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將成為數字經濟新基礎設施”,9月20日,阿里巴巴人工智能實驗室總經理陳麗娟(花名淺雪)在云棲大會上演講時強調。
從馬云強調“大數據是未來發展的動力”,到淺雪判斷“機器人將成為數字經濟新基礎設施”,AI行業正在發生著某些演化...
為什么特別強調機器人?
我們先看淺雪做這個判斷時說了什么。
淺雪演講時說:“很多人對機器人有不同的解讀,因為它有一個‘人’字。機器人為什么要是人形?擁有感知、分析、決策、執行能力的非生物智能體都可稱之為機器人。”
她強調“未來商業神經網絡由大腦、神經中樞、神經元組成,AliGenie是大腦,國家智能骨干物流網、IoT、智聯網等是神經中樞,天貓精靈等人工智能軟硬體是神經元,我們認為三者形成的神經網絡可以構建未來新的商業基礎設施。”
未來數字經濟新基礎設施,為什么說是機器人?
首先從行業發展的歷史和趨勢的角度來看,IDC發布的《人工智能時代的機器人3.0新生態》白皮書顯示,全球機器人的發展已經步入機器人3.0時代。
所謂的機器人3.0時代,是伴隨著感知、計算、控制等方面技術的迭代升級,以及圖像識別、自然語音處理、深度認知學習等新型數字技術在機器人領域的深度應用,機器人領域的服務化日趨明顯的趨勢下形成。
不同于機器人1.0和2.0時代,它的核心是服務。
1960-2000年的機器人1.0時代,技術聚焦在控制器、減速器上,主要應用于工業;而2000-2005年的機器人2.0時代,技術聚焦于視覺輔助、環境感知、數據收集,多應用于工業和商用服務。
不論是1.0時代還是2.0時代,都有幾個特點:首先,人機關系是相互隔離,至少是保持很大距離的;第二,應用領域多是工業、商用,普通用戶基本無法接觸更別提感知了;第三,這兩個時代都是在獲取數據,而非應用數據,強調“機能”,而非“智能”。
而機器人3.0時代才是在真正應用數據,進而形成更智能的人工協作、情感互動的服務型產品。
這正是阿里巴巴人工智能實驗室強調“機器人將成為數字經濟新基礎設施”的基本行業背景。
理解了這一點后,我們再看這15個字,蘊含的關鍵詞有這么三個:
新
這里的“新”,強調的是“機器人”是上述機器人3.0時代下的產物,是人機協作的服務型產品。比如在阿里云棲大會上首次亮相的的服務機器人,它由阿里巴巴人工智能實驗室研發,具有語音、手勢、觸摸、燈光等多模態主動交互能力。是一款可提供包括無人配送、精準投遞等多種服務在內的智能化產品。這款產品可在酒店、醫療、餐飲等場景中應用。
數字經濟
機器人是落地于數字經濟和數字場景中體現的,比如車載天貓精靈的是在“車路協同”這一理念下誕生的。而要達到“車路協同”的關鍵,在于道路的數據化、智能化。在車載天貓精靈眼中,車、道路、交通狀況、路牌、交通燈等都是數據。
基礎設施
未來數字商業中,機器人會是普及的、廣泛落地的服務,就像水、電、媒、空氣。比如,你和天貓精靈車載版關于路況的交流,都是趨于常態化的,張口即來而無需再去特別花費注意力。再如,為配合單車智能,阿里巴巴人工智能實驗室還創新推出了感知基站。感知基站可以與單車進行交互,可以提前收集同步單車無法感知到的信息。單車智能與感知基站的一體化協作就是車路協同技術聰明的車加聰明的路。車路協同可以克服車身傳感器視角局限,實現無死角感知,提升感知精準度、擴大感知范圍、延長感知距離。而感知基站,則是智慧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基礎設施。
數字經濟新基礎設施,為什么不強調大數據或云計算呢?
這就要從產品的角度來回答了。
先舉個例子,一款手機,你不會想知道它芯片的算力,更無須知道它傳感器如何運作(當然,極客除外);你只需要知道它怎么用,用得爽不爽,有沒解決你的需求。僅此而已。
換句話說,你對手機的的最終要求是“可感知”,并且感知的結果是“爽”、“流暢”。
同樣道理,AI大規模落地的關鍵同樣在于“可感知”,而“為人民服務”的機器人產品(尤其是消費級機器人),才是“可感知”的最終載體。圍繞“可感知”,機器人相對于大數據和云計算有以下3個特點:
人機交互、機器互聯更緊密
使用門檻更低,操作更人性
智能化、個性化要求更高
以阿里人工智能實驗室剛剛發布的車載版天貓精靈為例,這款產品是阿里人工智能實驗室打造的汽車版AI語音助手,搭載該系統的車主,不僅可通過語音在車上體驗天貓精靈的現有功能,還可以通過汽車遠程控制家中的loT設備。同時,車主還可以通過家中的天貓精靈查詢搭載該系統的愛車位置、油量,實現遙控車窗、開關空調等功能,以實現家車互動、人車互動、車車互動。
那么大數據和云計算呢?
云計算相當于人的大腦,是物聯網的神經中樞。云計算是基于互聯網的相關服務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通常涉及通過互聯網來提供動態易擴展且經常是虛擬化的資源。
大數據相當于人的大腦從小學到大學記憶和存儲的海量知識,這些知識只有通過消化、吸收、再造才能創造出更大的價值。
與剛剛的手機例子同理,普通用戶無需知道一個人的大腦小腦運轉原理,只需要知道這個人是不是“好相處”。
可見,如果說,機器人是數字經濟新基礎設施,那么云計算和大數據則是機器人的“基礎設施”,三者都在不同層面支撐著AI在前端所帶來的用戶體驗。
機器人領域,BAT的各自的布局和異同
順著“機器人將成為數字經濟新基礎設施”這一觀點,我們看近兩年來BAT的布局,會有哪些發現呢?
阿里更重視消費級產品落地,百度騰訊更偏向機器人軟件/平臺。
截止2018年7月05日,天貓精靈銷量突破500萬臺,全球智能音箱市場份額第三名,中國第一名。除了天貓精靈,阿里還擁有天貓精靈兒童智能音箱、天貓精靈魔盒、天貓路由等消費級產品,加上剛發布的車載版天貓精靈。可以說,從產品的角度來看,阿里更重視消費級產品的落地、推廣。
這與其背后完整的產品團隊不無關系,阿里巴巴人工智能實驗室不僅有科學家團隊、算法團隊,還有產品經理,也有終端的負責人;
比如,論技術,阿里巴巴人工智能實驗室擁有首席科學家王剛,他是MIT TR35大獎獲得者、南洋理工大學終身教授,國家“千人計劃”入選專家;
論終端,阿里巴巴人工智能實驗室智能終端負責人——茹憶,是前小米電視研發副總裁,摩托羅拉高級軟件工程師,更是中國首個點亮Andriod主板團隊的創始成員。
論工業設計,阿里巴巴人工智能實驗室D實驗室負責人李劍葉,是前錘子科技工業設計副總裁,『愛你五百年』指環設計師、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客座講師,iF學生講評委。
總而言之,這是一個從前端到后端,從算法到產品再到體驗的完整的組合。
而反觀騰訊和百度,更多主攻平臺、軟件以及商業/工業用的產品。
以騰訊為例,作為騰訊首款人工智能與醫學結合的AI醫學產品,騰訊覓影已成騰訊目前最成功的機器人(平臺/軟件)。截至 2017 年底,覓影已在全國 100 多家三甲醫院落地,服務患者近 40 萬人,篩查出高風險病變 3.7 萬例,為大量醫生“減負”。
百度方面,除了屢上各種節目的小度機器人外,百度則熱衷于無人車/智能駕駛方向。
阿里騰訊都將研發方向側重于機器人。
阿里在9月20日首次對外公布以“機器人”為核心的未來研發方向。無獨有偶,在9月18日,騰訊對外宣布AI Lab和新成立的機器人實驗室Robotics X成為“AI+機器人”雙基礎部門,并宣布將打造“可進化的機器人”。
可見AT都把未來研發方向向機器人傾斜,正所謂英雄所見略同。
IDC的報告指出,機器人作為數字化轉型的十大關鍵技術之一,將在新常態下為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增加新動能。中國作為世界第一大機器人市場,工業機器人、商用服務機器人、消費服務機器人三類市場都迎來的發展機遇。IDC預計:到2020年中國機器人市場支出將接近600億美元。
阿里百度都加碼“車路協同”,騰訊則重點推進L3落地。
BAT可謂都對汽車/駕駛領域頗為看重。其中阿里百度又都在“車路協同”這一關鍵議題上異常重視。
阿里:阿里認為單車智能不足以解決自動駕駛所面臨的諸多問題,自動駕駛的最終實現需要車路協同。阿里的車路協同方案,是借助阿里巴巴人工智能實驗室自主研發的全天候工作、長距離、多模態、高準確率的感知基站,通過硬件升級及算法改造,配合智能交通工具,多維一體協同化構建未來交通網絡,賦能全域交通。
百度:百度的關鍵詞是“開源”。前不久,百度宣布2018年底將正式開源 Apollo 車路協同方案,全面構筑“人-車-路”全域數據感知的智能交通系統。而這是業內首個開源的車路協同方案。
騰訊:今年是騰訊自動駕駛的產品化元年,將會重點推進L3產品的落地,并在L4、L5上做技術探索。目前騰訊自動駕駛已經和一些車企展開了合作溝通,也致力于未來盡早能在量產車上為車主提供服務。
總結
從馬云強調大數據,到阿里巴巴人工智實驗室強調機器人,是不同視角的不同風景:馬云強調大數據的背景,是從企業家的角度讓公司產生智能化改進;阿里人工智實驗室強調機器人則是從用戶的角度,希望服務用戶成為AI的最終落點。
這背后的趨勢是:AI的演化,正從以技術創新為主,演變成技術創新+產品體驗雙重維度的共同推進。而阿里所強調的以機器人為載體,正是行業領軍者為這一趨勢的注解。
-
機器人
+關注
關注
211文章
28632瀏覽量
208003 -
阿里巴巴
+關注
關注
7文章
1619瀏覽量
47427
原文標題:阿里為什么把機器人定位為數字經濟的基礎設施
文章出處:【微信號:robot-1hjqr,微信公眾號:1號機器人網】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