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使用手機語音助手的時候,這個令我新奇不已的玩意兒,總是會在我興沖沖地問一個問題之后,令人失望地回答一句:“我好想聽不懂你在說什么……”
后來技術演進,它終于能夠通過我的一些關鍵詞,聽懂我說什么了。但一板一眼,一字一句,程式化十足。
慢慢地,簡單的對話已經難不倒它。語音助手開始不局限于僅僅是對“文本”的理解,而是加入視覺、聽覺等分析技術,通過“察言觀色”來捕捉人的“話語”背后蘊藏的情感。它們開始試圖獲取人類的情緒。
就像亞馬遜近日所透露的,基于Alexa語音識別情緒的技術能力,他們有計劃打造一款類似手表的可穿戴設備,通過捕捉用戶的情緒,而去提供更多的服務。
萬事不離“視聽”:
AI探知情緒的主要途徑
對人類的情緒進行研究和總結,是一個已經開展了將近一個半世紀的課題。最初研究者們往返于不同的種族人群,進行比對、分析,得出了人類的幾大基本情緒類別,然后可以應用在人際交往、醫療護理等行業。
而在人機交互越來越深入的今天,機器能否對人的情緒進行充分的理解,將會直接影響到交互體驗。由此而來,諸多人工智能公司開始對機器識別情緒展開了攻關。得益于圖像識別和語音識別技術的不斷取得突破,目前AI識別情緒主要有兩種途徑。
第一種是視覺情緒識別。這是一種最基本的情緒識別方式,因為人的情緒往往會以面部肌肉運動的形式來直接呈現,這也是美國心理學家保羅·艾克曼和福里森證明人類有六大基本情緒的直接原因。
而面部識別如今已經是一項非常成熟的技術,通過“喂給”AI大量的面部表情數據,然后進行學習,從而就可以對現實中人臉所呈現的情緒進行判斷。國內就有專門做面部情緒識別的人工智能公司,比如曠視、太古等。
第二種是語音情緒識別。人的情緒出了能“看”出來,也能“聽”出來。與之直接相關的就是不同情緒下人說話的語調:深沉之于悲傷、高昂之于愉悅等。
相較于視覺識別,語音識別的難度要高了不少。因為情緒與表情的對應度要遠高于語調與情緒,比如你很難將哭喪臉與開心聯系到一起,但一個人如果說話聲音低沉的話可以表示他心情沉重,也可能是因為他的音色本就如此。正因如此,對聲音信號的分析才會要求更加精細。百度、谷歌、亞馬遜等對此均有一定的技術積累。
除了這兩種情緒識別途徑之外,通過文本識別和生理信號(腦電波、呼吸、皮膚阻力等)也是AI進行情緒識別的方法,但由于文本涉及的場景狹窄和生理信號的準確率低的短板,其尚不能成為主流的情緒識別方法。
顯然,Alexa所擅長的就是第二種途徑。在語音情緒識別方面,去年10月Alexa就已經取得了相關專利,其可以通過聲音的模式來確定用戶的幸福、快樂、憤怒、悲傷、恐懼、厭惡、無聊、壓力和其他一些情緒的狀態。而如今,這項專利終于要派上用場了。
從買止咳糖漿到在線購物:
Alexa聽懂情緒后怎樣
Alexa是亞馬遜專門研究智能語音技術的團隊,它的技術要進行應用轉化,往往和亞馬遜的另一個團隊Lab 126(曾經開發過kindle和echo等產品)有關。這一次,兩個團隊再次攜手,準備把語音情緒識別的最新成果搭載到一個類似智能手表的可穿戴設備上。通過與手機APP的連接,來為用戶提供個性化服務。
根據亞馬遜的內部文件,這款手表的功能定位很簡單,就是健康輔助。而在此之外,它還可以通過識別用戶的語音特征來進行情緒判斷,然后為其提供與他人交流的最佳方式。
根據描述,如果一個女生一邊擤鼻涕一邊咳嗽一邊又跟Alexa說自己有點餓了,那么Alexa就會通過對女生說話的的音調(虛弱、低沉)和背景音(咳嗽、擤鼻涕)分析出她很可能得病了,然后發出來自機器的貼心關懷:要不要來碗雞湯,或者叫個外賣?甚至直接線上訂購一瓶止咳糖漿一小時內送貨上門?
說真的,妹子要真有這么一個貼心助理,還要什么男朋友?
從這個角度來說,Alexa作為個人生活助理的角色會得到進一步的加強。比如將其和手機音樂、電商APP等業務進行連接,在感知到你比較悲傷的時候為你唱一支快樂的歌,或者為你購買一盒甜品來讓你通過食物獲取愉悅感等。
由此而往,Alexa很可能將開啟一種全新的語音購物推薦方式。與傳統的通過捕捉用戶的瀏覽記錄、搜索記錄或者通過“竊取”其他用戶在手機其他APP上留下的隱私足跡,然后進行毫無目標的泛化、低效的推薦不同,通過感知情緒和問詢來為用戶進行購物推薦,能夠獲得更高的成交效率。這無疑將對電商形成巨大的吸引,也是可能成為Alexa獲利的一種新的商業模式。
當然,現在這種可穿戴設備尚且處于研究的早期階段。亞馬遜并未完全確定是否執行此項計劃。如果技術可行的話,才會進一步地去進行設計。我們這樣長篇大論似乎有“過度解讀”之嫌。
但在這個時代,最不可小看也最無法預測的,就是技術的走勢。如果它真的走入了現實,或許還真有一些東西需要認真對待并妥善解決。
謹防“服務”變成“買賣”
首當其沖需要被關注的,就是我們不厭其煩地再三提及但也不得不提的隱私問題。
隱私數據是互聯網時代不可回避的,用戶提供自己的數據以獲取服務這種交換每天都在發生。在各種APP中,為了改進產品的使用體驗,服務商一般都會明確告知會搜集用戶的部分隱私數據,并且僅用于改進產品之用。但這種話向來被認為是鬼話,尤其是Alexa還是有前科的——echo就不止一次被用戶曝出偷聽用戶和私自收集隱私的劣行。
但如果是做成監測健康和識別情緒的穿戴設備的話情況又不一樣了。智能音箱正常情況下是需要喚醒才能工作的(我們假如非正常情況不存在……),而智能手表等可穿戴設備需要全天候地開啟,也就是說它隨時隨地都在感知著你的變化……想一想,有個東西默默地掌握著你情緒的一切,然后很有可能在背著你做著一些不知情的事情,是不是有點害pia?
獲取隱私的邊界在哪兒,是需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
其次,需要警惕它由一種私人服務“異化”為不合理的商業用途。上文我們分析過的,它可以和電商達成一種合作,形成一種新的購物模式。但是,如果它所推薦的商品或者商家都是“充值”過的呢?你以為被推薦的商品是最合適的,沒想到卻是給錢最合適的……利用用戶的情緒進行商業分發,顯然會給用戶添不少堵。
從這個角度來說,如何劃分服務和商業的界限,也是需要重點關注的。
最后,每次覺察到人的情緒變化,都會及時做出反應,很可能對人產生兩個截然相反的影響。
一是過分地依賴。情緒不好有它安撫,情緒愉悅有它“錦上添花”,將會讓人順著天性而行,缺乏自主的情緒調節能力。成年人還好,如果是兒童的話將很可能對其性格的形成產生不良影響。如何限制兒童使用此類產品,就會成為一個新問題。
二則是引起反感。人與人性格不同,有的人可能會喜歡被安撫,但有的人如果事無巨細都要被“噓寒問暖”,反而會引起精神的煩躁。這點很好理解,就跟你嫌爸媽嘮嘮叨叨是一個道理。那么,如何掌握好既能通過察覺情緒提供貼心的服務、又不至于引起反感的節奏,也是個技術活兒。
從總體上來說,Alexa如果能基于情緒識別提供正向的服務的話,還是很值得肯定的。畢竟人機交互到最后階段,是不可避免的要進行情緒上的碰撞;而基于此提供一些商業化的服務也無可厚非。但由于情緒的私密性和個人化色彩,無論是Alexa還是其他提供類似語音技術服務的公司,都必須要在符合倫理常識和保證體驗的前提下,提供有分寸、有邊界的服務。
否則的話,被用戶拋棄將會是注定之事。
-
機器視覺
+關注
關注
162文章
4405瀏覽量
120586 -
AI
+關注
關注
87文章
31490瀏覽量
269974 -
語音識別
+關注
關注
38文章
1742瀏覽量
112832
原文標題:AI能聽懂你的情緒了,人機交互會變得更好嗎?
文章出處:【微信號:smartman163,微信公眾號:網易智能】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