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別度的問題
按照行業慣例,手機評測一般是先介紹外觀。但其實我不太想介紹外觀,因為在其他媒體的評測各位都應該看過很多。
但不介紹有些問題就不好引入,因此外觀部分在開頭我還是要簡單帶過,僅僅說說幾個比較重要的地方。
PRO 7 Plus接口整體布局和PRO 6 Plus變化不大,size也基本一致,不過耳機孔的位置做了顛倒。
除此當然還有一些細節的改進,如光線傳感器被集中在聽筒之類,這樣面板開孔更少,更為簡潔。
正面整體和PRO 6 Plus相比觀感基本一樣,我同時帶著PRO 6 Plus和PRO 7 Plus時,掏出一個,僅從正面很難第一時間判斷出是那個,甚至需要反面看看才能確認。
這就說明魅族手機在識別度上有很大的問題,不僅是PRO 6 Plus和PRO 7 Plus,即使是和以前中價位的魅藍note 4也都很難區別。
在這里并不是說魅族的PRO系列設計不夠精致,而是魅藍系列的設計已經遠超千元機應有的水準,做得太好了。但這樣缺乏足夠區隔的設計是不利于提升高端手機溢價能力的。
很難區分就說明識別度上存在問題。并且識別度的問題不僅僅是限于魅族手機之間。
單從工業設計上,雖然腰圓鍵是魅族的首創標志,但現在圓角矩形機身+2.5D玻璃面板+腰圓鍵已經成為了國產手機工業設計的事實標準,使得從外觀上也很難將魅族手機和其他國產手機區別開來,完全是千機一面。
如果不是采用全面屏,正面就很難玩出花樣。
最早的PRO 7諜照背面是金屬拉絲處理,質感類似喬斯伯的低價機箱而備受非議,當然我個人還是比較喜歡拉絲處理,這個問題仁者見仁。而我這部PRO 7 Plus才是傳統的磨砂處理工藝。
天線處理相比PRO 6貼邊更為徹底,觀感上更為協調。MEIZU的logo由中置改為旋轉90度,表面的鍍鎳處理使得更為有質感。
PRO 7 Plus的背面設計相比PRO 6更為完美,但這種完美是尷尬的:你用全金屬CNC,附加各種工藝,你使用隱藏天線設計,使得背面更為簡潔。
但這些改進重要么?你后蓋做得再漂亮,只能使得用戶在產生購買決策之前更有購買欲望,而在用戶購買之后,99%的人還是會去大淘寶花幾塊錢或者幾十塊錢給手機買個保護套,使得手機廠商在背后下的心思其實還是白費了。
酒紅色的iPhone 7就是典型,雖然這個顏色很騷,但消費者都明白要什么顏色也就是個套的事情,沒必要為騷紅付出額外溢價。
前面板不玩全面屏就玩不出花樣,而后部則需要徹底的變化。因此魅族聯合Frog,為PRO 7系列設計了背面的畫屏,使得產品在外觀和體驗方面有了根本的差異化。
畫屏 從體驗到邏輯
畫屏的處理工藝,色彩表現、PPI方面表現都很出色,但不可否認響應速度和觸摸響應準確度相比正面主屏稍差。
玻璃和金屬材質的混合處理融合的天衣無縫,同時又賦予變化。這樣的變化使得PRO 7系列是如此之與眾不同。
目前畫屏的功能比較單一,只有時間顯示,記步、天氣、音樂播放和自拍幾個固定主要功能。
其他附帶功能有充電狀態顯示,再來看看動圖,這樣會有更為直觀的認識。
畫屏的設置界面,線上還有一些壁紙可供下載,都是魅族官方提供,在素質上相比手機自帶的稍差,目前畫屏動態壁紙尚未提供用戶上傳自定義內容,相信開放后,畫屏壁紙將會更大的可玩性。
現在對于畫屏的功能現在就有兩個問題。
第一個是開放性。
僅僅是系統原生的畫屏功能僅僅是玩具,而沒太大實用價值,功能的擴展需要第三方App的支持才會體現真正的價值。
雖然在發布會李楠提及畫屏會以connect to meizu為平臺進行開放,會提供SDK和API給開發者。
開發者也有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植根于魅族市場的小開發者,這個群體只要PRO 7系列有足夠的用戶基數,就會為用戶開發各種有趣的小程序。
第二個就是如BAT大型互聯網企業的核心App,如淘寶,支付寶、天貓、QQ、微信,京東,這類App如果增加畫屏的支持,就需要多維護一個分支,即使短期支持,但在頻繁的版本迭代升級過程中就是很難堅持的,之前的SmartBar就是這種情況。
第二問題在于內容信息的隱私控制。
如果有些特殊情況需要裝著打電話,而畫屏的狀態就可以使得你出色的演技顯得單薄。因此畫屏需要個更為復雜的隱私控制策略,最好可以依據用戶的場景和行為大數據進行自動調整。
畫屏的表邏輯是:魅族認為用戶手機平時放置是正面向下的,而背面也可以提供給用戶信息。之前的魅藍E2花樣LED也是植根于這個邏輯。
在這里先暫時不討論用戶手機的放置習慣,畫屏在名義是給自己看的,但實際上呢?單純這些功能,大部分就可以依靠AMOLED的AOD熄屏顯示功能就可以實現。
因此畫屏的主要收益并不是畫屏信息帶來的便利性,而是識別度的差異性。
這樣的差異化首先是對廠商有意義,消費者可以在眾多千機一面的手機中快速定位魅族,而促成銷售。那對于用戶?僅僅是邊緣信息顯示的便利么?
高識別度對于用戶而言同樣也是有很大的差別。我在幾天的使用過程中,發現PRO 7 Plus有極高的識別度,無論是公司的同事,還是地鐵里的陌生人,經常會有人問這是魅族的PRO 7么?
手機正面是給自己看的,而背面是給別人看的,現在PRO 7 Plus有著無與倫比的回頭率,這在iPhone、S8已經爛大街,小米MIX已經見怪不怪的現在已經頗為難得。
當然,這個僅僅是在首發階段,我也希望以后路人可以對畫屏見怪不怪,習以為常。
畫屏其實應該有更多的玩法,如具有社交性,植入emoji表現自己的心情,或者加入二維碼,讓PRO 7用戶之間可以面對面的互動,這些玩法是值得期待的。
當然,我們關注的不僅是小屏,正面的大屏我們也必須要有正確的認識。PRO 7 Plus延續了PRO 6 Plus 5.7英寸2560x1440 AMOLED的屏幕規格。規格一致,那實際表現呢?
主觀上正面觀感基本一致,無論是亮度,對比度還是色彩表現。(左側為PRO 7 Plus)
可視角度表現也基本一致,從觀感而言,PRO 7 Plus和PRO 6 Plus并無明顯差別。
PRO 7 Plus的屏幕表現雖然沒有比PRO 6 Plus有進一步提升,但依然是頂尖水平,相比S8或者iPhone 7 Plus也不承多讓。
客觀測試部分我們依然使用Datacolor spyder 5 Elite對魅族PRO 7 Plus進行測試(測試選擇鮮艷模式),其全白最大亮度和PRO 6 Plus基本一致,而色溫稍低,整體偏暖一點,更為接近于標準色溫。而最高亮度全黑亮度還是接近于0,這是AMOLED本身固有特性。
PRO 7 Plus相比PRO 6 Plus色溫色彩更為準確,主要是得益于軟件的調校。系統自帶了屏幕模式調整和色溫調整功能,用戶可以依據自己喜好自行調整。
不容小視的X30
很多人都存在對于MTK的偏見,似乎MTK只配存在于千元機的級別,說到PRO 7 Plus搭載的X30也是一臉鄙視,這么漂亮的手機還是聯發科啊,真可惜。
真的可惜么?其實不然,其實這是一種誤解。后面我將花一定篇幅來幫助各位正確認識聯發科的X30,看看其究竟如何。
在之前PRO6評測,我對X20的10核心3群組的架構持有比較否定的態度。
低頻A53x4存在比較雞肋,名義上可以降低待機功耗,預期這樣做還不如將4個高頻的A53頻率降低,這樣硬塞4高頻+4低頻A53,對于功耗管理并沒太大收益,而好處僅僅是依靠核心數優勢能夠在CPU多核心測試中占到便宜,并且這樣虛高的多線程性能并不能提升用戶實際使用 的體驗。
而在X30聯發科顯得更為務實,從X20的A72x2+高頻A53x4+低頻A53x4,改為A73x2+A高頻A53x4+低功耗A35x4。
A35是ARM的新一代低功耗核心架構,其主要定位于集成設備,IOT和智能網關、智能家居,可穿戴設備這些對于功耗要求極高,但對于性能要求不高的領域。在相同28nm工藝情況下,A35相比A53功耗下降了32%。
并且需要這是在相同工藝的情況下,因此A35相對之前的A53,作為待機和低負載核心的功耗又進一步大幅降低,使得這個第三個群組有更為實際的意義。
當然這個只是理論,具體實際應用效果還是要看后面具體測試。
A72”升級”成A73,從定位上并不是升級,而是“優化”。從后藤大叔的這張ARM路線圖看,A73僅僅是A72的Costdown版本,定位比較類似之前的A17相對于A15。
A72 是15級流水線3發射,而A73縮減到2發射,但流水線也由15級縮減到11級,由于流水線級數的降低,可以更為容易的推升頻率。但在浮點方面由于發射數的縮水,頻率的提升依然不能彌補。
X30的A73雖然整體比X20的A72快,主要還是得益于頻率優勢。
具體的CPU性能測試我們使用3DMark的Sling Shot Extreme Unlimited物理分進行衡量。
Sling Shot Extreme Unlimited是模擬海洋的柔體生物的物理表現,其最多可以模擬64個柔性物體+499個頂點,這個測試最多可以支持64個處理器線程,但在單個柔性物體上的模擬還是存在依賴運算關系,同樣也可以考研處理器的單線程性能。
得分最高的是三星Galaxy S8,主要是驍龍835號稱是Kyro 280自定義核心,其實其基本就是ARM A73的公版,得益于samsung 10nm Finfet的工藝優勢,高頻的A73x4+中頻A73x4的規格相當暴力,得分最高是在意料之中。
PRO 7 Plus雖然只有2個A73核心,但其A73和4個A53頻率都很高,無論是單線程還是多線程,實際運算性能也很突出。
PRO 6是2個高頻2.1GHz A72,單線程性能比較突出,但其多線程優秀的主要原因是,其有8個A53,這在多線程測試中很占便宜。雖然這樣的高分和實際體驗有所脫節,存在水分。
華為Mate 9 Kirin 960是ARM A73x4+A53x4完全公版設計,但其采用的TSMC 16nm FFC工藝更多是為低功耗優化,在性能方面相比Kirin 950/955的TSMC 16bm FF+實際是縮水的,頻率穩定性無法維持,甚至落后于魅族PRO 6。
三星上代旗艦Galaxy S7的驍龍820可以說是高通的最后的堅持,采用完全的自定義核心,2個高頻的Kyro+2個低頻的Kyro,雖然這樣的組合很實用,但由于核心數過少導致多線程性能吃虧,跑分并不好看。
PowerVR最后的支持者
說完CPU再來談談GPU。聯發科X30采用的GPU并沒有沿用X20公版的mali方案,而是重新回到了Power VR的懷抱,采用的是GT7400 Plus。
雖然現在Power VR難免有些失落,不僅越多的SOC都采用了ARM公版方案圖省事,就連老基友Apple都要拋棄自己獨立研發GPU。但在現在階段Power VR 7的實力還是不能小瞧。
X30的GT7400 Plus是和iPhone 7 A10的GT7600 Plus同架構,不過GT7600 Plus有6個組的USC,而GT7400 Plus規模僅有A10的2/3,為4個。
但X30得益于工藝優勢,其800MHz的核心頻率原高于A10 GPU 650MHz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規模的不足。
A10 GPU理論運算能力大概為250 GFlops,而X30大概為205GFLOPS,X30的理論圖形性能大概是iPhone 7的82%。
具體的3D理論性能測試我們使用GFX Bench 4.0進行。
GFX Bench 4.0雖然添加了Car Chase測試場景,采用OpenGL ES 3.1+AEP,但這個測試項目負載過高,性能需求遠超過現在手機配備的性能,因此我們還是依然采用曼哈頓和T-Rex進行測試。
這兩個測試項目分別測試原生分辨率和1080P Offscreen性能。原生分辨率能夠更好表現設備實際性能,而1080P Offscreen性能則將測試條件統一,合適橫向比較。
魅族PRO 7 Plus的圖形性能基本和PRO 6 Plus(T880MP10)持平,大概有90% iPhone 7 Plus的3D性能,85%三星S7性能。PRO 7 Plus相比華為Nate 9搭載的麒麟960,3D性能也基本持平,甚至更好一點。
整體而言,這4個機型性能都在一個層級,實際游戲體驗也應該比較接近。相比其前輩PRO 6性能基本翻番。
當然和暴力的驍龍835比,還是有很大的差距。這個差距主要是在OpenGL ES 3.0,而2.0的差距相對較小。
現在游戲開發商開發游戲還是要以主流設備為基準,一般設定iPhone 7可以跑到最好的體驗,如果iPhone 7玩個游戲可以達到很好體驗,而90%性能的魅族PRO 7 Plus也會差不到哪去。
王者的榮耀
當然,上面僅僅是單純的理論benchmark,雖然嚴謹卻不直觀,對于大多普通用戶而言并不友好,大家關心的是手機實際玩游戲怎么樣,特別是玩王者榮耀怎么樣。
其實我在之前也對手游嗤之以鼻,我更為愿意在電腦上玩玩戰地1或者守望先鋒。但更多的數據和事實卻深刻的觸動了我。
4月有數據表明王者榮耀的月流水高達30億元,這個是什么概念,一個手機游戲月流水相當于一個十分成功的歐美AAA游戲全生命周期的銷售總額。后者需要上億美元的開發費用,而王者榮耀運營幾乎可以說是無本萬利。
看完這個數據,再來看看身邊的朋友,無論是多年在戰地里并肩作戰的隊友,還是公司剛剛入職的小姑娘(這些人在以往印象里都很難想象是手游玩家,在各種意義上),他們手機上玩的,在微信群里討論都是王者榮耀。王者榮耀的影響力早就超越了當年的星際和CS,還有近年來的LOL,已經成為了一種現象。
王者榮耀已經不再單純是游戲,甚至都變成了人與人之間社交的一部分,你不玩王者榮耀似乎就很難和他們有共同語言,你就OUT了。
因此我也不能無視這樣一個現象級的游戲,將其加入到我們的測試套餐里面來。我們使用開發者選項-性能優化-顯示FPS和功耗,來監控游戲實時FPS。如果特效全開,PRO 7 Plus在開始階段FPS可以維持在5x FPS,但隨著游戲進程的推進,會下降到40甚至30FPS,現在手機的性能還是不足以滿足2K分辨率高幀率模式的需求。
王者榮耀游戲視頻(一局最后2分鐘,第三方觀察模式)
如果使用默認設置即使經過一場時間長達25分鐘的完整5VS5對戰,在大部分時間都可以維持在55FPS左右,在最后推基地的激烈戰斗情況下,同屏有眾多角色和各種技能效果,PRO 7 Plus也基本可以保持45 FPS以上(注意左上角的FPS值),整體而言這樣的體驗是足夠流暢的。
同時經過分鐘的游戲,手機電量從41%掉到32%,花費了9%的電量,這樣的電能消耗對于高幀率模式也還算讓人滿意。
從10nm說起
魅族PRO 7 Plus搭載的X30處理器是世界上第一個宣布的10nm商用處理器,那10nm有那些厲害的地方呢。依據臺積電的說法,X30采用的10nm FF相比16nm FF+,其同性能功耗下降40%,同功耗,性能增長20%,而同規模芯片面積下降更是超過一半。看上去是頗為完美的工藝。
但這個“第一”僅僅是“第一個”宣布,并不是第一個量產出貨。X30是第一款宣布采用臺積電10nm的芯片,這個時間節點要早于Apple A10。
但按照TSMC的一貫尿性,最早采用新工藝的就是趟雷區的,將可能遇到的工藝制程問題大雷全都踩一邊。后續Apple A10跟著先烈X30的腳步走就可以了。
這個情況不是現在才有,之前持續十幾年的NVIDIA和AMD GPU大戰也都是幾乎如此,冒進采用新工藝的往往會有很多的麻煩,反而只是幫自己的競爭對手試錯而已。
在iPhone 7上市3個季度之后,依然沒有實際采用X30的產品正式銷售。這并不是各個手機廠不愿意用,核心問題還是產能和良率問題。
魅族的PRO 7其實應該更早上市,但據魅族前員工透露,還是被某個豬隊友坑了。而這個豬隊友是誰,自然就不言自明。
臺積電的工藝規劃的路線圖,實際情況基本比這個計劃晚上一年
當然,芯片的良品率僅僅是廠商的麻煩,對于最終用戶而言并沒什么干系,作為用戶我們來享受臺積電先進的10nm工藝帶來的低功耗,長續航的優勢就好。
至于采用臺積電先進的10nm工藝的X30續航表現到底有多好,我們還是用實際測試來驗證。我們依然使用PCMark For Android的Work 2.0 battery life進行續航測試。
需要注意的是這個測試版本是2.0,和之前的1.0續航測試負載更大,測試成績沒有可比性,這個測試項目通過網頁瀏覽、1080P視頻回放、文本編輯和照片處理四種中度負載模擬用戶的日常使用。
我們測試將所有測試機型屏幕亮度設置在200CD/M2(允許-偏差5),開啟通話,關閉WiFi和數據瀏覽,在干凈無后臺應用的情況下進行。這個測試工作負載和用戶平時手機使用情況類似,但要明顯低于游戲,特別是3D游戲的負載,也低于開啟3G/4G流量情況下網頁/APP的負載。
但我們這樣的測試方法可以做到精確重復,能夠保證準確反應不同手機的相對續航水平。
PRO 6 Plus的續航時間為5小時22分,而PRO 7 Plus為5小時36分鐘,PRO 7 Plus單純從續航上看是更差了。
但我們需要注意到性能,PRO 6 Plus性能為3500分左右,而PRO 7 Plus為7000分左右,這說明PRO 6 Plus的電源管理讓核心頻率更低。
PRO 7 Plus可能是對PCMark有測試程序白名單,被強制高頻,性能要高上一倍,但續航僅僅縮減24%,這說明PRO 7 Plus的亮屏實際續航能力還是有大幅的提升。
另外我們還發現PRO 7 Plus的熄屏待機節電表現大大提高了,從晚上11點到第二天早上6點,在關閉wifi和數據流量的情況,剩余電量僅掉了1%。
魅族PRO 7 Plus在待機方面的改進主要取決于三個方面,第一和第二個方面是前面多次提及的臺積電先進的10nm工藝功耗更低,微型核心A35作為待機處理耗能也更少。另外一點就是來自Android 7.0的喚醒機制的改進。
Android 7.0改進Doze模式,之前Android 6.0需要不插電靜置一段時間才會進入doze模式,而Android 7.0放寬了調節,在熄屏后可以更快的進入doze模式。
另外doze模式被分成兩個階段,在熄屏后進入第一階段首先切斷網絡,推遲響應任務和同步,如果在第一階段手機依然被繼續靜置就會進入第二階段,在這個階段會對喚醒、Wifi掃描進行進一步的限制,同時延長系統維護窗口的間隔,這樣會進一步的提升待機情況的續航表現。
PRO 7 Plus的充電器規格由之前PRO 6 Plus的12V 2A變成了5V 5A,雖然總體功率僅增加了1W。但在充電器的體積上PRO 7 Plus的還是要大上不少。
我們使用各個手機的原裝充電器和充電線對PRO 6/PRO 6 Plus和PRO 7 Plus的充電速度進行對比,在開機熄屏狀態進行。
PRO 7 Plus明顯快于同樣為3500mah電池容量的PRO 6 Plus,30分鐘就可以充滿64%,不到50分鐘就可以完全充滿。從百分比上說PRO 7 Plus的充電速度都要快于電池容量更小的PRO 6,這是十分難得的。
充電快并不是全部,PRO 5時代魅族解決了充電速度問題,而PRO 6 Plus著著重改善了快充對于電池容量衰減的問題,但動輒24W的沖入功率,使得手機充電存在溫度過高的問題,特別是有些人喜歡一邊充電一邊玩手機,雖然不至于存在危險,但用戶體驗終究不好。而在PRO 7,魅族進一步提升了轉化效率,使得充電機身溫度更低。
我們將PRO 7 Plus和PRO 6 Plus 30%起始容量開機充電10分鐘,使用熱成像拍攝。
PRO 6 Plus機身最高溫度為33度,略微高于室溫,手觸雖然不至于燙但還是有明顯溫感。而PRO 7 Plus的機身溫度僅為26度左右,手握基本感覺不到溫度。
這樣的變化主要是由高壓低電流快充變成了低壓高電流模式。之前的12V 2A高壓低電流模式需要在充電器和手機多重降壓,充電器和手機內的降壓電路都會發熱,不僅用戶體驗不好,也影響效率。
而PRO 7系列的5V 5A的低壓高電流模式,充電器輸出到手機就直接是5V,可以直接輸入到電池,而不用二次降壓。這樣的好處是少通過一次降壓,能量轉化效率更高,并且手機內不用降壓,這樣手機的充電發熱量更小,更安全,用戶的使用體驗也更好。
短板的補齊 UFS成全真正的PRO
在之前的PRO 6評測,我就直言其不夠PRO,在存儲系統方面存在短板,雖然其采用了高規格的EMMC,但不能支持UFS,與真正的PRO級別還是存在差距。而X30增加了對UFS 2.1的支持而補齊了這個短板。
NAND性能我們使用Androbench 5.0進行測試,Androbench 5.0相比之前版本支持更高的操作隊列并發數,雖然這樣的測試相比實際情況性能更高,但也能夠更為充分的展現各個設備極限性能。
魅族PRO 7 Plus相比之前EMMC的PRO 6存儲性能大概有2-3倍的性能提升,相比上代真旗艦PRO 6 Plus也略好,并接近UFS版Mate 9的水平。
相比Android機皇S8主要差距在順序讀上,而更為關鍵的隨機IOPS性能(直接影響APP加載速度)也基本持平,甚至更好。
聯發科的X30由上面系統而全面測試可以說明,其并不同于那些廉價的MTK低端貨色。無論是CPU性能、GPU性能都還是不錯,并且補齊了之前X20不能支持UFS的短板,并且得益于10nm先進工藝,使得其在發熱、續航方面表現十分優秀。大概可以這樣理解,X30就是一顆接近P20功耗的驍龍820,完全不辱”PRO”的名號。
聯發科其實一直都想做高端旗艦處理器,從MT6595開始,魅族也極度支持推出了采用MT6595的MX4,這是第一款采用聯發科芯片的性能級手機。
后繼PRO 6的X20也是延續這種思路的產品,雖然MT6595和X20在規格方面接近高通或者三星的性能級方案,但聯發科在價格體系方面控制存在問題,雖然承諾這兩顆芯片給予魅族一定的獨占期,但實際上卻將稍低頻率的芯片賣給樂視和小米推出較低價位的手機,這樣使得MX4和PRO 6的溢價能力出現問題。
聯發科也是由于缺乏對生態體系的控制力,使得其SOC均價越來越低,使得自己和高端旗艦絕緣。而X30則是對高端進軍的一次嘗試。
且這樣的嘗試 也被資本市場肯定,聯發科股價在魅族PRO 7發布一周之后,上漲幅度超過了10%。
雙攝的玩法
Pro 7 Plus依然延續使用在PRO 6s和PRO 6 Plus中使用的IMX386,只不過一顆變成了兩顆。雙攝主要作用有三種:
一是類似iPhone 7 Plus那樣實現光學變焦,二是通過一顆CMOS對場景景物的距離判斷,通過后處理實現景深效果,三是一顆攝像頭獲取彩色場景,一顆獲取明暗信息和細節,再通過后處理實現更好的暗部表現。
魅族PRO 7 Plus的雙攝主要是實現后兩種功能。而本次拍照方面的考驗,主要也集中在兩個方向:一是模擬景深效果的測試,二是夜景表現。
在之前的魅族手機評測拍照部分,我總是刻意拍一些可以體現景深效果的樣張(第一張圖是我在14年使用魅族MX4在天壇拍攝的景深樣張,而第二張是本月使用PRO 6 Plus 拍攝)。
傳統的景深效果,是將拍照主體放于焦點,而將位于目標焦段外的背景和前景柔化,從而突出主體。
這兒有個景深模擬器,大家可以嘗試下,可以初步理解焦段、光圈對于景深效果的影響。一般而已,相同焦段,光圈越大,景深效果也就越明顯。
如佳能EF 200mm f1.8 L US這樣的鏡頭價格不菲,使用麻煩,但由于其可以拍出漂亮的焦外柔化效果,而被譽為空氣切割機,而被色友倍受追捧。
用戶對于景深效果的熱愛不僅僅局限于手機,也蔓延到手機拍攝領域來,廠商也為了更好的迎合用戶對于景深效果的迷戀,將原本都在目標焦段的景物,通過雙攝,一只鏡頭捕捉常規畫面信息,另外一只鏡頭通過類似相位對焦的方式判斷場景不同物體的遠近關系,再通過系統軟件的后處理實現不應該有的景深效果。
這個實現有點像MX4時代光場功能,可以在后期再選擇對焦點,來實現不同的景深效果。只不過兩者還是存在差別,現在的雙攝模式是純軟件后期處理,而之前的光場模式是通過暴力的快門和ISP實現。
這種雙攝景深效果合適目標景物在1.5米左右,其實真實情況這個距離和背景都是在目標焦段以內,背景也應該是清晰的。但系統通過后處理的方式,將背景做后處理,模擬景深的效果。
這個方式合適拍人物,并且背景較為簡單的情況,突出人物主體,具體拍攝的時候景深模糊效果可以實時預覽,并手動選擇模擬的對焦點。
但如果拍攝植被樹葉這種邊緣部分較為復雜的物體,或者是前后景物中間有連續的物體。PRO 7 Plus在邊緣判斷的后處理就出現瑕疵,這樣的情況之前也同樣出現在小米的雙攝機型之中,應該還是和距離策略取樣精度和后期邊緣判斷的算法有關系。
雖然魅族PRO 7 Plus雙攝虛化對于復雜場景處理存在一定的問題,雖然我還是更為喜歡真正的景深效果,就如本頁的頭圖一樣,柔和和華麗。
但我也不能否認PRO 7 Plus也給我帶來很多樂趣,給創作構圖帶來更多自由,有時候出片也可以有意料之外的驚喜,給我帶來很多樂趣。
夜景方面,雙攝的用戶是一顆CMOS處理色彩信息,一顆用來處理深度信息,再通過多幀合成形成畫面,這樣的好處在于畫面的寬容度更好,明暗部表現都更好。
但由于PRO 7 Plus相比PRO 6 Plus減少了光學防抖,使得PRO 7 Plus拍照對于快門進行了限制,系統傾向選擇更快的快門,同時放高ISO,這樣噪點方面會有點損失。
不過噪點只要不100%查看問題并不大,而在寬容度方面的收益更為明顯。
畫屏的陰謀
其實前面提及的記步,時間顯示這樣簡單功能,完全可以用主屏AMOLED的AOD實現,并無必要背面額外添加畫屏,但有個應用場景是例外的,這個就是自拍。
前不久Android之父Andy Rubin推出的全面屏手機Essential Phone為了保持自拍功能,在完美的前屏幕面板頂部挖了個洞用來布置前置攝像頭,這對于強迫癥的我而言完全是難以忍受。
(另外我覺得知道購買Android之父手機的都是死Geek宅,沒幾個人會有自拍需求,其實去掉也無所謂……)
但畫屏就可以使用后置攝像頭自拍并進行預覽,這樣就可以去掉前置攝像頭,從而實現真正完美的全面屏。為解決全面屏自拍問題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案。
我們來對比前置攝像頭和后置攝像頭的自拍成像,前攝像頭的自拍美顏處理比較夸張,皮膚白皙效果更為明顯。
但整體細節方面后置更為出色,特別是頭發和肩帶的顏色還原更為真實,細節更為豐富,明顯寬容度更高。這是后置攝像頭更大的CMOS,更好的光學組件的直接收益。
除了效果更為出色的直接收益,我們還可以發現用畫屏自拍還有個額外收益。在使用前置攝像頭自拍的時候 ,使用者視線會集中在屏幕中間的臉部區域,這樣目光位置會偏離攝像頭較遠,而使用眼睛觀看位置偏下。而使用畫屏視線更為接近攝像頭,視線更正,出片效果自然更好。
當然也會有人更為喜歡前置那樣夸張的美顏后處理效果,魅族對于后置美顏處理也需要進一步改進,如提供多級的美顏效果供各位mm選擇。(在這里感謝寧美國度的主播mm小閔友情出鏡)
雖然魅族PRO 7 Plus的后置攝像頭自拍效果相比前置更為出色,不過在這個問題上魅族的態度還是不夠堅決,有些猶豫,在PRO 7 Plus上依然還是保留了前置攝像頭。
這個猶豫不是魅族對產品沒自信,而是擔心用戶顧慮沒有前置攝像頭而不會購買,當用戶經過PRO 7的教育后,就可以在后面的全面屏手機大膽而徹底的放棄前置攝像頭了。
白永祥表示,PRO7研發過程黃章雖然參與了,但不是全程,只是對很多重大決策進行了拍板,比如背后的屏幕,同時他還透露,黃章將會在明年的某一場發布會中正式亮相,親自介紹自己全程參與的一部經典手機。
而這部手機則很可能是全面屏,而依靠背屏實現自拍功能。從這些信息看,PRO 7 Plus的后屏也可能是魅族對于后續全面屏手機的一次技術和市場的先行實驗。
O2O的PRO 7 Plus
在結尾部分,我再將前面各個部分的結論做簡單總結:
- 魅族的PRO系列一直都很漂亮,但PRO 7 Plus的畫屏使得其更為與眾不同;
- X30基本可以說是驍龍820級別的性能體驗,但卻只是P20級別的功耗;
- 雙攝雖然不能成功應對所有情況,但其卻大大提升了攝影的樂趣,給予了更多的可能。
低價救不了手機,小米1就將旗艦級別的性能手機價格拉低到1999,而ZUK和樂視甚至拉低到更低的價格,但現在小米出貨還是依靠低價的紅米 ,而真正的價格屠夫ZUK和 樂視手機已經不復存在。這說明低價救不了手機。
反而OPPO VIVO藍綠兩廠,依靠出色的工業設計,更深層次的用戶痛點發覺(如充電2分鐘,通話半小時和自拍需求),強大的宣傳攻勢(大量的戶外廣告,明星代言,電視節目冠名),還有遍布全國的強力線下渠道,將手機產品賣出了更高的溢價。
并且需要提及的是VIVO高價手機出貨并不是依賴旗艦Xplay6,而OPPO早已多年沒有旗艦,夢想中的Find僅僅存在在媒體的爆料中,而上一部真正意義的旗艦N1還是2013年的事情。但這并不妨礙藍綠兩廠的手機在高價大賣特賣。
線下渠道對于魅族是優勢,但人們往往僅僅能夠記住的是魅族的互聯網化營銷和高性價比,這樣魅族還是會走上ZUK和樂視的死路。魅族雖然在代言和冠名上也有一些投入,但依然不能同藍綠兩廠的大手筆匹敵。因此魅族需要PRO 7上發掘新的差異化賣點來提升自己產品的溢價能力。
除了藍綠兩廠,更為需要的提及的華為的Mate系列,在Mate 7之前,華為給人的印象基本就是國產手機質量還不錯,可以用,還便宜,或者說是在運營商營業廳充話費送的。
但隨著Mate 7的橫空出世這一點很快得到了改變。Mate 7在不少人心里(特別是中年人)已經成為了高端商務手機的代名詞,甚至在一段時間一機難求,需要加價購買,而Mate 9在經歷三星Note 7爆炸門之后甚至又一躍而成成為不少人心目中的第一Android手機 ,價格買到iPhone相當的5000元以上價格用戶都可以接受。
Mate系列的成功,并不是得益于同期自主研發的麒麟處理器,麒麟處理器的規格和性能還是低于同期的高通和三星SoC旗艦,而是得益于mate系列高端商務手機的自我定位,并有定位發展出來的一系列產品差異賣點。Mate系列和P系列的成功和當時華為CMO楊柘操盤有莫大關系。
在他的主導下,產品定位為核心,而產品設計功能僅僅是為定位服務:商務化的金銀奢侈品的設計風格,徠卡認證的雙攝拍照,并圍繞商務定位和產品賣點而針對目標受眾進行的一系列市場營銷和宣傳,通過圍繞這個定位,再打造產品并進行宣傳,成功得打造出了Mate這樣的一個新的旗艦系列。
楊柘在今年年中才加入魅族,不太可能全程參與PRO 7 Plus的規劃,但其成功運作華為Mate系列的經驗,還是會給PRO 7系列的推廣帶來很大裨益。
魅族也許是得到楊柘,才敢于玩出現在的溢價。
PRO 7的銷售策略也應該是更多是Online to Offline,從線上到線下,因為PRO 7的優點在線上可以方便傳達的,并不想之前的產品單純的堆砌參數就可以獲取用戶,PRO 7系列的優雅和別致其實需要更多的上手體驗,這樣的體驗是很難用單純的文字和視頻傳達清楚的。
如果你對PRO 7系列有任何的疑慮或者不滿,那我建議你走進魅族的專賣店,在不經意的體會之中,你的疑慮和不滿就會煙消云散,并且很可能會愛上她。
-
魅族
+關注
關注
7文章
2673瀏覽量
45752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