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上一篇文章里談到,美國自己的企業其實曾經達到了今天華為還無法企及的高度。AT&T僅一個貝爾實驗室就拿了8個諾貝爾獎,今天人類的通信技術可以說全是出于AT&T,就連晶體管、激光都是出自貝爾實驗室。
但是美國人不光怕華為,還怕自己本國的大型科技企業居于壟斷地位,所以他們把AT&T拆分又拆分,通信運營的部分拆成7個,設備開發制造的部分再剝離,最后終端的部分又從設備部門分離出去。華為為人類科學事業做出的貢獻,目前遠還比不上當年的AT&T。因此,華為最大的敵人是自己,要保持不斷的科技創新,當然這一點我還是看好華為的。
最近,《紐約時報》發表了哥倫比亞大學法學教授吳修銘的文章,叫《保護Facebook,就是保護未來不屬于中國嗎?》,這篇文章映證了我之前的說法,就是在美國的價值觀中,對自己的科技大公司不是保護,反而是打壓。
這篇文章開頭說,Facebook創始人扎克伯格去年講過一段話,大意是“我們知道我們犯過錯。但難道你們沒認識到,如果你們損害了我們,不就等于將未來交到中國手上了嗎?和美國不同,中國政府可是在支持它的科技企業,因為它知道競爭是全球性的,它想要贏。”
我們知道,今年扎克伯格就因為"隱私門"在國會搞了5小時辯論,Facebook和劍橋分析公司還被美國、英國的監管機構調查。扎克伯格去年這段話不幸言中,美國政府沒有因為要和中國競爭,就在這個問題上支持自己的科技巨頭。
扎克伯格的話,并沒有被美國主流價值所認同。《紐約時報》刊登的吳修銘教授文章就對此評論說,科技巨頭“大到不能倒”,有一種淺薄的民族主義號召力。
首先,吳修銘教授承認,中國科技產業正在壯大,競爭力咄咄逼人,中國政府也支持自己的公司。世界最大的20家科技企業中,有八家是中國公司,顯示出了一種要爭奪全球主導地位的態勢。
那么,美國是不是應該考慮,不是拆分或監管,而是盡一切可能地去保護和補貼自己的科技巨頭呢?
他認為不是,因為以“民族驕傲”為中心的產業政策是荒唐的,特別是科技產業,國內的激烈競爭會使整個產業更強大。
然后,他講到了美日科技競爭的歷史教訓。
在與日本競爭的關鍵時刻,美國對20世紀70年代的民族驕傲IBM、AT&T并不是采取保護。IBM遭受了長達13年的嚴厲反壟斷調查和審判,AT&T則被美國司法部拆分為8家公司。看起來,這些做法削弱了美國一些最強大的科技企業的實力。
但是結果呢。隨著IBM和AT&T不斷受到審查,誕生了一系列不需要擔心被壟斷碾壓的新行業和新企業。
從IBM那里獲得解放的美國軟件業開始復蘇,產生了微軟、Sun和Lotus等企業。蘋果等公司生產的個人電腦開始流行起來。
在AT&T公司解體后,像是CompuServe和美國在線這樣的公司紛紛進入線上網絡,最后產生了我們現在所說的“互聯網經濟”。
再看日本,日本政府扶持自己的民族驕傲NEC,大力推廣NEC的主機,同時加大對超級計算機的投入,認為它才是計算機行業的未來。日本也從未打破NTT作為電話行業壟斷者的地位。
結果呢?日本的科技行業基本上錯過了軟件、個人電腦和互聯網革命。直到今天都沒能恢復。
因此作者認為,“如果我們在反托拉斯執法上放這些企業一馬,允許它們主導市場,并購競爭對手,美國可能會失去其標志性的優勢:允許新舊替換、接受反叛和改變的意愿。”
這種“反叛”精神里還有美國的歷史基因,托馬斯·杰弗遜的名言“自由之花需要愛國者和暴君的鮮血來澆灌”,可能在美國人眼中,讓科技巨頭倒下,才是澆灌了自由之花,才是真愛國。
難怪在作者看來,要是真的保護了扎克伯格他們,科技的未來可能真的就要屬于中國了。
最近,“孟晚舟事件”讓華為處于中國輿論的風口浪尖。主流輿論都認為,中國政府要保護華為。同時大家也注意到,美國的高通和蘋果公司正在中國打官司,為了專利糾紛而撕逼,美國企業還在激烈“內斗”。
就“孟晚舟事件”本身來說,中國政府保護中國公民,保護民族企業的高管,毫無疑問是及時和果斷的,是必須力挺的。
但另一方面,中國科技企業也在高度壟斷化,BAT和華為、聯想這些科技企業基本上壟斷了整個行業,我在上一篇文章中說過,聯想固然受益于中國政府機關、事業單位采購。華為同樣靠著中國運營商10億用戶規模下的巨大投入,要知道今天4G設備的投入還沒收回成本,又要采購華為5G設備呢。華為各大區的銷售收入,中國業務規模最大、增速最快。
因此,對于BAT、華為和聯想這些科技巨頭,中國政府應該怎樣把握好產業扶持的政策,是一個值得討論的話題。
螞蟻金服為什么要從阿里巴巴分拆出來?很多網文營銷說馬云如何是個大戰略家,希望加強對金融業務的掌控,為了金融業務可以獨立融資上市,希望發展國際化業務等等。但其實背后有中國政府的監管考量,即便對要走向國際競爭的互聯網公司,扶持和保護也不是無限的。
今天中國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大發展,有很多中國特色的成果,有國有企業(基礎電信領域)和民營企業(主要是智能終端、互聯網企業)的共同努力。中國誕生了一批科技巨頭可以走出去開展國際競爭,正如第一張圖片中顯示的,世界最大的20家科技企業,中國2013年只有3家,到了2018年變成了8家,事實證明,中國的產業政策是成功的。
但是當國際競爭的階段過去之后,當中國打敗了越來越多的國際競爭對手,打通了科技產業鏈的各個環節,而如果顛覆性的科技革命還沒有到來,如何在“存量競爭”階段,激發中國科技巨頭的創新活力,這是一個值得重視的命題。
華為保持每年極高的研發費用,這一點在中國商業化公司中是一個特別的存在,華為的經驗值得學習。最近有文章回顧華為的歷史,華為高價引進IBM的管理體系。相比之下聯想從IBM那里繼承的東西,似乎就沒有能夠激發更大的創新活力。聯想所在的PC行業就是一個需求已經枯竭,源頭創新也已經枯竭的產業,而在這種產業中,恐怕美國人價值觀中的“自由之花需要愛國者和暴君的鮮血來澆灌”未必沒有道理。
隨著國際競爭的深入和變化,在未來恰當的時機,在一些創新活力枯竭的領域,中國也未必不能像華為學習IBM的管理那樣,從美國學到他們逐漸丟棄(目前仍有有識之士在捍衛)的“開放和競爭”的精髓之處。
清華大學閻學通教授就說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開放的領域能力就很強,不開放的領域能力就很弱,從1958年開始能生產汽車到今天我們的汽車產業仍然需要政府保護。
那么在將來,在那些中國已經“做到頭”的行業,是不是“對外開放”可能都不夠了,需要“對內開放”一下,需要引入更多機制來保證中國特色的源頭創新?美國拆分AT&T有得也有失,而要符合中國經濟社會制度,可能就要走出一條新路了。
-
通信技術
+關注
關注
20文章
1141瀏覽量
92328 -
華為
+關注
關注
216文章
34530瀏覽量
252615 -
Facebook
+關注
關注
3文章
1429瀏覽量
54888
原文標題:中國政府支持科技企業,美國卻不保護“民族驕傲”?
文章出處:【微信號:guanchacaijing,微信公眾號:科工力量】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