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7日,在科技部基礎研究管理中心召開的“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專家解讀會”上,2600多位專家共同評選發布了“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其中“研制出用于腫瘤治療的智能型DNA納米機器人”以排名第四的身份成功上榜。
據了解,該評選活動迄今為止已經舉辦過14屆,每次評選分為推薦、初選和終選三個環節。由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973計劃顧問組和咨詢組專家等在內的2600多位專家,在三個月的時間內,從《中國基礎科學》、《科技導報》、《中國科學院院刊》、《中國科學基金》和《科學通報》等五家雜志推薦上來的全年各項科學研究進展中,評選出最終的10項獲得殊榮。
而“用于腫瘤治療的智能型DNA納米機器人”是本次上榜名單中唯一的機器人研究項目。該研究成果最早發布于2018年2月的《自然·生物技術》雜志之上,具體情況是:中科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和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華人科學家團隊,利用DNA折紙技術制造出了一種智能抗癌納米機器人,可在人體內自行找到給腫瘤供血的血管,并釋放藥物制造血栓阻塞血管,從而“餓死”腫瘤,其在小型動物實驗中顯示了良好的療效和安全性。
眾所周知,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識的顯著增強,現代醫療發展已經進入到通過技術升級帶動行業升級的全新階段,一方面要實現對以往疑難雜癥的有效攻克,另一方面要推動原有醫療技術、器械和理論的全面提升,通過兩方面的齊頭并進來滿足新時代醫療發展的迫切需要。
在這樣的背景下,機器人技術和產業的崛起,無疑給醫療發展帶來了強勁動力和全新支撐。機器人與醫療的結合,可以落地在治療、康復、運輸、管理等多個環節,能有效節約醫療資源,提升醫療技術,促進醫療智慧化、現代化的轉型發展。
據《2018年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報告》顯示,在過去一年我國的服務機器人市場之上,醫療機器人的應用已經占據較大比重,市場規模超過5億美元,成為推動我國服務機器人快速發展的主力細分。同時在市面之上,相關手術機器人、外骨骼機器人、醫療運輸機器人等產品也已屢見不鮮,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強勁需求,正推動著醫療機器人的快速擴張。
本次“研制出用于腫瘤治療的智能型DNA納米機器人”成功上榜“年度科學十大進展”,表明醫療機器人的發展正在朝著微型化、精準化、智能化方向加速前進,納米機器人正在成為醫療機器人發展的又一風口。
其實,納米機器人與醫療的結合在國際上早有研究。2006年,日本東京大學就成功將兩個分子機器人組裝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分子機器復合體;2010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業成功研制出一種DNA分子構成的納米蜘蛛機器人;此外,佛羅里達大學研制出一款能夠100%殺滅丙肝病毒的納米機器人;伊利諾伊大學將真菌所產生的孢子和石墨烯量子點結合在一起,制造出了一種微型生物機器人;俄亥俄州立大學研發了運用于DNA的3D運動納米機器人......
總而言之,包括德國、以色列、瑞士等在內,不少國家都已經開展了對于醫療納米機器人的研發應用,其中美國、日本、歐洲等國家更是研發的主力。而如今,我國也是積極加入到了這個行列之中。
不過,不管是像我國這樣的后起之秀,還是國外研發的先遣部隊,目前對于醫療納米機器人的研發應用,大家依然存在著諸多問題。時至今日,人們始終無法為納米機器人找到精準的導航系統,納米機器人如何在錯綜復雜的人體中找到目標和出口?這一問題難以解決。此外,納米機器人的動力驅動技術也還不夠完善,雖然現在已經探索出諸如超聲波信號、無線電波、X射線、可見光、紫外線、磁場等驅動方式,但仍然只停留在實驗室之中,具體應用還不夠成熟。
除了技術上的障礙外,技術監管和應用風險同樣令人為難。納米機器人要進入人體內,這就意味著需要更多儀器、更嚴規范來對技術應用進行管控,同時,納米機器人在人體內形成的數據信息也涉及用戶隱私問題,一方面泄露風險需要有效措施進行預防,另一方面用戶在觀念上是否接受也需要進行價值普及。
因此,未來醫療納米機器人能否獲得突破性的發展和成熟應用,取決于各國對于上述問題的具體解決情況。面對擁有千億美元潛力藍海的醫療納米機器人來說,未來誰能夠率先通過新材料、新技術、新驅動突破阻礙,誰就能率先占領整個行業市場。
-
機器人
+關注
關注
211文章
28632瀏覽量
208050 -
醫療
+關注
關注
8文章
1835瀏覽量
58897 -
無線電波
+關注
關注
2文章
257瀏覽量
25727
原文標題:醫療納米機器人成全年焦點 走向成熟還需解決這些問題
文章出處:【微信號:robotplaces,微信公眾號:機器人創新生態】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