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一直在提倡工匠精神,但技術工人的待遇卻遲遲沒有改善,導致國內的制造業似乎目前后繼無人,很多小工廠招不到人,很多這一行的人紛紛轉行。
累,臟,窮似乎成了這一行業的標簽,培養一個熟練的技術工人,需要三到五年,高級人才需要十年以上,人才的流失使這一行在失血。
青年對制造行業避之不及,是什么在“嚇”他們?
國家要發展,民族要復興,優秀的技術工人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理應得到全社會的更多重視的工程師、制造工人為什么地位這么低?
“咱們工人有力量”的時代一去不返
想想2008年前,那時候的70后們要想進個像樣子的工廠,還得托熟人,請客送禮之類的,跟孫子似的。現在呢?反過來了,沒有年輕人不再想進工廠當工人了,即使老板們給漲工資,給各種福利,制造工人也是現在年輕人擇業避之不及的地方。
一大批中小制造業如今世道不好,之所以還能勉強維持,是因為有一批60后、70后的農民工在支撐,他們上有老下有小,不敢歇,也不敢鬧,他們拼命干活的動力是子女絕不再進廠當工人,能夠改變家族命運。
80、 90一代,依靠著父輩的積累完成了轉型,考大學成為了他們一致的目標。干什么不好呢?干什么都比當工人舒服還掙錢多,這是他們一致的看法,計劃經濟年代當工人的榮光,一去不復返了。
國人的人才觀存在問題,普遍不看好技工人員
當下,在高呼“知識改變命運”的今天,大家普遍認為,學歷就等同于知識,認為只要是個大學生都是人才,而大學畢業后干的工作就是既光鮮又高大上,雖然很多崗位只有三四千元的月薪,但卻遭到眾多大學生們的哄搶,這就是當下現狀。即便是這樣,人們仍然樂衷于讓子女接受大學教育,也瞧不起學歷相對低一點的技工人員。
技工崗位發展通道狹窄,前景不理想
具體表現為,無論月薪多少,在現行體制下,技工的出路幾乎永遠被定格在車間一線,繁重的勞作和無休止的加班往往會伴隨其全部職業生涯。也難怪,人們口中的“白領”崗位能吸引大學生哄搶,而技工崗位卻無人問津。
央視曾播出過《大國工匠》系列紀錄片,講述中國高端制造背后的故事。主角是一群牛逼的央企技能大腕。他們兢兢業業堅守在崗位上,懷著一顆赤誠之心,全心全意愛著他們的事業。看完之后,令人歡欣鼓舞,同時也堅定了一個決心:決不去當什么大國工匠,太累了!工資還低!
只剩真正熱愛的人還在干機加工
顧秋亮
深海載人潛水器有十幾萬個零部件,組裝起來最大的難度就是密封性,精密度要求達到了“絲”級。而在中國載人潛水器的組裝中,能實現這個精密度的只有鉗工顧秋亮。看到了嗎?只有他一個人!國寶級啊!
他的生活是什么樣的,單職工、女兒上學急需用錢。
“尤其是7000米海上試驗,船剛剛啟航,他就接到妻子打來的電話。當時妻子被查出懷疑惡性腫瘤,領導都來安慰他,后來查到不是惡性腫瘤,回來后他和妻子哭著抱成一團。”什么是單職工?他的老婆沒有工作!女兒上學的學費、生活費都讓這個家庭捉襟見肘!
胡雙錢
C919的首架飛機有著數百萬個零件,80%是我國第一次設計生產,復雜程度可想而知。胡雙錢回憶:“一個零件要100多萬,關鍵它是精鍛鍛出來的,所以成本相當高,而且有36個孔,大小不一樣,孔的精度要求是0.24毫米。”這個本來要靠細致編程的數控車床來完成的零部件,在當時卻只能依靠老胡的一雙手,和一臺傳統的銑鉆床,連圖紙都沒有。
但是當提到胡雙錢的待遇時,紀錄片里是怎么說的:“胡雙錢一周有六天要泡在車間里,這張僅有的全家福還是2006年照的。一年多前,老胡一家從住了十幾年的30平米老房子搬了出來,貸款買了上海寶山區的70平米新家。”
高鳳林
新一代“長征五號”運載火箭是目前中國設計運載能力最大的火箭。長征五號火箭發動機的噴管上,有數百根空心管線,管壁的厚度只有0.33毫米,高鳳林需要通過3萬多次精密的焊接操作,才能把它們編織在一起。
這些細如發絲的焊縫加起來,長度達到了1600多米,每個焊點只有0.16毫米寬,完成焊接允許的時間誤差僅為0.1秒。而他的時間80%給工作,15%給學習,留給家庭的只有5%。
中國制造的崛起有目共睹。高鐵、航天、核電、特高壓、芳烴……這些領先世界的技術,增強了國力,提升了國民幸福感。我們每個人都是實實在在的受益者。從盲目崇拜西方技術,鼓吹日本制造、德國制造,到現在提起中國制造的自豪,民眾的自信心從未如此強大。
但是,每到宣傳科學家和勞模,套路還和國家初建的時候一樣,都是什么淡泊名利,安于清貧,生活儉樸,拿錢少,不顧家,積勞成疾,英年早逝,但平心而論,這種宣傳能夠吸引人嗎?
這真的是我們提倡的“大國工匠”精神么?
——當然不是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湯濤日前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介紹了這樣一組數據“技術工人占就業人員的比重大體上為20%,高技能人才為6%,都是比較低的。
”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高技能人才占比與世界先進水平差距較大,數據顯示日本、德國等發達國家高級技工占比高達40%—50%。當時有人評論說“當看見哈雷戴維森工廠的裝配工自豪地對兒子說,‘街上那些漂亮的摩托車里就有我的簽名’的時候就成功了。
我想,我們的中國工匠也應該有這種榮譽感,社會需要給予技術人才更多尊重與重視。”
《關于提高技術工人待遇的意見》回應了這樣的呼吁。它圍繞技術工人培養、使用、評價、激勵和保障等環節提出意見,重點就是增強技術工人的職業榮譽感、自豪感和獲得感,激發工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并第一次把提高技術工人待遇上升到全局高度,對進一步提升技術工人經濟社會地位、加強技術工人隊伍建設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我們不正是應該要讓專業人士憑自己的專業技能堂堂正正地拿到高收入,成為社會尊敬與羨慕的正面形象嗎?
前一段時間在青島舉辦的海上閱兵,無人不贊嘆中國如今的軍事力量。航母遼寧艦、新型核潛艇、新型驅逐艦、多型戰機精彩亮相……無不讓人心潮澎湃、壯懷激烈……
052D型117西寧艦
甚至有人對“霧里挑燈看艦”調侃到:
某些國家:老子派了間諜,買了相機,動了偵查就差衛星拍照了,你跟我說霧天閱兵?
雖是戲謔,但話語間無不顯示出對自己國家的自豪與傲嬌,但是在這份自豪感的背后一位位技術工人夜以繼日的鉆研,是一間間工廠精細加工生產的結果,是大大小小機加工工廠一代一代精益求精推動的產物,是一位位默默無聞的技術工人集小流成大河,才有了今天的繁榮昌盛。
技術工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與當下炙手可熱的房地產、IT相比,機械加工行業變成了被忽視的領域,甚至“技工”遭到大家的嫌棄。不能再只發“獎狀”不漲“獎金”持續消耗技術大腕對行業的情懷和摯愛了,只有讓專業技能體現出高價值,才是尊重人才,尊重知識,唯有如此才能讓大國工匠后繼有人!
-
機械
+關注
關注
8文章
1617瀏覽量
40715 -
智能制造
+關注
關注
48文章
5611瀏覽量
76473
原文標題:別等到連技術工人都沒了,再來談什么大國工匠!
文章出處:【微信號:wulianwang66,微信公眾號:互聯網工業】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