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華航747總機師駕駛座低頭睡覺”的視頻曝光。視頻中,機長翁某坐在機艙駕駛座上低著頭緊閉雙目,在事件曝光后,該名飛行員已經自請處分認錯,也遭華航記申誡懲處。同座的副機長未善盡提醒責任,反而還拍照留存爆料,行為相當不當,也被處分。 之前一則“因航班延誤,藝考生媽媽痛哭”的視頻近日傳遍了網絡。人們在驚嘆之余也在詢問為啥汽車都開始無人駕駛了,為啥飛機還要人駕駛?
內外夾擊:國內航空公司急需轉型升級
中國航空公司不斷加大對航空裝備智能化發展的資源投入,開發適應航空裝備發展需求與約束的人工智能技術,這不僅僅是時代在推進,更多的原因還在于國內客座率下降和國外技術倒逼的雙重壓力。
道路千萬條,航空淪落為最后一條?
飛機,曾經是眾多囿于一方的人們極其向往的出行方式。然而,隨著高鐵的發展,飛機的高光時刻也逐漸落幕。即便飛向藍天還是許多小孩子的夢想,但坐上飛機,卻已經不是城市里眾多年輕人的首選。
一方面,出于各種原因的航班延誤已經消磨了消費者的耐心,消費者不愿再為航班晚點的時間買單,而更傾向于乘坐更加方便和準時的高鐵。有數據表明,中國國際航空、春秋航空、吉祥航空、海南航空等上市航空公司在客運運力投入增加的背景下,平均客座率出現同比下降。
另一方面,消費者對航空服務的滿意度下降,一個明顯的事實是2018年第二季度中國民航服務旅客對投訴處理服務的評分降到了2.36分,還不足滿分的一半。
另外,在空中服務這個板塊中,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近幾年,祥鵬航空、中國聯航、春秋航空、西部航空等眾多航空公司均取消了普通機票的免費餐食飲品。這一做法雖然降低了運營成本和風險,但沒能在票價上為消費者帶來利好,顯然只會加劇客流量的流失。
萬馬爭先,國內航空公司已經落后一步
在AI不斷發展的今天,智能航空的概念也不斷被提及,據預測,到2025年,航空業對人工智能領域的投資將從今年的1.52億美元增長到22.02億美元。但是,在這次航空智能化的大潮中,國外航空的表現卻更為搶眼。
在美國,以美國聯航、達美為代表的航空公司,更加偏向于快速實現的技術應用,比如與亞馬遜等科技巨頭合作,引入語音和面部識別技術,而以美航微代表的行業巨頭,則更加偏向于修煉自身內功,以年度競賽的方式篩選AI 解決方案。除了美國,還有英國、加拿大等國家和地區的航空公司也在人工智能上發力。
在國內,我國航空公司的智能化方案主要是尋求技術合作,比如春秋航空公司于2月與空中客車簽署協議,成為大陸首家啟用空客智慧天空大數據平臺的航空公司,有望進一步降低油耗,提高航班準點率。但這種方式并不能充分調動航空公司的主動性,從整體行業來講,我國航空公司在創新與自動化層面的探索仍然不夠充分。
如今,國內航空的智能著力點僅僅在減少航班延誤方面,比如利用大數據準確預報出機場在短時間內即將出現的天氣及其對航班準點率的影響程度,并對現有和計劃航班實施合理的地面等待、延誤起飛、出港排序,從而減小經濟上的損失。
但要使人工智能為航空公司帶來正面的、持久的商業回報,絕對不僅僅是簡單的科技進步,而是一場典范轉移——即“打破原有的假設或者法則“。如火如荼的無人駕駛汽車,或許就可以為航空公司的“典范轉移”提供很好的參考。
一只腳已邁入門檻,半智能化航空為何還未實現全智能?
在大眾認知里,飛機是比汽車、火車等交通工具更加高級和精密的載體,而且飛機飛行的環境比汽車行駛的環境要更加簡單,干擾性因素更少,自動駕駛已經發展得如火如荼,為什么國內外航空卻遲遲沒將目光放到載人無人機上呢?
事實上,早在上世紀70年代,載人飛機的智能化就開始了,當時,電腦已經能夠完全自主控制飛機在既定航線上保持高度和方向平穩飛行,到現在,民用客機機長的工作也僅僅是檢查駕駛艙機械儀表以及確保自動飛行控制系統的步驟,其它的比如起飛和降落步驟已基本由電腦輔助了。
經歷了數十年的發展的航空業,明明已經邁入了智能化的門檻,但“三座大山”的出現,讓載人無人機的發展極其緩慢。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放在AI航空業里,便是飛機未動,數據先行。數據處理,便是智能航空的第一重挑戰。目前來看,機載實時數據傳輸和處理還難以應對智能預測、實時動態規劃和智能指揮等海量技術概念。
以航空發動機為例,目前,一個現代航空發動機每10毫秒就能生成幾百個傳感器信息,每次飛行幾乎能產生1TB的數據,整架飛機的數字化將會成為數據上的龐然大物,其復雜性和多樣性對數據收集、存儲和處理的要求也將越來越高。
“年年防歉,夜夜防賊”,哪怕數據處理好了,“賊”卻是AI航空最怕處理的第二重挑戰。載人無人機的通信容易暴露在網絡攻擊的風險當中,在地上,無人駕駛也曾出現被黑客控制撞車的惡性事件,而飛機被挾持的后果更是不堪設想。
另外,在普通人看來,飛機飛行環境十分簡單,但事實卻是飛行途中可能會出現難以預料的險情,比如去年五月,川航一飛機出現駕駛艙右座前風擋玻璃破裂脫落的險情,幸而機長劉傳健臨危不亂,成功迫降,才挽救了飛機上的所有乘客。而目前的智能化程序對于無數種在天上可能出現的情況缺乏足夠的判斷力,其作用還不及一名有經驗的老機長。
智能化航空的第三重挑戰在技術之外,即社會對智能化飛機的接納能力。一旦航空公司引入無人駕駛概念,載人飛行器的全自動化操控和運營對法律法規、運營模式、思想觀念等諸多因素提出更高的要求。
-
智能化
+關注
關注
15文章
4940瀏覽量
55634 -
無人駕駛
+關注
關注
98文章
4088瀏覽量
120831
原文標題:汽車都無人駕駛了 航空為何還未實現全智能?
文章出處:【微信號:youuav,微信公眾號:無人機網】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