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舉辦的2018世界機器人大會,有160余家機器人相關企業亮相,產品類型覆蓋醫療機器人、投籃機器人、飛行機器人等。有數據顯示,推出教育類機器人的公司數占全部服務機器人參展商的三分之一。《2016全球教育機器人發展白皮書》數據指出,未來5年(2016-2021年)全球教育機器人的市場規模將達111億美元。其中教育服務機器人的服務與內容營收有可能占據市場整體77%以上。
與此同時,目前市面上的教育機器人大多是類人的外形,搭載了語音識別方案,可以完成某種指定的功能,比如幼兒的語言教育、青少年STEAM編程等。但產品實際效果可能與平板類APP差不多甚至更差。
這就是目前教育機器人的市場現狀。一方面,AI概念依舊火熱。教育是AI商業化落地的場景之一,且就目前教育機器人產品水平而言,入局門檻相對較低。另一方面,教育機器人所扮演的仍然是玩具的角色。產品的不成熟正逐漸消耗消費者對行業的新鮮感。在市場利弊兩方面的影響下,教育機器人正呈現出日益清晰的市場潛力、行業壁壘以及商業模式。
行業內概念先行,缺少落地場景
在京東上搜索關鍵詞“教育機器人”,出現的商品中大多附帶著“早教故事機”、“陪伴機器人”、“繪本閱讀機器人”、“對話人工玩具”等五花八門的標簽。
《2016年全球教育機器人發展白皮書》介紹說,從市場角度分析,教育機器人可以分為“機器人教育”和“教育服務機器人”兩種產品類型。前者可劃分在科創教育類產品中,后者是指具有教與學智能的服務機器人。陪伴機器人的教育屬性稍弱些,更側重在和孩子的語音聊天,屬于“教玩具”的品類中。
學術概念的明晰,并不等同于產品定位和功能的明確。“現在什么都能叫機器人。”智童時刻創始人郭長琛感慨說。
“作文里的擬人句怎么寫?擬人句就是把某件東西比喻成人的動作……”這段對話是來自于某教育機器人的電視廣告。但有網友表示,購買后問該款機器人同樣的問題,不管怎么問,機器人都答非所問。
從業多年的相關人士表示,該款機器人宣傳的大部分功能,目前的技術是達不到的。“這會誤導消費者,對行業也會造成負面影響。”該人士對這種夸大產品效果的行為表示深深的擔憂。
郭長琛也有這樣的憂慮。他表示,不管是神化AI,還是矮化AI,都會給行業帶來極大的損傷。
教育機器人,從2014年開始興起,在2015年引爆創業圈,2016年達到頂峰。市場內出現一大批“嘗鮮草”的企業,采取的做法是打著AI概念的大旗,用機器人的外殼,內部搭載的是平板的語音互動類App。隨著消費者對AI概念的興趣逐漸降低,對產品的認知逐漸明晰,市場也趨于冷靜,進入冰冷期。這段時間并沒有出現很多新玩家,尚且活著的玩家都在思考一個問題,如何將AI落地。
“會問這項技術是在哪節課的哪個環節中使用。”郭長琛介紹說,目前智童時刻設計產品的思路是明確技術應用的場景。“比如說,用機器人教會小朋友左右方向。”郭長琛認為雖然這聽起來功能和效果十分簡單,但卻能把AI技術用到實處。
消費者無使用習慣,微商成銷售渠道
“好像還不如用iPad”、“感覺貴,會買個小米音響。”媒體芥末堆采訪了幾位家長,一部分家長對產品持觀望態度,最后選擇可替代教育機器人的產品,另一部分家長則完全唱衰。
一方面是因為早期市場概念先行,產品效果平平給消費者留下的刻板印象造成的;另一方面,消費者對市場和產品完全沒有認知,使用場景和使用習慣尚未形成。
面對這塊尚待挖掘的市場,很多企業所采取的打法與當年智能手機的打法如出一轍。試圖培養消費者的使用習慣,加速商業化的落地。然而培養消費者使用習慣,是個需要投入大量宣傳資金和人力成本的長線過程,這對于市場內大部分的初創型企業來說,往往等不起也承擔不起。這時,積累大量女性用戶資源的微商,變成了線下銷售渠道之一。
某品牌的城市合伙人王敏告訴媒體芥末堆,該品牌在京東、淘寶等電商平臺的統一價為858元,品牌為保護線下渠道,規定線下零售價為798元。成為代理的條件是一次性購買8臺機器人,拿貨價為每臺570元。且根據拿貨數量的不同,拿貨價也將有所調整。據悉,王敏兩個月能夠銷售540臺的產品。
價格差是微商渠道能夠跑通的主要原因。據悉,目前市場上較簡單的產品,大約700-800元,偏玩具屬性的機器人價格在1000元以上,具備明確教育屬性的機器人價格在2000-5000元。
釹媧創造創始人郭柳宗認為,目前消費者能夠接受的市場價格在2000元以下。目前,釹媧創造旗下第一款產品“智能機器人小丹”,售價為2299元。據悉,釹媧創造下一款產品將降低售價。
產品壁壘不是技術,而是AI化的教學內容
現在我們所預設教育機器人的作用是教師,功能上則會取代教師的部分工作,但目前產品絕大多數都停留在教玩具的水平。從“教玩具”發展為“機器人老師”,兩個階段的壁壘是教育內容,而非AI技術。
筋斗云創始人胡昌斌告訴芥末堆,與科大訊飛、亞馬遜、阿里巴巴等企業相比,教育機器人的機構在語義識別、大數據等技術方面很難有大的突破。所以,筋斗云在創建之初便把內容生產定位為核心。
教育機器人搭載的教育內容,絕不是將現有的紙質版或是平板App的內容直接搬進機器人的大腦里,而是“AI化”。
搭建AI化平臺,是目前公司都在嘗試的內容AI化的路徑。郭長琛介紹說,目前智童時刻所搭建的平臺共有三種角色,一是工程師,負責提供技術支持,完成平臺的搭建;二是教研員,負責補充AI化的教學內容;三是一線幼教老師,通過平臺完成教學,并及時反饋意見。
這三種角色也代表了早幼教機器人產業鏈的上中下游,上游是技術原廠和應用技術的軟硬件廠商,中游是內容課程服務商,下游是渠道和終端消費者。
除此之外,郭柳宗認為,既然出現了新款的教育輔助工具,就一定要誕生出區別于之前平板式的簡單語音互動的教學方式。賦予機器人更多擬人的互動動作,也是內容AI化的評價標準之一。智能機器人小丹之所以采取多關節肢體設計,郭柳宗就是希望小丹可以有更多擬人的表現力。據悉,在“益智問答”環節中,小丹念完問題之后,“請作答”并會把手伸出來。根據答案的錯誤與否,小丹會更換手臂動作。
內容AI化的難易程度,取決于內容服務商提供素材的優劣程度。“合作方會直接給我們視頻課程,單純播放視頻的方式對小朋友來說是很不友好的。”郭柳宗認為,之所以行業沒有實質性的進步,就在于研究AI化內容時間成本很大,內容產出速度慢。
B端存在剛性需求,B2C或許是可行路徑
To C還是To B,是擺在所有入局者面前的選擇題。郭柳宗說,作為一家初創型企業,很難只做一邊。同樣,行業內所有的初創企業都很難只選擇一邊,往往都是兩個方向兩手抓。
依靠小米線上渠道,釹媧創造能夠快速打開C端市場。另一方面,釹媧創造與培訓機構合作,為其定制教育機器人產品。據悉每次銷量都可達到上百臺。“需求很明確。”郭柳宗說,對于釹媧創造來說,向B端銷售產品的使用場景會更為明確。
相對于C端市場,B端已經形成了一些亟待挖掘的剛性需求。
西南大學教育政策研究曾對幼教行業的師資缺口做過估算,到2021年,我國學前教育階段的在園幼兒數將達到5750.82萬人,需要專任教師383.39萬人,保育員191.69萬人,教師總需求量575.08萬人。除了數量缺口大,幼師素質參差不齊也是一個問題。根據教育部統計,2016年全國幼兒園教職工的學歷主要集中在專科水平,占總數的56.37%,但有22.4%的教師只有高中及以下文憑,本科以上學歷僅21.23%。
師資缺乏且素質參差不齊,是幼教市場亟需解決的問題。市場的痛點意味著市場玩家的商機。為B端機構提供一體化解決方案的零秒科技創始人黃麗輝告訴芥末堆,“去年產品月留存只有個位數,今年差不多可以達到80%。”
郭長琛認為,B端是理智且入局門檻十分高的市場,一旦打開則會迎來市場紅利。智童時刻針對幼兒園推出“AI雙師”服務。據悉,AI雙師幼兒編程課目前有16節課,讓小朋友們在游戲中了解編程的概念,培養編程思維。目前,智童時刻已經進入全國近400家幼兒園。
(智童時刻AI雙師課堂模式圖)
此外,通過機構可以接觸到更多的C端用戶。郭長琛介紹說,智童時刻在二三線城市,常態化上課的培訓機構的B2C轉化率十分樂觀。
AI概念落地、研究AI化教育內容、走適合產品的商業模式,或將是教育機器人公司接下來一段時間內的常態。
-
語音識別
+關注
關注
38文章
1742瀏覽量
112829 -
智能機器人
+關注
關注
17文章
872瀏覽量
82468
原文標題:【深度】從概念到產品,111億美元的教育機器人市場要如何突破?
文章出處:【微信號:robotn,微信公眾號:產業大視野】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