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技術的更新速度永遠比你想得更快。當感嘆技術的飛速進步,當憧憬技術改變生活時,你又是否準備好迎接這些技術給生活、制度和文化帶來的巨大影響?你是否恐懼工作被機器代替?是否為多活20年做好準備?我們的法律和制度是否準備好迎接機器人、解決無人駕駛帶來的權責問題?
這些問題離我們的距離就像新技術一樣,看似遙遠實則就在眼前。理解未來10年即將改變生產、消費、社會生活的顛覆性技術,思考技術革新帶來的巨大顛覆,制定相應的發展戰略是我們當下就該做的。
四大顛覆性技術
當下來看,未來10年典型的顛覆性技術至少來自四大方面:人工智能、新材料、基因工程和分享經濟。之所以稱之為顛覆性技術,是因為現在的生活方式和理念都有可能將被這些技術極大地改變甚至顛覆。
1.人工智能。由人工智能技術衍生的機器人、自動駕駛、虛擬現實將致力于智能化提升人類生產生活效率,將人從繁重勞動中解放出來,尋求更高層次的需求。
機器人技術:主要包括工業、農業、醫學和家庭機器人。工業機器人造就了“黑燈工廠”,即不需開燈的全機器人工廠;農業機器人實現了農業生產的高度機械自動化;醫學上,達芬奇機器人已經能幫助醫生完成更高質量、低創傷的手術,且能實施遠程操作;家庭生活中,多款家庭機器人已經出現,比如日本的Pepper機器人,能夠幫助看家、與你聊天、陪小孩學習。
自動駕駛技術:自動駕駛采用了人工智能、計算機視覺、激光雷達、機器對機器通信等高精尖技術,并已實現部分商業化應用。麥肯錫估計,自動駕駛技術到2025年的經濟規模將達到萬億美元,降低交通事故每年將挽救3萬-15萬個生命,大幅降低汽車的廢氣排放達90%。自動駕駛將幫我們社會實現更少的汽車、更高的效率、更清潔的環境。
虛擬現實技術:虛擬現實利用圖像識別和處理、機器學習、360度攝像等技術,旨在實現一種新的人與虛擬世界互動的方式,可能成為計算機、手機之后下一個萬億級別的平臺。虛擬現實包括三部分:硬件、平臺軟件和內容,目前已經有Oculus、HTC Vive等相對成熟的虛擬現實設備商業化銷售。進一步,增強現實技術也有望進入我們的生活,帶給我們新的娛樂方式和大腦刺激,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
2.新材料和儲能技術。由新材料技術衍生的太陽能和風能發電、儲能技術發展將改變世界能源格局,減少人類對化石能源的依賴,大幅改善環境質量。
太陽能:隨著晶硅制造成本在過去10年大幅降低90%,太陽能的發電成本相比火力發電等傳統技術已經有一定的競爭力,未來在成本進一步降低后有望取代火力發電成為主流發電模式。
電池儲能技術:太陽能、風能,電動車等產業的發展一直受制于儲能的瓶頸,即電池發展的瓶頸,因為發電和用電、充電和用電的時間差問題都需要儲能技術解決。目前,新的技術已經在實驗室出現,氧化鋁電池、鋰氧電池、燃料電池等都可以實現電池效率的大幅提升,下一步的目標是降低成本,實現商業化。電池成本如果大幅下降,電動車行業直接受益,太陽能和風能發電的間歇性問題也將獲得解決,清潔能源將可以提供持續穩定的電力供應。
3.基因工程。由基因工程衍生的基因檢測、基因修復、基因擦除等技術使得免疫治療,精準化治療人類疾病和器官再造變得可能,從而大幅延長人類的健康壽命。
通過基因檢測技術,我們可以準確地了解疾病的成因和個體潛在的患病概率,定制個性化藥物和治療方案。通過基因修復和擦除,許多遺傳病和癌癥等“不治之癥”也有了解決方案,人類壽命被延長10年-20年并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除了醫療行業,農業和食品行業也將受益于基因的定向修改而實現產量大幅增長、營養成分增加,有害的農藥、化肥使用將大幅減少。
4.分享經濟。由分享經濟衍生的住房、汽車等個人物品分享將大幅降低了對人類對土地、房產、汽車的需求,提升資源利用效率。
分享經濟是互聯網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產物,陌生人之間“點對點”的信息低成本共享已經實現。信息的共享可以讓資源獲得更有效利用。房屋、汽車、禮物等多種私有物品未來都會以共享模式存在,物品的固定持有成本將大幅下降,讓更多人能夠享用這些資源。
簡言之,新技術將大規模提升生產力,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將人從繁重的勞動中解放,讓人類有更長的壽命、更多的自由時間追求創造性、追求快樂、追求自我實現。
顛覆性技術帶來的重大影響
當顛覆性技術到來,我們都在憧憬技術帶來的便捷,可隨之而來的對生活、對社會的巨大影響還沒有被廣泛認知。我們需要也必須看清將要發生的變化,盡早做出戰略調整。
1.多個傳統行業或遭遇顛覆
歷史上,技術進步帶來的行業顛覆比比皆是:汽車在美國普及僅用13年,徹底讓馬車變成了娛樂項目,數碼相機10年時間就將膠片相機送進博物館,有線電話取代了電報,智能手機取代固定電話,等等。未來只會有更多顛覆技術出現,不思進取的傳統行業必然受到沖擊甚至是被顛覆。
以太陽能行業為例。特斯拉CEO馬斯克認為,這個世界不需要化石能源。在美國愛荷華州圈一小片地,鋪滿太陽能電板,其發電量已經足夠供應全美國。實際上,根據國家能源局公布的數據,2015年中國全社會用電總量55500億千瓦時(其中還包括了一部分在電力傳輸中的損耗),而一平方米太陽能板發電功率約140瓦,差不多7平方米的太陽能電板功率就達到1k瓦。假設全年200天有光照,每天光照8小時,那么,7平方米太陽能電板一年發電量就達到1600千瓦時,全中國一年用電總量需要35億個7平方米的太陽能電板,也就是245億平方米,折合24500平方公里,是中國國土面積的0.25%。換言之,1.5個北京市的面積鋪滿太陽能電板就能供應全中國所有用電。
即使是北京這樣的世界級大都市,鋪設面積不大的太陽能板也能讓城市實現用電的“自給自足”。北京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5年,北京地區總用電量約為952.7億千瓦時,按上面的計算需要約417平方公里的太陽能板,占北京總面積的2.5%。如果所有建筑的屋頂和外墻可以鋪滿足夠的太陽能板,城市用電就再不需要“外援”。當太陽能電板成本進一步下降(過去10年已經下降90%),發電效率進一步提升,太陽能發電取代污染較重的火力發電等傳統發電方式是大勢所趨,大規模遠距離的電力輸送也變得不再必要。
再看電動車行業,電動車的硬件制造很簡單,整車能動部件只有18個,而一般汽車的能動部件超過2000個,當電動車進一步普及,不僅是汽車制造和銷售企業受到沖擊,配套的零部件生產行業也將逐漸凋零,推而廣之,與石油相關的產業也岌岌可危。
此外,Facebook推行的太陽能無人機、谷歌正在實驗的平流層熱氣球和低軌道通信衛星等,將把互聯網信號帶到世界各地。未來,電信服務、通信塔公司和有線電視等行業勢必將被“天空飄來的Wifi信號”部分取代甚至徹底顛覆,傳統通信行業已經失去了短信業務,正逐漸失去聯網業務,未來甚至失去通話業務。
其他可能被顛覆的行業:虛擬現實沖擊傳統娛樂業,因為虛擬現實能比傳統娛樂(如電影,電視,賭場)帶來更多的娛樂刺激;分享經濟將沖擊酒店業以及房屋建筑業;大數據分析將代替一般的咨詢、商業分析和廣告業;基因工程個性化制藥代替傳統制藥業,等等。
2.機器代替人工,但人類不會失業
機器人,特別是工業機器人早已經大規模應用在企業生產中,全世界的工業制造商無一不力推工廠機器人化以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根據近期波士頓咨詢公司發布的《工業4.0未來生產力與制造業發展前景》報告,未來5-10年,工業4.0技術(自動化為核心)將幫助制造業生產效率提升15%-25%。這意味著什么?更多的機器,更少的人工。而且,機器代替一般人工未來會變得越來越快。
今天,亞馬遜用15萬員工加無數的機器人打造的倉庫每年已經可以處理價值約1000億美元的自營訂單還有1000億美元的第三方訂單,而沃爾瑪雇傭超過200萬人實現的交易額也不到5000億美元。雖然二者的模式有不同,但機器人對亞馬遜的巨大好處已經是顯而易見。如果未來沃爾瑪的訂單都轉向亞馬遜,這200萬的員工出路何在呢?簡單、重復性工作是機器人的絕對優勢,人無法與不吃不喝、24小時工作(甚至不用開燈)、不要工資、出錯率極低的機器人競爭。
即使是技術含量相對較高的工作,也因為機器變得更智能而有被取代的危險:智能醫療24小時搜集人的所有體征,數據中心處理后機器給出應對建議;無人駕駛汽車取代司機上路5年內就可能發生;在線課堂讓名師有幾百萬的學生,社會對普通教師的需求可能減少;達芬奇機器人已經能對人體在狹小空間實現縫合,實現了人類醫生做不到的手術方式;智能的程序也能替代程序員編寫一部分電腦程序。
機器人將人類從一般工作中解放出來,并不意味著人類的失業。就像富人常常比窮人忙,當人們不需要為基本生機而忙碌時, 世界也許變得更加平等。 人們將有更多的時間開發自己的興趣,從事更具創造性的工作。智能化也促使服務行業把服務質量提升到個性化服務的全新水準,讓機器難以企及。雖然機器擁有超人的智力,但其很難擁有人類意志和創造力。總之,機器化會部分代替人工,也會給人更多的時間去參與到更有創造力和高質量的工作中。
3.新的交通方式將使環境大幅改善
過去幾年,我們的生存環境受到嚴重威脅。以北京為例,根據北京市環保局發布的數據,2015年,北京空氣質量不達標天數達到179天,占全年總天數的49%,而重度污染天數更是達到46天。空氣污染背后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機動車尾氣排放,而且過量的汽車也造成了交通擁堵。
現在,電動車、自動駕駛、分享技術有望合力改變這一情況,輔助自動駕駛汽車已經上路。通過圖像識別、大數據處理等技術,自動駕駛汽車能大幅提高車資源的利用效率,減少社會汽車保有量。有研究表明,目前平均一輛汽車超過95%時間都在停車位上,普及汽車共享可以使汽車保有量減少70%。空氣質量將因為自動駕駛的普及而大幅改善,交通擁堵問題也將徹底解決。
如果進一步推進,將電動車、自動駕駛和共享經濟模式完美結合應用到個人出行、公共交通上,我們的出行方式將變得簡潔而舒適。個人出行方面,通過數據共享和處理獲得個人的出行需求,高鐵或飛機提供長途目的地之間的跨越,自動駕駛汽車提供精確的本地送達,實現“長途快速”與“短途精準”結合的最有效率的交通模式。因為自動駕駛和共享大幅增進了汽車使用效率,汽車的保有成本大幅降低,從而使更廣大的民眾用得起車。
作為分享經濟的代表,滴滴模式大幅度地提升了城市出租車的使用效率,同樣,如果滴滴模式能夠應用于貨物運輸,將可大幅度地提升運載效率,避免貨車空載,極大降低物流成本和道路使用頻率。如果公交巴士能夠利用人們出行的大數據,定向分析密集人群出行的時間、地段,有針對性地安排公交發車時間、頻率和路線,使得每一輛公交車既不超載也不空跑,將極大提升城市道路使用效率、公共交通運輸效率和公共交通的服務質量。
4.長壽社會到來,現有養老體系難以支撐
過去100年,人類平均壽命從不到50歲大幅提升到70-80歲,中國今天的人均壽命是76歲,而日本平均壽命已經達到86歲,可見未來中國的人均壽命還會大幅延長。人類長壽主要歸功于醫療技術的進步,例如,抗生素的發明解決了人類炎癥難治的問題,延長了人類壽命。今天,人類面對的不治之癥是癌癥,通過基因工程,癌癥被攻克已經可以期待,人類的健康壽命將進一步延長。
但是,我們的社會養老體系還沒準備好迎接這一天的到來。當下的社會保障和養老體系支持70-80歲的平均壽命都存在困難,倘若壽命再延長10-20年,甚至30-40年,養老體系將無力支撐巨大的養老負擔,養老金將被掏空,保險公司也可能破產,退休制度甚至家庭體系都需要重新構建。
5.基本生活用品公共事業化,供給社會轉向消費社會
技術的進步將極大提高生產力,并帶領我們走向充分供給社會,即消費社會,以消費定生產。這種轉變已經在一些地區發生并將逐步擴大到全世界。我們會質疑為什么全球的量化寬松短期無法解決經濟增長問題?因為量化寬松大多發生在發達經濟體,而且資本大都流向了掌握更多社會資源的供給方,而不是消費者。如果在過去,更多的資金會促進生產供給,民眾有更多的消費選擇,經濟將獲得發展。可是,今天我們的衣食住行已經得到充分的滿足,基本生活用品包括房屋、糧食和汽車都處于過剩狀態。在這種狀態下,再刺激供給已經沒有太大意義,如何能刺激消費才是待解決的問題。
供給過剩的本質原因是:技術已經推動生產力大幅提高,超越了人類生物性消費需求。當基本生活資料獲得極大滿足,消費必從基本消費向高層次的精神消費轉型。
未來,將是充分供給和按需消費的社會。我們的消費將由基本的生活消費走向更豐富的健康消費、信息消費、娛樂消費。其中,信息消費已經成為主流:美國人平均每天要在Facebook上花費近50分鐘,中國人平均每天閱讀微信的時間也超過40分鐘,我們已經把大把時間花在了信息消費上。我們也看到更多人娛樂方式已經從餐桌聚會變成了公園健步走。
6.消費觀從“擁有”到“使用”轉化
分享經濟是技術,更是一種理念,這種理念在當下逐漸流行。舉例來講,許多生活用品,如嬰兒床,在我們的一生中只需要用一段時間,用過后就變得“棄之可惜,留之無用”。如果能有機會分享給其他人,既收獲經濟的回報和快樂,還能物盡其用,何樂而不為呢?Uber、Airbnb、滴滴等獨角獸企業正是借助分享概念而爆發,也憑借分享而讓資源利用效率提升。
分享的理念將極大改變我們的衣食住行習慣:租房代替買房、打車代替買車、廚藝可以分享、寵物可以共養、禮物可以二次贈送,等等。分享經濟將大幅降低人類對自然的索求,最大化地提升現有資源的利用效率。但是,“分享”理念可能會讓房地產市場火爆難以為繼,汽車行業增長不再,與之配套的傳統制造業也難以幸免。
《紐約時報》報道稱,Uber進入紐約市場后,當地出租車牌照的價格下降了約25%,而Airbnb進入德克薩斯州后,對當地酒店收入產生了負面影響。可見,在美國這樣一個高度市場化的國家,分享經濟對傳統經濟形態的沖擊也是巨大的。實際上,分享經濟邁入大類家庭資產,比如房屋和汽車,其產生作用不僅僅是物質的使用效率的提升, 還有提升社會平等帶來的社會和諧。
7.能源結構巨變將改變地緣政治格局
毫無疑問,以石油為代表的化石能源的地理分布極大影響了世界地緣政治格局:中東、俄羅斯、非洲和南美洲都是極大依賴化石能源出口的地區。未來清潔能源和儲能技術的發展將極大減少人類對化石能源的依賴,轉而使用清潔可再生的風能、太陽能,“控制石油就能控制世界”將變成過去時。
這種能源結構變化趨勢將對國家戰略產生深遠影響:中東、馬六甲海峽等由于石油生產和運輸而繁榮起來的地區將面臨巨大經濟下行壓力,戰略地位和價值將直線下降。如果這些地區不能快速擺脫對資源的依賴,區域經濟將面臨嚴峻形勢。
8.高素質的人才才是未來的資源
當傳統資源走向末路,新資源將成為各國戰略上的必爭之地。這個新資源就是高素質的人才,因為高質量的人才是推動技術變革的原動力。十幾年來,谷歌為什么一直被認為是最具創新力的科技公司?因為谷歌一直在吸引全世界最優秀的IT和互聯網人才加入,并營造出重視自由創新的工作環境。根據Linkedin發布的全球最受歡迎雇主榜單,谷歌連續多年占據榜首。
新資源與傳統資源有一個不同,即新資源流動性極強:任何國家都只能吸引人才,而不能“鎖住”人才。人才的競爭將是教育體制的競爭和社會體制的競爭。
如何應對顛覆性技術帶來的變化
國家之間的競爭歸根結底是對資源的爭奪,過去是石油,未來是技術,是人才,所以,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吸引人才,在此基礎上,通過政策促進技術推廣、支持創新并提前制定對策以應對即將到來的社會變革。
1.建立吸引創新型人才的環境
建立吸引人才的環境是我們一直以來的努力方向。營造優越的工作環境和生活待遇,給人才充分的信任和自主權,通過法律保障人才創新成果將有助于吸引創新型人才。
首先,科技的邊界是由極少數頂尖人才開拓的,一個頂尖人才的價值難以用一般人才的數量來代替。頂尖人才需要的不僅僅是良好的薪資和生活待遇,還有更重要的成就理想的環境和機會。對于頂尖人才的理想抱負,我們要給予充分的尊重,并盡可能地提供支持,包括給予充分權力按照人才自有標準組建團隊,建立對人才的長期考核機制而不受短期論文或專利數量的限制等。
其次,技術創新不是按部就班的工作,而是需要靈感的自由迸發,我們應該給予人才充分的信任,鼓勵其自主性和能動性。比如,谷歌鼓勵員工每周拿出20%的時間去自主創造自己感興趣的項目,最后我們發現,這20%的自由時間為谷歌帶來了許多創新產品:谷歌的簡易VR設備Cardboard就是谷歌法國巴黎部門的兩位工程師用“20%時間”打造的實驗項目,今天該產品的銷量已經超過500萬。
最后,當人才能夠做出前沿的創新成果,我們要以法律的形式對成果加以保護。創新和專利是人才的努力成果和智慧結晶,是人才最珍視的東西,當有不當的學術或商業行為侵犯了創新專利,我們的法律應該給予創新成果以最大的保護,并嚴懲造假侵權的個人或機構。只有這樣,創新人才才有動力去發明創造。
2.培育創新精神與企業家精神需要從基礎教育開始并貫穿始終
創業精神是從小培養的,而不僅僅是大學畢業后通過創業來培養的。當下,我們的教育體制可能過度強調知識的灌輸,忽略了創造性的引導。在互聯網普及的世界里,知識的獲取已經變得便捷和免費,政府和社會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大力推行素質教育改革,但目前的進步顯然是不夠的。
必須明確,能夠推動創新技術邊界的是這個社會上極少數的人,人口基數大并不是優勢,因為絕大多數人并不會觸及創新邊界,反而可能排擠與眾不同的人才,拖技術發展的后腿。我們要做的不是讓每個人都創新,而是要提供制度上的保障以讓極少數與群體不同的人才能夠“存活”下來,能夠發揮自己的天賦去推動邊界,而不是因為大群體的同化和排擠喪失了創新天賦。我們的社會能否使蘋果前CEO喬布斯,Tesla的CEO馬斯克這樣的天才成功?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創造一個讓天才的天賦得以發揮的制度和氛圍。
從義務教育開始,我們的教育就應該強調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造力,包括區分事實和觀點的能力、科學研究方法的學習、將理論知識應用到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些思維方式需要從小培養,并將影響個體的長期發展潛力。在高等教育階段,我們的教育應該尊重學生的興趣選擇,給學生選擇方向的自由和充分發揮天賦的機會,鼓勵學生敢于提出質疑和挑戰權威,并提出完整論證。此外,在這樣一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任何對互聯網信息的限制對科學研究和創新不利。
3.合理利用稅收政策調節收入與生產,鼓勵使用新技術
我們的政府政策對社會的影響很大,如果能夠合理使用政策引導新技術發展,我們的進步速度和幅度將遠超其他國家。國家對新能源汽車的補貼就是鼓勵使用新技術的例證,也正受益于此政策,中國的電動汽車行業在過去一年實現了飛速增長。根據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司發布的數據,2015年中國累計生產新能源汽車37.90萬輛,同比增長4倍,其中純電動汽車產量達到29.07萬輛,而全世界最好的電動汽車廠商特斯拉去年的產量也僅有5萬輛,我們取得的成果還是有目共睹的。
此外,像機器人、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等領域的高新技術企業也獲得了國家相應的支持或地方的稅收減免,政府機關還有對高新技術產品的采購政策促進新產品、新技術的應用。在配套法規和監督落實的情況下,財稅政策的大力支持無疑會為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注入強心劑。
4.法律制度等方面的建設需要與技術的發展齊頭并進
技術的進步已經觸及了許多法律和政策的模糊區域,比如,無人駕駛汽車出現事故如何問責,無人機應該如何規范“上路”,全球的低空Wifi信號覆蓋是否合法,Uber是否涉及黑車。這些問題的出現不是因為法律不完善,而是以前的法律和政策制定者根本無法預知變革到來得如此之快。
法律和制度的建設應該跟上技術的進步,讓技術更好地造福社會。也只有法律跟得上,明確了技術的“自有地”和“禁區”,技術發展的方向才更能得以明確。比如,無人機的立法,中國有目前世界最好的無人機企業之一大疆無人機,但中國的無人機應用仍落后于美國。因為相關法律沒有跟上技術的進步。無人機企業批準、無人機的注冊、飛行高度范圍、距離的限制、事故責任等都需要明確的法律規定。沒有這些法律,無人機產業始終在“灰色地帶”,不可能健康、快速的發展。
除了以上問題,即將發生的技術變革還將帶來更多更復雜的問題:智能機器人的身份和責任問題,長壽社會帶來的養老金不足問題,是否延遲退休問題,基因技術使用道德范疇問題,等等。這要求我們的政策制定者不僅要跟得上時代步伐,而且要能預判到未來趨勢,合理制定政策法規,為技術未來發展預留自由空間。
總之,隨著技術的進步,社會生產力將大幅提升,生產邊際成本極大降低,社會將從供給向消費轉型,以消費定生產。技術發展將引領經濟、社會、生活等層面發生全方位變革。為了在未來的國家競爭中占據優勢,我們需要提升基礎教育對創造力的培養,從制度上吸引高精尖人才,以站在技術進步的最前沿、最頂端。
你會健康地活很久,讓我們迎接技術后時代的到來。兩年前,當講到無人駕駛、人工智能、虛擬現實,我們可能要說,那些都是50年后的事。今天,我們卻發現這些技術不再遙不可及,甚至已經沖進了生活:谷歌無人駕駛汽車一年前的今天就已經跑了160萬公里,并保持每天模擬駕駛483萬公里(北京到上海2000個來回);Tesla電動車的最新版已經具有了輔助自動駕駛功能;人工智能棋手AlphaGo已經打敗人類最優秀的圍棋手,每天還能練習100萬盤以上,把人類甩得越來越遠。
事實證明,技術的更新速度永遠比你想得更快!但是,當感嘆技術的飛速進步,當憧憬技術改變生活時,你又是否準備好迎接這些技術給生活、制度和文化帶來的巨大影響?你是否恐懼工作被機器代替?是否為多活20年做好準備?我們的法律和制度是否準備好迎接機器人、解決無人駕駛帶來的權責問題?
這些問題離我們的距離就像新技術一樣,看似遙遠實則就在眼前。理解未來10年即將改變生產、消費、社會生活的顛覆性技術,思考技術革新帶來的巨大顛覆,制定相應的發展戰略是我們當下就該做的。
-
人工智能
+關注
關注
1794文章
47642瀏覽量
239625 -
無人駕駛
+關注
關注
98文章
4088瀏覽量
120820
原文標題:難以想象!未來十年,顛覆性技術將帶來這些社會變革……
文章出處:【微信號:AItists,微信公眾號:人工智能學家】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