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三星等廠牌支持的 HDR10+,今天終于宣布正式應用至消費級產品之中。在新聞稿中指出,三星和松下特選的 2018 年 4K 電視將會支持 HDR10+ 編碼;20 世紀福斯也將會開始利用 HDR10+ 編碼制作電影。至于另一加入這陣營的 Warner Bros. 目前則未有消息會何時推出以 HDR10+ 編碼的視頻,不過相信在市面上開始有 HDR10+ 的電視產品流通后,電視頻商也會為其推出內容吧。快將開展的 IFA 2018 上,大概也會有不少產品會以支持 HDR10+ 作為賣點之一,有意添置新款電視的朋友記得要密切留意啊。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侵權或者其他違規問題,請聯系本站處理。
舉報投訴
-
三星電子
+關注
關注
34文章
15873瀏覽量
181189 -
電視
+關注
關注
15文章
2493瀏覽量
75902 -
松下
+關注
關注
14文章
27128瀏覽量
93582 -
HDR
+關注
關注
4文章
281瀏覽量
32074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三星和LG考慮轉移家電生產至美國
據知情人士透露,三星正計劃調整其家電生產布局,考慮將部分烘干機生產從墨西哥克雷塔羅工廠轉移至位于美國南卡羅來納州紐伯里的家電工廠。目前,三星在克雷塔羅主要負責冰箱、洗衣機和烘干機的生產
2024年三星電子的Neo QLED與OLED電視海外獲贊
據10月28日的行業消息,三星電子在2024年推出的Neo QLED與OLED電視系列在海外各大媒體上贏得了廣泛好評。
美國知名商業雜志《福布斯》對三星的OLED
三星電子為其2023年款智能電視推送One UI更新
10月14日,據國外媒體報道,三星電子已正式向2023年款的智能電視推送了One UI更新。
此次One UI更新建立在Tizen 8.0操作系統之上,為三星智能
三星退出電視與汽車LED領域,聚焦Micro LED技術
9月份,據行業內部消息透露,三星電子已決定從其顯示解決方案(DS)部門中剝離非核心業務——LED業務,并已著手進行相關的整理工作。該LED業務團隊主要負責生產電視、照明以及汽車封裝所需的LED零部件。
進入10月,有消
煥新好時機 趁以舊換“星”入手一臺三星AI電視!
自2006年起,三星已連續18年蟬聯全球電視出貨量第一。三星電視憑借卓越的科技實力與前瞻性的市場策略,長期屹立于行業之巔,展現出非凡的領導力。從尖端影音技術的研發、不斷突破的設計美學再
三星電視Tizen OS七年免費升級,強化AI電視市場領導地位
三星電子近期宣布了一項重大舉措,旨在進一步鞏固其在AI電視市場的領導地位。視覺顯示事業部總裁尹錫宇宣布,三星將為AI電視提供長達七年的Tizen OS免費升級服務,這一承諾遠超行業平均
跨越18年的陪伴:三星電視助力用戶構筑理想之家
杯的新穎外形和跨時代的視聽效果,在市場上掀起一陣颶風。隨后,三星在電視市場中開啟了霸榜模式,已連續18年全球出貨量第一。而令人矚目的成績背后,是三星電視不斷地突破自我、推動技術創新,更
三星宣布通過Samsungparts.com網站繼續提供維修支持服務
三星在Android Authority科技媒體上發出聲明,宣布與iFixit停止合作,但承諾將繼續通過Samsungparts.com網站提供維修支持。
三星計劃在越南追加10億美元年度投資
三星電子近日宣布將顯著加強其在越南的投資布局,計劃將年度投資規模增加至高達10億美元。這一決策是在三星電子首席財務官樸韓洙與越南總理范明政上
三星Galaxy AI將支持19種語言,覆蓋粵語及法語等
截止當前,三星Galaxy AI共支持13個語言,此舉將讓全球更多三星用戶享受到該產品的便利。此外,三星計劃至今年底再增加對羅馬尼亞語、土
三星電子今年將提升LG電視W-OLED面板采購量
據預測,今年全球OLED電視銷量將達到630萬臺,若三星LG兩家各自占取550萬份額,競爭對手如索尼、松下等的生存空間將被進一步擠壓。
三星計劃在其電視中擴大使用LG OLED面板
韓國業界傳出重磅消息,三星電視業務正在籌劃一場面板技術的革新。據悉,三星即將在今年推出的主力OLED電視系列S90D中,破天荒地同時采用三星
三星明年OLED電視或采用LG W-OLED面板
根據市場數據顯示,S90D 是目前三星銷售額最高的 OLED 電視產品之一,而其它熱賣產品還有 S95D 及 S85D。在此基礎上,曾經的主流產品則是搭載 QD-OLED 面板的三星電視
谷歌擬為安卓第三方應用提供Ultra HDR支持
然而, 只有谷歌自家的 Pixel 8 系列手機以及三星 Galaxy S24 系列手機可拍攝支持 Ultra HDR 的照片。因此,這種高級格式的應用生態仍存挑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