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認為GAN是2014年由Ian Goodfellow等人提出的,但有人發現同樣的想法早在2010年,就被一位芬蘭的電氣工程師提出了,引發關于“怎樣才算是第一個發明者”的討論。
Ian Goodfellow于2014年提出的GAN,至今已經是計算機視覺領域最重要、使用最廣泛的概念之一。
學術界流傳的一則GAN誕生的傳說。據說是因為一天晚上Ian Goodfellow在酒吧在喝高的狀態下與同事討論學術問題,突然靈光一閃,提出了GAN初步的想法,當時并沒有得到同事的認可。
后來從酒吧回去發現女朋友已經睡了,于是熬夜寫了代碼,發現還真有效果。經過一番研究后,GAN就誕生了。
GAN的主要靈感來源于博弈論中零和博弈的思想,由一個生成網絡與一個判別網絡組成,二者不斷博弈:生成網絡從潛在空間(latent space)中隨機采樣作為輸入,其輸出結果需要盡量模仿訓練集中的真實樣本。判別網絡的輸入則為真實樣本或生成網絡的輸出,其目的是將生成網絡的輸出從真實樣本中盡可能分辨出來。而生成網絡則要盡可能地欺騙判別網絡。兩個網絡相互對抗、不斷調整參數,最終目的是使判別網絡無法判斷生成網絡的輸出結果是否真實。
有人比Ian Goodfellow早4年就提出了GAN?
正當大家都已經認為GAN等于Ian Goodfellow的時候,Reddit上有人挖墳,稱其實早在Ian提出GAN這一概念的4年前,就已經有人提出了非常類似的概念。
Reddit討論地址:
https://www.reddit.com/r/MachineLearning/comments/bnqm0p/d_gans_were_invented_in_2010/
這位叫做Olli Niemitalo的芬蘭電氣工程師,會在自己的博客上記錄他時不時冒出的一些想法。2010年2月24日,他記錄了一種訓練人工神經網絡以在可變上下文內、生成缺失數據的方法。
博客鏈接:
http://yehar.com/blog/?p=167#2010-02-24
在博客中他寫到:圖像可能丟失像素,那么如何通過周圍已知的像素,去恢復丟失的像素呢?
他提出的方法是一種叫做“生成器”的神經網絡,在給定周圍像素作為輸入的情況下,生成缺失像素。(看,在2010年,Olli就已經提到了generator這個概念!)
那么接下來的問題就是,該如何訓練這樣的網絡呢?
比如一個草原的照片上有一塊污漬,我們知道被蓋住的部分(缺失的數據)也是草,那么我們就可以訓練神經網絡用草去修復,并可以根據生成的草,與原始數據之間的均方根差(RMSD),對神經網絡的成果進行評分。
但如果生成器遇到不屬于訓練集的圖像,那么神經網絡就不可能將所有葉子(尤其是缺失部分的中心位置的數據)放在恰當的位置。如果生成器的結果看起來不理想,就會遭受懲罰。
看,生成/對抗,都有了!接下來,他還畫了一個流程圖:
解釋一下上圖。給定一個分類器網絡,使之同時和生成器進行訓練。分類器網絡以隨機、或交替順序給出生成的原始數據。
接著,分類器需要猜測在周圍圖像上下文的上下文中,輸入是原始數據or生成數據,并給猜測結果打分。原始數據給1分,生成數據給0分。
生成器網絡的目的就是獲得盡可能高的分數。隨著生成器網絡不斷學會獲得高分,最終能夠生成逼真的、人眼區分不出真假的圖像。
看到這里,很多Reddit網友不淡定了,紛紛感慨“這個人是誰?”“可惜他不出名,要不然blahblah”:
MasterSama:Olli是數百萬領先他們時代卻籍籍無名的例子之一。但我仍然認為雖然Ian可能不是第一個提出GAN的人,卻是第一個讓GAN火起來的。
whymauri:同意MasterSama。我上課的時候聽過一個說法,沒有任何一個科學發明是以最早發現它的那個科學家命名的。
alexmlamb:先入為主的感情來說,我并不想承認兩者是相同的。但我可能不得不承認兩者的相似度高的讓人不可思議。
GAN之父的頭銜從來不缺質疑,其中就包括LSTM之父
中國古話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在學術領域,永遠不缺乏爭論。
比如今年圖靈獎的歸屬,包括南京大學人工智能學院院長周志華教授在內的許多學界人士,均發出質疑為什么圖靈獎得主不是LSTM之父Jürgen Schmidhuber?他也是深度學習領域的大家啊。
LSTM之父Jürgen Schmidhuber聲稱,他在92年提出了一種PM(Predictability Minimization)模型,其與GAN有一些相似之處,所以稱Ian Goodfellow的“GAN之父”的說法是站不住腳的。
最后,無奈之下的Goodfellow只好在論文的最終版本里加入了GAN和PM不同之處的比較,這才有了第一篇GAN論文的誕生。
為此,Schmidhuber和Ian不僅在郵件中展開了激烈的爭論,甚至在2016 NIPS大會上,趁Ian正在做GAN的tutorial的時候,Schmidhuber站起來打斷演講。首先介紹了一下自己92年提出的PM模型,介紹了PM模型的原理和實現過程等等,然后反問Ian如何看待GAN和PM的相似點。
Ian當場直接明說他們之前已經在郵件里討論了這個問題,不想牽扯到NIPS大會上來浪費廣大聽眾的時間。
Ian的言論贏得了在場大佬的多次掌聲。一位五十多歲的長者試圖碾壓三十出頭的小伙子,但被小伙子反殺,場面一度十分尷尬。
點子一文不值,做出成果的人才有話語權?
人工智能、機器人、空間科學工程師John Cooper在Twitter闡述了他對此事的觀點:點子一文不值,做出成果的人才有話語權。
Ian也在下面回復,從側面認可“做永遠比說有價值”:如果你有確切的想法可行,并且領域知識能夠認識到它應該有效,那實際上就確實有價值。制作第一個能運作的GAN只花了大約1個小時,寫論文只花了2個星期。這絕對是一個“99%靈感,1%汗水”的故事。
言外之意就是“我做出來了,就這么一點工作量,你呢?”
Keras之父Fran?ois Chollet回復說:這對學術界來說是一個大問題。通常需要數十人(如果不是數百人),花費很多年心血才能正確地發展一個想法。然而,榮譽要歸功于第一篇學術論文的第一作者(無論學術界之外的現有技術如何)。
事實上,如果我們翻開維基百科對GAN的定義,就會看到其實Wiki提到了Olli Niemitalod在2010年的博客。不僅如此,還列舉了從1990年到2017年,所有和GAN相似的概念。
比如92年Schmidhuber的可預測性最小化;2012Yan Zhou等將對抗原理應用于SVM;2013年Li、Gauci和Gross采用了在競爭環境中推斷模型提出“圖靈學習”;直到2014年,Ian Goodfellow向公眾介紹了GAN的概念,對今后的人工智能領域產生了巨大影響。
大神的成就總會被人記住。而即使一個默默無聞的人,也可能會在10年后被人提到進行熱議。
Ian也好,Schmidhuber也好,科學家做出的成果的重要性和原創性,總會有人認可、有人質疑。但無論如何,大神們總有相似之處,那就是堅持!
正如Ian所說:我把整個GAN理念放在一起只需要大約30秒鐘。但這是建立在我花了4年時間攻讀相關領域的博士學位,加上在攻讀博士學位之前、用了2年作為業余愛好的基礎之上。
臺上30秒,臺下需6年!
-
圖像
+關注
關注
2文章
1089瀏覽量
40534 -
GaN
+關注
關注
19文章
1964瀏覽量
73943 -
計算機視覺
+關注
關注
8文章
1700瀏覽量
46074
原文標題:GAN之父身份遭質疑!一篇2010年的博客挑戰Ian Goodfellow
文章出處:【微信號:AI_era,微信公眾號:新智元】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