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原始鼠標、機械鼠標、光電鼠標、光機鼠標再到如今的光學鼠標,鼠標技術經歷了漫漫征途終于修成正果。
鼠標是我們最頻繁操作的設備之一,但它卻一直未能獲得應有的重視。在早些年,大多數用戶都只愿意在鼠標身上花費不超過20元投資,當然此種情況今天已難得一見,應用的進步讓人們對鼠標開始提出更多的要求,包括舒適的操作手感、靈活的移動和準確定位、可靠性高、不需經常清潔,鼠標的美學設計和制作工藝也逐漸為人所重視。是什么推倒了鼠標技術的進展?有人說是CS之類的第一人稱設計游戲,也有人說是計算機多媒體應用的影響。無論怎樣,都是應用催生了技術的進步。在現在電腦中,鼠標的操縱性往往起到關鍵性的作用,而鼠標制造商迎合這股風潮開始大刀闊斧的技術改良,從機械到光學、從有線到無線,造型新穎、工藝細膩的高端產品不斷涌現。今天,一款高端鼠標甚至需要高達500元人民幣才能買到,這在幾年前是難以想象的。毫無疑問,一款優秀的鼠標產品會讓操作電腦變得更富樂趣,這也是近年來鼠標領域技術不斷革新、高端產品層出不窮的一大誘因。
盡管如此,我們對鼠標依然知之不多,也許是它太過常見的緣故。在下面的文章中,我們將向大家介紹鼠標的全面技術情況,包括它的起源和發展歷史,你可以從中了解到鼠標家族的誕生、發展以及今天的情況,當然,我們也將向大家介紹時下高端鼠標所引進的各項先進技術。
鼠標的發展簡史及其技術派系
盡管鼠標是在80年代后才得到廣泛應用,但它的歷史最早卻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60年代末,其發明者是美國斯坦福研究所的道格拉斯·恩格爾巴特博士。當然,以今天的眼光來看道格拉斯博士的“鼠標器”是極其原始的,它只能進行很簡單的定位,自然談不上有什么精度指標了。然而在那個年代并沒有PC機出現,主流的計算機種為大型機、中型機和小型機,它們大多用在與國防有關的關鍵場合,運算能力是決定優劣的唯一指標。至于人機操作界面卻沒有人注重,因為這類計算機的操作者都是那些水平高超的計算機科學家。在后來的二十余年中,道格拉斯博士的這項發明基本上被束之高閣。
在蘋果電腦出現之后,鼠標的價值終于被發現。1983年,蘋果公司在推出的Lisa機型中首次使用了鼠標,這也是鼠標的第一次商業化應用,盡管Lisa機型并未獲得多大的成功,蘋果公司也開始走下坡路,但鼠標之于計算機的影響開始體現。緊接著,微軟在Windows 3.1中也對鼠標提供支持,而到了Windows 95時代,鼠標已經成為PC機不可缺少的操作設備。在此之后,鼠標得到了迅速普及。
與主流PC部件相比,鼠標的技術革新顯得非常保守,從道格拉斯博士的原始鼠標,再到后來的純機械鼠標、光電鼠標、光機鼠標,以及現在方興未艾的光學鼠標,鼠標技術只經歷寥寥幾次大變革,其中真正算得上成功的其實只有光機鼠標和光學鼠標,它們也是當前鼠標技術的主流形態。其中,光機鼠標為過去的主流,我們一般也將它俗稱作“機械鼠標”,但這個名稱并不確切(可從后文得知)。至于光學鼠標,則是鼠標技術的發展方向,目前它已經開始大面積取代過時的光機鼠標產品。
原始鼠標
最原始的鼠標為道格拉斯博士于1968年所設計,它是利用鼠標移動時引發電阻變化來實現光標的定位和控制的。原始鼠標的結構較為簡單,底部裝有兩個互相垂直的片狀圓輪(非球形),每個圓輪分別帶動一個機械變阻器,當鼠標移動之時會改變變阻器的電阻值。如果施加的電壓固定不變,那么鼠標所反饋的電信號強度就會發生變化,而利用這個變化的反饋信號參數,系統就可以計算出它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位移,進而產生一組隨鼠標移動而變化的動態坐標。這個動態坐標就決定了鼠標在屏幕上所處的位置和移動的情況,于是它便可以代替鍵盤的上、下、左、右四個鍵,讓使用者可將光標定位在屏幕的各個地方。由于原始鼠標的尾部拖著一條數據連線,看起來很像一只小老鼠,后來人們干脆就直接將它稱為“Mouse”,這也就是“鼠標”的得名由來。
當然,若以今天的眼光來看這個原始鼠標的確顯得相當簡陋,它使用全木質外殼,棱角分明,龐大且笨重,而且需要配備一個額外的電源才能夠正常工作,用起來并不方便。加上使用了大量的機械組件,隨著時間的積累,鼠標會出現非常嚴重的磨損問題。另外,原始鼠標使用的是模擬技術,反應靈敏度和定位精度都不理想。種種弊端加在一起,導致沒有多少人愿意用它。但作為初生的新產品,我們不能對它苛求太多。原始鼠標的最大意義在于,它的誕生意味著計算機輸入設備有了更多樣的選擇,并為操作系統采用圖形界面技術奠定了基礎,我們很難想象,如果只有鍵盤,用戶們該如何操作Windows或者Mac OS。
純機械式鼠標
原始鼠標只是作為一種技術驗證品而存在,并沒有被真正量產制造。在鼠標開始被正式引入PC機之后,相應的技術也得到革新。依靠電阻不同來定位的原理被徹底拋棄,代之的是純數字技術的“機械鼠標”。
與原始鼠標不同,這種機械鼠標的底部沒有相互垂直的片狀圓輪,而是改用一個可四向滾動的膠質小球。這個小球在滾動時會帶動一對轉軸轉動(分別為X轉軸、Y轉軸),在轉軸的末端都有一個圓形的譯碼輪,譯碼輪上附有金屬導電片與電刷直接接觸。當轉軸轉動時,這些金屬導電片與電刷就會依次接觸,出現“接通”或“斷開”兩種形態,前者對應二進制數“1”、后者對應二進制數“0”。接下來,這些二進制信號被送交鼠標內部的專用芯片作解析處理并產生對應的坐標變化信號。只要鼠標在平面上移動,小球就會帶動轉軸轉動,進而使譯碼輪的通斷情況發生變化,產生一組組不同的坐標偏移量,反應到屏幕上,就是光標可隨著鼠標的移動而移動。
與原始鼠標相比,這種機械鼠標在可用性方面大有改善,反應靈敏度和精度也有所提升,制造成本低廉,成為第一種大范圍流行的鼠標產品。但由于它采用純機械結構,定位精度難如人意,加上頻頻接觸的電刷和譯碼輪磨損得較為厲害,直接影響了機械鼠標的使用壽命。在流行一段時間之后,它就被成本同樣低廉的“光機鼠標”所取代,后者正是現在市場上還很常見的所謂“機械鼠標”。
光學機械式鼠標
為了克服純機械式鼠標精度不高,機械結構容易磨損的弊端,羅技公司在1983年成功設計出第一款光學機械式鼠標,一般簡稱為“光機鼠標”。光機鼠標是在純機械式鼠標基礎上進行改良,通過引入光學技術來提高鼠標的定位精度。與純機械式鼠標一樣,光機鼠標同樣擁有一個膠質的小滾球,并連接著X、Y轉軸,所不同的是光機鼠標不再有圓形的譯碼輪,代之的是兩個帶有柵縫的光柵碼盤,并且增加了發光二極管和感光芯片。當鼠標在桌面上移動時,滾球會帶動X、Y轉軸的兩只光柵碼盤轉動,而X、Y發光二極管發出的光便會照射在光柵碼盤上,由于光柵碼盤存在柵縫,在恰當時機二極管發射出的光便可透過柵縫直接照射在兩顆感光芯片組成的檢測頭上。如果接收到光信號,感光芯片便會產生“1”信號,若無接收到光信號,則將之定為信號“0”。接下來,這些信號被送入專門的控制芯片內運算生成對應的坐標偏移量,確定光標在屏幕上的位置。
借助這種原理,光機鼠標在精度、可靠性、反應靈敏度方面都大大超過原有的純機械鼠標,并且保持成本低廉的優點,在推出之后迅速風靡市場,純機械式鼠標被迅速取代。完全可以說,真正的鼠標時代是從光機鼠標開始的,它一直持續到今天仍未完結,目前市場上的低檔鼠標大多為該種類型。不過,光機鼠標也有其先天缺陷:底部的小球并不耐臟,在使用一段時間后,兩個轉軸就會因粘滿污垢而影響光線通過,出現諸如移動不靈敏、光標阻滯之類的問題,因此為了維持良好的使用性能,光機鼠標要求每隔一段時間必須將滾球和轉軸作一次徹底的清潔。在灰塵多的使用環境下,甚至要求每隔兩三天就清潔一次。另外,隨著使用時間的延長,光機鼠標無法保持原有的良好工作狀態,反應靈敏度和定位精度都會有所下降,耐用性不如人意。
光電鼠標
與光機鼠標發展的同一時代,出現一種完全沒有機械結構的數字化光電鼠標。設計這種光電鼠標的初衷是將鼠標的精度提高到一個全新的水平,使之可充分滿足專業應用的需求。這種光電鼠標沒有傳統的滾球、轉軸等設計,其主要部件為兩個發光二極管、感光芯片、控制芯片和一個帶有網格的反射板(相當于專用途的鼠標墊)。工作時光電鼠標必須在反射板上移動,X發光二極管和Y發光二極管會分別發射出光線照射在反射板上,接著光線會被反射板反射回去,經過鏡頭組件傳遞后照射在感光芯片上。感光芯片將光信號轉變為對應的數字信號后將之送到定位芯片中專門處理,進而產生X-Y坐標偏移數據。
此種光電鼠標在精度指標上的確有所進步,但它在后來的應用中暴露出大量的缺陷。首先,光電鼠標必須依賴反射板,它的位置數據完全依據反射板中的網格信息來生成,倘若反射板有些弄臟或者磨損,光電鼠標便無法判斷光標的位置所在。倘若反射板不慎被嚴重損壞或遺失,那么整個鼠標便就此報廢;其次,光電鼠標使用非常不人性化,它的移動方向必須與反射板上的網格紋理相垂直,用戶不可能快速地將光標直接從屏幕的左上角移動到右下角;第三,光電鼠標的造價頗為高昂,數百元的價格在今天來看并沒有什么了不起,但在那個年代人們只愿意為鼠標付出20元左右資金,光電鼠標的高價位顯得不近情理。由于存在大量的弊端,這種光電鼠標并未得到流行,充其量也只是在少數專業作圖場合中得到一定程度的應用,但隨著光機鼠標的全面流行,這種光電鼠標很快就被市場所淘汰。
光學鼠標
雖然光電鼠標慘遭失敗,但全數字的工作方式、無機械結構以及高精度的優點讓業界為之矚目,倘若能夠克服其先天缺陷必可將其優點發揚光大,制造出集高精度、高可靠性和耐用性的產品在技術上完全可行。而最先在這個領域取得成果的是微軟公司和安捷倫科技。在1999年,微軟推出一款名為“IntelliMouse Explorer”的第二代光電鼠標,這款鼠標所采用的是微軟與安捷倫合作開發的IntelliEye光學引擎,由于它更多借助光學技術,故也被外界稱為“光學鼠標”。
光學鼠標的各項指標完全達到了設計初衷。它既保留了光電鼠標的高精度、無機械結構等優點,又具有高可靠性和耐用性,并且使用過程中勿須清潔亦可保持良好的工作狀態,在誕生之后迅速引起業界矚目。2000年,羅技公司也與安捷倫合作推出相關產品,而微軟在后來則進行獨立的研發工作并在2001年末推出第二代IntelliEye光學引擎。這樣,光學鼠標就形成以微軟和羅技為代表的兩大陣營,安捷倫科技雖然也掌握光學引擎的核心技術,但它并未涉及鼠標產品的制造,而是向第三方鼠標制造商提供光學引擎產品,目前市面上非微軟、羅技品牌的鼠標幾乎都是使用它的技術。
光學鼠標的結構與上述所有產品都有很大的差異,它的底部沒有滾輪,也不需要借助反射板來實現定位,其核心部件是發光二極管、微型攝像頭、光學引擎和控制芯片。工作時發光二極管發射光線照亮鼠標底部的表面,同時微型攝像頭以一定的時間間隔不斷進行圖像拍攝。鼠標在移動過程中產生的不同圖像傳送給光學引擎進行數字化處理,最后再由光學引擎中的定位DSP芯片對所產生的圖像數字矩陣進行分析。由于相鄰的兩幅圖像總會存在相同的特征,通過對比這些特征點的位置變化信息,便可以判斷出鼠標的移動方向與距離,這個分析結果最終被轉換為坐標偏移量實現光標的定位。
毫無疑問,集各項完美指標于一身的光學鼠標誕生起就注定它將具有光明的前途,盡管在最初幾年光學鼠標價格昂貴,消費市場鮮有人問津,但在2001年之后情況逐漸有了轉變,各鼠標廠商紛紛推出光學鼠標產品,消費者也認識到其優點所在。此后,在廠商的大力推動下,消費者的觀念也逐漸發生轉變,花費較多的資金購買一款光學鼠標的用戶不斷增加。同時,光學鼠標的技術也不斷向前發展,分辨率提高到800dpi精度、刷新頻率高達每秒6000次,在激烈的競技游戲中也可靈活自如,而困擾光學鼠標的色盲癥也得到良好的解決。加上順利的量產工作讓其成本不斷下滑,百元左右便可買到一款相當不錯的光學鼠標(廉價型產品可能只要30到40元),光學鼠標在近兩年進入爆發式的成長期,絕大多數裝機用戶都將它作為首選產品。而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光機鼠標日薄西山,市場份額不斷縮小,雖然在低階領域還有一定的需求,但被光學鼠標所取代,最終退出市場的趨向表現得非常明顯。
光學鼠標的核心部件
前面我們簡單介紹了光學鼠標的工作原理,如果你想對它有更深的認識,了解其部件的組成是非常必要的。除了外殼、按鍵和內部的PCB電路板外,光學鼠標還包含發光二極管、光學引擎、輔助透鏡組件以及控制芯片等四個部分,它們也是光學鼠標賴以工作的核心部件。
發光二極管
光學鼠標通過微型攝像頭來攝取不同的圖像,而要在黑漆漆的鼠標底部拍攝到畫面,就必須借助發光二極管來照明。一般說來,光學鼠標多采用紅色或者藍色的發光二極管,但以前者較為常見,原因并非是紅色光對拍攝圖像有利,而是紅光型二極管最早誕生,技術成熟,價格也最為低廉。與第一代光電鼠標不同,光學鼠標不需要攝取反射光來定位,發光二極管的唯一用途就是照明,因此其品質如何與鼠標的實際性能并不相關,只是一種常規部件。要注意的是,光學鼠標內只有一個發光二極管,而第一代光電鼠標擁有X、Y兩個二極管,這是由二者不同的工作原理所決定的。
光學引擎
光學引擎(Optical Engine)是光學鼠標的核心部件,它的作用就好比是人的眼睛,不斷地攝取所見到的圖像并進行分析。光學引擎由CMOS圖像感應器和光學定位DSP(數字信號處理器)所組成,前者負責圖像的收集并將其同步為二進制的數字圖像矩陣,而DSP則負責相鄰圖像矩陣的分析比較,并據此計算出鼠標的位置偏移。光學鼠標主要有分辨率和刷新頻率兩項指標,二者均是由CMOS感應器所決定,不過若分辨率、采樣頻率較高,所生成的數字矩陣信息量也成倍增加,對應的DSP必須具備與之相稱的硬件計算能力才行。
雖然光學引擎看起來結構不復雜,但世界上只有微軟和安捷倫兩家廠商才具有設計和制造能力。微軟的光學引擎只是用在自家的光學鼠標產品身上,不對外出售,以此保證自己的技術優勢。而安捷倫走的是供應商路線,向鼠標制造商提供感應器產品。羅技公司雖然在光學鼠標領域舉足輕重,但它并沒有自行研制光學引擎,而是使用安捷倫的產品,只不過因擁有規模上的優勢可以壟斷安捷倫感應器的高階產品線而已,羅技現有的MX510系列高階鼠標便是使用安捷倫科技出品的“新型MX光學引擎(羅技公司的命名)”。
透鏡組件
與發光二極管一樣,光學鼠標的透鏡組件也屬于常規部件之列,但它卻是成像的必不可缺的關鍵部件。透鏡組件位于鼠標的底部位置,它由連接在一起的一個棱光鏡和一個圓形透鏡共同組成。棱光鏡負責將發光二極管發射的光線折射至鼠標底部并將它照亮,為“光線輸出”的必要輔助。而圓形透鏡則相當于攝像機的鏡頭,它負責將反射圖像的光線聚焦到光學引擎底部的接收孔中,相當于“光線輸入”的輔助。不難看出,棱光鏡與圓形透鏡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倘若我們將其中任何一個部件拿掉,光學鼠標便根本無法工作。
透鏡組件不會直接決定光學鼠標的性能指標,不過與發光二極管一樣,它們的品質會影響鼠標的操作靈敏度。如果透鏡組件品質不佳,光線傳輸時損耗較大,感應器就無法得到清晰的圖像,定位芯片在判斷光標位置很容易出現偏差,而品質好的透鏡組件就沒有這個問題。一般來說,光學鼠標的透鏡可使用玻璃和有機玻璃兩種材料,但前者加工難度很大,成本高昂,后者雖然透明度和玻璃有一定差距,但具有可塑性好、容易加工、成本低廉的優點,因此有機玻璃便成為制造光學鼠標透鏡組件的主要材料。
控制芯片
控制芯片可以說是光學鼠標的神經中樞,但由于主要的計算工作由光學引擎中的定位DSP芯片所承擔,控制芯片就不需要負責這部分工作。這樣,它的任務就集中在負責指揮、協調光學鼠標中各部件的協調工作,同時也承擔與主機連接的I/O職能,光學鼠標若要采用USB接口或者是藍牙技術,關鍵就在于控制芯片。但總的來說,控制芯片也屬于常規性部件,對光學鼠標的實際性能沒有什么影響,鼠標廠商完全可以自行設計,不過除了微軟公司外,甚少有廠商愿意這么做,一般都是直接采用第三方公司的產品,羅技公司新推出的MX510系列便是采用Cypress Semiconductor公司的CY7C63743控制芯片,它組合了USB 1.1接口和PS/2外圍控制器,具有8K EPROM。另外羅技公司也曾設計一款配合安捷倫H2000-A0214光學引擎的CP5919AM控制芯片,其功能與Cypress Semiconductor公司的CY7C63743差不多,這也是當前較流行的方案。同樣,如果要使用紅外傳輸、藍牙之類的無線技術,控制芯片就必須整合相應的控制功能才行。
光學引擎的技術進展
光學鼠標的性能主要以分辨率、采樣頻率兩項指標作為衡量基準,而也就是所謂的精度與速度,二者實際上都是光學引擎來決定的。另外,光學引擎的關鍵指標還包括感應器尺寸大小、圖像處理能力和加速度等等,它們也決定著光學鼠標的實際性能。
光學鼠標的指標分析
我們先來看分辨率指標,它一般是采用dpi(dots per inch,每英寸采樣點數)指標來衡量,這很容易會讓人誤認為它在概念上與顯示器的分辨率類同,其實不然,鼠標分辨率的正確單位應該是cpi(count per inch,每英寸測量次數),它所指的是鼠標在桌面上每移動1英寸距離鼠標所產生的脈沖數,脈沖數越多,鼠標的靈敏度也越高。光標在屏幕上移動同樣長的距離,分辨率高的鼠標在桌面上移動的距離較短,給人感覺“比較快”。對光機鼠標來說,分辨率是由底部滾球的直徑與光柵轉軸直徑的比例以及光柵柵格的數量共同決定的。滾球直徑越大,光柵直徑越小,光柵柵格數量越多,分辨率就越高。一般說來,光機鼠標的靈敏度在300到600cpi之間,少數專業產品甚至可達到2000cpi以上。而對光學鼠標來說,分辨率高低就取決于感應器本身,目前主流光學鼠標的分辨率在400cpi/800cpi標準。我們必須注意的是,鼠標的分辨率并非越高越好,它必須與顯示器的分辨率結合起來考慮。鼠標分辨率越高,屏幕上的移動速度就越快,倘若屏幕尺寸/分辨率低,那么就感覺屏幕上的光標快速飛動而無法定位。但如果使用的是高分辨率、大尺寸屏幕,而鼠標分辨率很低,那么要將光標從一頭移到另一頭就會相當吃力,鼠標要在桌面上移動長長的距離才行,可用性很差。從實踐經驗來看,若是1024×768分辨率的屏幕,400cpi/800cpi指標較為適合,如果屏幕分辨率高于這一指標,800cpi的鼠標是必要的。
采樣頻率是光學鼠標獨有的性能指標,它所指的是感應器每秒鐘采集/分析圖像的能力,單位為“幀/秒”。安捷倫早期的H2000光學引擎的采樣率只有1500幀/秒,也就是說它在一秒鐘內只能采集和處理1500張圖像,此時它所能追蹤到鼠標的最快移動速度為14英寸/秒,倘若鼠標的移動速度超過這個范圍,便會出現追蹤失敗,光標暫時消失的現象,這個弊端給游戲玩家們造成相當大的困擾:在CS、Quake3之類的競技游戲中,玩家們往往需要以30英寸/秒的高速度甩動鼠標,區區1500幀/秒采樣頻率顯然無法滿足要求。為此許多人認為光學鼠標不適合用來玩游戲,但后來光學引擎的發展讓這一幕成為歷史。
圖像處理能力所描述的實際上是光學引擎中定位DSP芯片的計算能力,它等于CMOS感應器的尺寸與采樣頻率的乘積。以安捷倫科技的H2000引擎為例,感應器尺寸為22×22=484像素,采樣頻率1500幀/秒,其圖像處理能力就等于484×1500=726,000,意思是每秒鐘可處理72.6萬個像素。毫無疑問,圖像處理能力高低是光學引擎實力的體現,目前新一代光學引擎擁有每秒580萬像素的高超處理能力,遠遠高于第一代產品。
微軟在1999年推出的IntelliEye光學引擎揭開光學鼠標普及的序幕,它的分辨率達到400cpi,采樣頻率為1500幀/秒。這個數字現在看來好像很寒酸,但在當時卻引起了相當大的轟動。在產品化過程中,微軟發現采樣頻率上的不足讓它難以適應競技游戲的需要,為此在2001年研發出第二代IntelliEye引擎并一直沿用至今。第二代IntelliEye引擎的主要改進就是將采樣頻率提高到6000幀/秒的水平,最快追蹤速度達到37英寸/秒(人手的極限移動速度為30英寸/秒),讓光學鼠標玩游戲時光標丟失的窘況成為歷史,自此之后光學鼠標才算真正得以取代光機鼠標成為主流之選。另外,兩代IntelliEye引擎的感應器尺寸均為22×22像素,不難推算出它們的圖像處理能力分別為每秒72.6萬像素和290.4萬像素。
但在分辨率方面,微軟認為400cpi足夠使用,提高到800cpi并無必要,直到現在它也未放棄此種思想。在實際應用中,400cpi分辨率表現良好,畢竟多數用戶的顯示器分辨率都在1024×768級別,提高至800cpi優勢不明顯。不過隨著17英寸大尺寸LCD顯示器的普及,鼠標分辨率提升到800cpi是大勢所趨,我們相信微軟會在適當的時機推出可達800cpi分辨率的第三代IntelliEye引擎。
安捷倫的光學引擎技術
作為光學鼠標引擎的領導廠商,安捷倫科技在該領域有著豐富的積淀,它先后推出過三代光學引擎技術,但由于安捷倫自身沒有制造鼠標,并沒有給光學引擎產品起個響亮的名字,因此少為人知。
前面介紹過的H2000為安捷倫的首代產品,指標與微軟的第一代IntelliEye引擎相當,我們不再贅述。之后安捷倫采取不同的思路開發產品,它認為分辨率的重要性不亞于采樣頻率,這種思想在2001年推出的第二代引擎(A2030、A2051)中獲得充分體現。第二代光學引擎將采樣頻率小幅度提到2300幀/秒的水準,但分辨率則大幅躍升到800cpi。雖然在專業作圖環境下,基于安捷倫第二代光學引擎的產品表現上佳,但在競技游戲中顯然比不上微軟的產品。意識到這個缺陷之后,安捷倫便將重點轉移到提高采樣頻率上來。2002年下半年,安捷倫與羅技公司合作,共同推出“MX光學引擎”,除了保留800cpi的高精度外,“MX光學引擎”將采樣頻率大幅度提高到5220幀/秒的水準,同時將CMOS感光器的尺寸從22×22像素提升到30×30像素,這樣“MX光學引擎”便擁有高達470萬像素/秒的圖像處理能力,整體技術規格已然略微超過微軟同時代的產品。
在羅技新推出的MX510鼠標上我們驚奇地發現“MX光學引擎”發展到了第二代。第二代MX引擎將采樣頻率再次提升至6500幀的驚人水準,其圖像處理能力也進一步提升至585萬像素/秒的驚人水平,堪稱光學鼠標技術的巔峰。不難看出,此時安捷倫-羅技在引擎方面技術全面領先,盡管在實用中優勢體現得并不明顯,但無疑能夠影響消費者的選擇取向,面對這樣的壓力,微軟不及時推出新產品來應對似乎說不過去。當然,光學引擎只是鼠標的一個部件,并不反映鼠標的操作手感,在很多時候,一款設計科學、造型美觀的產品往往會比單純的性能優勢更具誘惑力。
人性化操作的技術革新
除了光學引擎的新進展外,鼠標本身的一些新技術也非常值得注意,其中以微軟在去年10月份推出的“Tilt Wheel(中文稱為縱橫滾輪技術)”影響最大。我們知道,最初鼠標只有左右兩個鍵,后來增加了中間的滾輪(非底部的滾球,注意概念區分)。在閱讀文檔的時候,用戶可以滾動這個滾輪來快速上下卷動頁面,因使用方便而深受用戶喜愛。而縱橫滾輪技術在此基礎上增加了一個新的功能,除了可以上下卷動外,它還允許快速左右移動頁面,用戶只需要對滾輪施加向左或向右的壓力令它朝向一側傾斜即可。其奧秘在于采用特殊的“傾斜滾輪”機構,鼠標的滾輪部分不是像傳統鼠標一樣直接安裝在底座上,而是先裝在一個獨立的機械組件上,然后整個組件再借助縱軸懸掛在鼠標底座上。滾輪左右側各有一個支點,下方為微動開關,當縱橫滾輪被向左或向右按動時,支點便會與微動開關接觸,進而產生左右方向的位移。
縱橫滾輪技術被微軟用于新一代光學鼠標產品中,微軟聲稱此項技術將使用戶在大多數應用程序中受益,但尚未經過實踐所驗證。另外,羅技公司也透露將在近期發布擁有類似技術的新產品,其原理與微軟的“縱橫滾輪”如出一轍。
從原始鼠標、機械鼠標、光電鼠標、光機鼠標再到如今的光學鼠標,鼠標技術經歷了漫漫征途終于修成正果。毫無疑問,光學鼠標是我們所追求的終極類型,諸多優點使它成為光機鼠標無可爭議的接替者。而在光學鼠標發展的近幾年中,我們親眼目睹它的飛速進步,光學引擎的更新換代帶來更高的精度、更快的速度以及更經得起推敲的性能。而鼠標相關的其他技術進展也不容小覷,縱橫滾輪技術蔚為潮流,給我們帶來更便捷的操作體驗。藍牙技術的引入讓我們盡享無線操作的自由,皮革材料和絲綢表面處理工藝讓鼠標成為藝術品的同時提供了絕佳的握感。
-
發光二極管
+關注
關注
13文章
1203瀏覽量
66441 -
鼠標
+關注
關注
6文章
591瀏覽量
39856 -
光電鼠標
+關注
關注
0文章
18瀏覽量
12784
原文標題:漫談鼠標技術的發展
文章出處:【微信號:WW_CGQJS,微信公眾號:傳感器技術】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