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苦抵抗5年之后最終決定放棄,到底是OLED崛起勢頭太過兇猛難以抗拒?還是海信近十年來的顯示路線誤入歧途?
據悉,海信以“HISENSE”品牌發布的兩款OLED電視,一款65吋,型號為65PX,售價4999澳元,約合人民幣25000元;一款55吋,售價3499澳元,約合人民幣17000元。
檢索媒體相關報道可知,這是海信首次以自主品牌發布OLED電視產品。
2017年11月,海信發起收購東芝映像解決方案公司(即東芝電視)95%股權,并最終以59.85億日元(約人民幣3.55億元)的代價,獲得東芝即“TOSHIBA”品牌在電視領域40年的全球品牌授權。
而東芝在3年前既已在歐洲等地銷售OLED電視,進入海信體系之后,東芝OLED電視戰略未見發生改變。
隨著海信加入OLED大家庭,目前國內主流彩電企業僅剩下TCL一家尚徘徊在OLED大門之外。不過需要說明的是,TCL一直在加緊研發可印刷制造OLED電視技術,因此,TCL并非實際意義上的“反OLED陣營”成員。
海信加入OLED實屬情非得已
從堅定的OLED反對派到低調加入OLED大家庭,海信的角色轉變再次有力地證明OLED乃當今顯示技術的主流發展方向,順之則昌,逆之則亡。
業界分析認為,海信最終決定加入OLED陣營有內外兩重因素:
外因層面,近年來,OLED電視迅速崛起,公眾接受度越來越高,市場層面形成了較為強烈的需求,繼續抗拒并不明智。
內因層面,一直以來,海信內部一直有一種聲音呼吁高層應理性看待OLED電視,不應以賭氣心態面對任何新技術,東芝彩電加入海信體系,客觀上強化了支持OLED的力量。經過反復研判、論證之后,海信高層最終決定放棄偏見加入OLED電視大家庭。
但是,海信加入OLED陣營的決心并不堅定,態度上有所保留。
細心人已經發現,海信選擇在澳大利亞這個全球非主流彩電市場,而非在中國這個全球最大、最具潛力的本土市場發布OLED電視產品,從一個側面折射出海信OLED戰略并不堅定的一面。因此,海信的OLED戰略給人留下的是患得患失的印象。
這也難怪。在過去長達4年的時間里,海信一直扮演了“反OLED骨干”角色,對OLED實施各種抨擊,大有將OLED逼入絕境之意,沒想到反而將自己逼入死角難以轉身。海信今天的低調,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無法對外界做出邏輯自洽的解釋。而這一幕,我三年前既已做出預測,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檢索一下我相關文章。
事實上,2016年初業內既傳出海信有可能于當年推出OLED電視,最后不了了之并非海信改變了主意,而是緣于當時無法獲得OLED電視面板資源支持。
現在的海信處境略顯尷尬,一方面不得不加入OLED陣營,一方面又不敢大張旗鼓地宣傳自己的產品,這讓它成為OLED主流品牌的欲望變得遙遙無期。
而這一切,緣起于海信管理層早期對未來電視顯示技術發展方向的誤判。
不管怎么說,海信畢竟回到了正確的軌道上,我對此仍持積極評價。作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彩電企業之一,我們并不希望看到OLED時代海信淪落成一個三流品牌。雖然已錯失先發優勢,好在中國OLED市場仍處于發育階段,海信還是有機會的。
我認為,海信最終決定率先在海外市場投放OLED電視還有更多考慮,比如,避開國內強勢品牌的鋒芒。
目前,中國已初步沉淀形成創維、LG、索尼“OLED三強”主導市場的格局,對其他品牌形成了覆蓋式打壓。海信作為OLED市場的遲到者,從品牌到產品都不占據優勢,貿然在本土市場發布產品,一旦激不起浪花,反而對后續動作更加不利。
必須承認:海信已錯失進入OLED“窗口期”
業界普遍認為,海信已錯失進入OLED最佳窗口期。
所謂“最佳窗口期”,是指公眾對OLED已形成初步認知,市場端開始形成實質性消費需求,但品牌格局尚未沉淀形成。這一時期,幾乎所有品牌都處在同一起跑線上。
這一時期大致出現在2014年—2016年。這一時期進入OLED領域,代價最小,成本最低,被公眾及市場接受可能性最大。
但是今天不同了,OLED品牌格局已初步沉淀形成。從全球看,LG是不折不扣的老大;從中國看,創維是無可置疑的第一;從產品看,索尼在高端OLED領域具有較強品牌號召力。
無論任何行業,一旦形成穩定的品牌格局,新品牌進入的難度就會變大,被公眾接受的程度就會變低。尤其那些對市場培育未做出貢獻的品牌,機會更少,這就好比當初你拒絕栽桃樹,那就等于失去了“下山摘桃子”的權利。
綜觀中國三大主流彩電企業,除創維之外,海信及TCL均未對OLED市場培育及消費者啟蒙做出實質性貢獻。好在TCL布局了小尺寸OLED面板生產線,并且一直致力于印刷OLED技術的研究;海信則既無OLED產業鏈布局也無OLED技術沉淀,可謂兩手空空,等于失去了OLED領域大部分話語權。
當然,假如海信OLED電視確實具有巨大的產品創新力,它還是有機會的。比如,2017年索尼憑借“屏幕聲場”技術(通俗地講,就是通過屏幕發聲而非傳統的喇叭發聲),一下子就躋身了OLED主流品牌陣營。
海信OLED電視有這樣的實力嗎?
從海信發布的信息看,其在澳大利亞上市的65PX型OLED電視,外觀主打超窄金屬邊框及超薄設計、4K分辨率、內置四核處理器,及HDR10和HLG高動態范圍,這樣的產品配置,放在OLED電視大家庭里面看,是一款非常普通的產品,很難對銷售端形成支持。
平心而論,我認為海信OLED戰略并非是一個審慎論證及研判的結果。后發雖然有很多劣勢,卻也有優勢,那就是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華為手機就是后發先至的最好案例。但海信OLED戰略卻給我留下“起跑姿勢不對”的印象。
海信須全面檢討電視戰略,堅守激光路線或非明智選擇
未來的電視究竟是什么,OLED?量子點?還是激光電視?
這是一個關乎所有彩電企業命運的問題。
目前的現狀是,全球主流彩電企業,大約4/5選擇了OLED路線,1/8選擇了量子點路線,僅有不足1/15選擇了激光路線。在選擇激光路線的企業里,僅有海信一家把激光當成主打戰略,而其他幾家企業基本上都把激光電視定位于補充產品。我想,這絕不是“別人都沒有發現激光電視的價值唯獨海信發現了”可以解釋的。
一直以來,海信渴望走出自己特色的產品路線,當別人都在推廣液晶電視的時候,它獨樹一幟地推出“ULED”概念,但因為ULED并不是產品新品類,更不是一項新顯示技術,而不為同行所接受。
顯示技術進入后液晶時代,大家要么站隊OLED電視,要么站隊量子點電視,要么站隊8K電視,唯獨海信一家企業選擇了主推激光電視,再一次將自己置于“少數派”的位置上。
老是踩不準產品的鼓點,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調查機構給出的數據顯示,2017年以來,海信在中國彩電行業的領導地位有弱化跡象。今年以來,這種跡象表現更加明顯,海信真的應該好好檢討檢討了。
日前,我就海信低調發布OLED產品詢問OLED大佬創維方面的看法,出人意料的是,創維高層對海信給予非常積極的評價:“這是一個正確的選擇,對大家一起培育中國OLED市場有利。”他還希望2019年能在國內看到海信OLED電視。
-
OLED
+關注
關注
119文章
6219瀏覽量
224621 -
海信
+關注
關注
6文章
1045瀏覽量
63028
原文標題:創維:歡迎海信加入OLED大家庭!
文章出處:【微信號:liubc2007,微信公眾號:劉步塵】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