證,白費力氣?
由于我們皮膚下的大多數靜脈都不是外部可見的,因此靜脈認證被吹捧為一種更好的生物識別替代品。其原理是利用個體皮膚下靜脈的獨特位置和尺寸對其進行識別。然而,僅僅因為人眼看不到靜脈并不意味著它們不能被儀器看到,或是不能被遠程設備提取。
去年,德國研究人員利用一臺不帶紅外濾光片的單反相機,在5米外,從一個人手上遠程提取靜脈紋理。然后,他們利用這些數據創建了一個手部的蠟制模型,包括合成靜脈,成功地欺騙了靜脈掃描儀。其中一位研究人員指出:“我很驚訝,一切居然這么簡單!“
所有這一切都意味著沒有哪種生物識別認證方法可以免于欺騙。無論是通過重建物理模擬,還是向生物識別驗證系統提供虛假的生物識別數據,總會有人嘗試利用。即使這些盜用方式在今天不可用或不實用,新興技術也不將可避免地改變這一點。
-
傳感器
+關注
關注
2552文章
51382瀏覽量
755797 -
生物識別
+關注
關注
3文章
1210瀏覽量
52564
原文標題:破解生物識別:為什么生物識別認證本身不是萬能藥?
文章出處:【微信號:EAQapp,微信公眾號:E安全】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