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想到寫這篇文章?作者是想通過對工程師思維的分析和解讀,讓工程師能正確對待那些在現實工作中看上去與本職崗位無關,卻對團隊效能影響極大的一些點和一些事。
在社會分工的背景下,軟件行業的工程師群體被劃分成了開發、測試、產品等諸多崗位,以協作的方式共同完成價值創造。高度依賴軟件的互聯網行業正以全新的方式改善著人們的生活,同時在改善的道路上對價值創造的效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背后是對個體與團隊的協作效能有著更高的訴求。
作者認為專人專崗的協作模式在進一步改善團隊的協作效能時所面臨的最大挑戰在于“崗位墻”,即崗位間銜接不可避免會出現一些模糊地帶,而這些模糊地帶又很容易相互忽視,導致失去關注而很大程度地拉低了團隊效能。比如,開發工程師會認為保證質量是測試工程師單方面的職責;開發工程師不關注用戶體驗而只需關注實現需求,等等。此外,這種協作模式也會固化個體的思維和心智模式,將個體的思維和心智框定在所處崗位之內,以致對于崗位之外的內容不能很好地理解,使得個體在整個協作活動中會缺乏同理心、系統性,從而影響工作幸福感。
相信這些現實工作場景讀者并不陌生:
開發工程師對產品工程師所提出的用戶體驗方面的需求會認為過于吹毛求疵;
產品工程師因不理解技術的實現原理而提出天馬行空、不接地氣的需求(我們在此不討論創新這一特例);
測試工程師因為不理解工程效率的內涵而將自己的工作變成了體力活;
開發工程師不清楚自己對于軟件質量的責任,而將那些本因自己做好的瑣碎工作心安理得地交給測試工程師去做;
辛辛苦苦所開發出來的功能,用戶抱怨難用。
這些問題發生的最終結果,一定是團隊協作效能的低下。那么在沒有找到比專人專崗更好的協作模式的情形下,我們該如何發揮個體的力量去改善團隊的協作效能呢?作者認為,改善的起點在于全面地梳理工程師思維,幫助工程師個體在職場和職業發展中建立起更為全面的思維和視野,以促使每個工程師在協作過程中能最大程度地發揮個體能力去推動團隊協作效能的提升。
作者將工程師思維分解為產品、技術和工程三大思維。每個維度主要關注的內容通過幾個關鍵字去表達,如下圖所示。下面針對每種思維需要關注的每個詞以圖中從上至下的順序去解釋。由于解釋是基于關鍵詞去展開的,所以段落之間的銜接可能會顯得生硬,還請讀者見諒。
產品思維
產品思維的起源是用戶(或客戶)價值。用戶價值是通過技術手段以產品或服務的形態去解決用戶的痛點,或帶去爽點。毫無疑問,工程師在日常工作中應時刻關注并厘清自己的工作與用戶(或客戶)價值的聯系,并且應該通過聚焦于用戶價值去安排工作的優先級和分配自己的精力。
當用戶價值足夠時,產品能否在市場中立足并真正收獲收益,首先考驗的是產品的用戶體驗。良好的用戶體驗一定是站在用戶的角度,基于用戶心智來塑造概念,由于概念存在理解和解釋成本,所以塑造的概念應足夠輕、少且易掌握。概念一旦塑造出來則概念間的關系也隨之確定,這些關系基本上決定了產品與用戶的交互流程。好的產品體現于“易用”二字,其極致在于迎合用戶的本能反應并符合各種生活或專業常識。
所有產品都存在演進的過程,所創造的用戶價值也在被不斷地挖掘與探索,那時不同的細化價值需要通過產品特性去區分和表達。特性也是產品差異化的一種體現,特性也間接地確定了軟件實現層面的功能模塊邊界。作為開發工程師,也需要對產品特性有非常透徹的理解,并能將其很好地抽象并轉化為軟件實現層面的功能模塊。特性需要考慮通過售賣license等形式進行開啟或關閉去實現售賣,這一點對于2B的產品甚是必要。
為了產品更好地演進,需要通過數據閉環的形式去檢驗創造用戶價值的效果,讓產品的開發、運營、營銷工作做到有的放矢。在產品價值創造的道路上,最害怕的事莫過于只顧低頭干做加法,做得多卻無人關心收效。而我們通過數據化閉環的形式,不僅能讓整個產品大團隊聚焦于核心價值,還能幫助團隊在探索用戶價值的道路上理性地做減法。大多情形下,做減法遠難于做加法。
技術思維
技術思維的源頭是需求。需求可以分成市場需求、系統需求、特性需求等不同層次,回答的是技術層面“做什么”的問題。顯然,清晰表達的需求以及對需求的精確理解才能確保將事做對。毋容置疑,需求一旦出現偏差所導致的浪費是非常嚴重的,也正因如此工程師對于需求的質量相當重視。
需求一旦確立,會基于模塊化的思想拆分成多個功能模塊去降低實現的局部復雜度,最終將所有功能模塊“拼接”在一起去實現整體需求。每個功能模塊會安排給一個人或一個團隊負責,由于功能模塊是需求分解后的產物,容易導致工程師在實現的過程中只看到“樹木”而忘記了“森林”。
性能是工程師在實現一個功能模塊時不得不關注的,特別是當功能模塊被運用于高頻、時效性敏感、算力有限的場合時性能將尤其被關注。在現實中有時會存在工程師樂于追求性能的極致去體現自己的技術實力,甚至出現過早追求性能而滑入過度設計的誤區。
毫無疑問,一個正規的團隊,對于功能模塊的開發工作多會以項目制、多個迭代的方式去完成交付。不少工程師這里會有一個誤區,忘記了敏捷思想所倡導的“項目計劃的目的是為了適應變化”,而是將“按時交付”當作是天職,各種趕工爬到終點時卻毫不意外地看到了“一地雞毛”的景象。
在邁向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道路上,人工智能、大數據、機器學習,Kubernetes、Istio、Knative、Go、Dart、Flutter等新技術不斷沖擊著工程師已掌握的技能??焖俑霞夹g的迭代步伐是每個有追求的工程師不斷提升自己專業素養的表現之一。工程師的內心一定不缺乏對新技術的追求,憧憬自己所掌握的技術具有一定的先進性。
工程思維
工程思維的起點是流程。流程的背后是科學,以既定的步驟、階段性的輸入/輸出去完成價值創造,通過過程控制確保最終結果讓人滿意。由于流程涉及每一個工程師的工作質量與效率,其含義不只在于定義、工具化、檢查等內容,而是應基于工程師的日常工作習慣,將流程與工程師的工作環境無縫整合?!盁o縫”體現于流程中的概念與工程師群體已建立的專業常識相一致、沒有增加毫無價值的負擔,根本仍是確保易用性。
機制的含義是通過對所需解決問題的分析,以一種模式去解決同類問題。機制應體現一定的系統性,而非“頭痛治頭,腳痛治腳”。系統性不是一開始就能被洞察到,可能在演進的過程中逐步發現和完善的,因而需要工程師在工作的過程中不時回顧并付諸實踐去落實。對于工程師來說,機制是通過系統性的軟件設計去達成的。
可以說產品質量直接決定了工程師的工作和生活幸福感。一個質量不可靠的產品一定會給用戶和工程師自己帶去麻煩,甚至造成無法挽回的經濟損失并造成負面的社會影響。對于工程師來說,那勢必打亂個體的工作與生活節奏。為了讓產品的質量做到可靠,單元測試、靜態分析、動態分析等確保工程質量的手段應成為工程師的基本工作內容,通過將這些手段與CI(Continuous Integration)流程進行整合去持續構建起對軟件產品的質量信心。
在互聯網行業,除了軟件產品的質量得可靠外,風險可控是另一個不能忽視的內容。而風險可控是建立于系統性機制和質量可靠之上的。對于服務端軟件來說愈是如此。風險往往出現于資源使用的極端場景,當從外部涌入的過多事務遠超軟件產品的處理能力時,需要有一定的機制讓整個產品能相對平滑地應對,或是擴充資源、或是限制涌入事務的流量。
軟件所需的機器成本是比較容易忽視的話題,軟件成本不只與軟件性能相關,還與軟件之間的依賴、技術方案等因素相連。當一個軟件需要從公司的內部對外輸出時,平時忽視對成本的關注就會暴露出成本問題。比如,為了運行某個軟件需要數量龐大的計算資源,所導致的資金開銷對于客戶來講很可能是無法接受的。
至此,作者大致介紹完了自己所理解的工程師思維。
了解工程師思維的價值在于,工程師個體需要在工作中逐步建立起產品、技術和工程三大思維,以便用更為全面的視角去看待日常工作中所面臨的困境和困惑。當站在單一的思維去看待所面臨的問題時可能覺得不合理,但從三大思維層面去審視時所得到結論可能完全相反。從團隊協作的角度,只有團隊中有更多的個體從多維度去進行思考,才容易發現崗位間銜接的那些無人問津的灰色地帶,進而通過補位、助攻去更大程度地發揮團隊的效能。
顯然,不同崗位、不同職責的工程師對于這三大思維的深度要求是不一樣的,但從多維度去思考卻應是每個工程師都應該具備的素養。
讀者讀完這篇文章后如有什么感想歡迎分享。也歡迎通過留言告訴我您所關心的其他職場問題,作者將酌情通過后續文章分享自己的思考。最后,也給讀者留下一些問題,同樣期待您通過留言分享自己的思考。
問題1:為什么互聯網行業對于團隊效能的要求更高?背后有什么必然原因嗎?
問題2:有些互聯網企業進行產研測(指產品、研發和測試)融合的探索,融合的本質是什么?如何表明產研測做到了真正融合?
-
工程師
+關注
關注
59文章
1571瀏覽量
68595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