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2018年夏季高峰會”于8月24日至26日在南昌舉辦。在25日下午,國家發改委學術委員會秘書長張燕生、遠大集團董事長兼CEO張躍、中國自動化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宣瑞國等人分別就未來制造業的新路徑、創新及核心技術等問題進行了探討。以下為演講精編,文章未經本人審閱。
1/ 張燕生:中國制造30年是代工貼牌
我在對佛山的調查和研究中發現,佛山就是講政府、市場,社會沒有大和小,沒有強和弱,沒有多和少,佛山講政府和市場就是一個鏡子的兩面。
我認為,佛山的草根能夠生存和發展,很大程度上就是政府的作用、市場的作用、社會的作用,它形成了一個合力,來推動佛山過去的發展。下一步,佛山草根應該要發展現代化、高質量、全球化。但是目前草根缺技術、缺人才、缺資金、缺渠道、缺品牌、缺先進生產力。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雙引擎、兩個發動機”。
一個發動機叫雙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還有一個發動機叫“雙公”,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而且我認為其實雙公比雙創更重要。比如企業轉型,我們面臨的一個問題是如何能夠培養合格的高素質的員工,這這就需要發展多層次的職業教育。國家喊的口號是對標歐洲,學習德國和歐洲,這些國家是如何構建雙元的教育體系?一半的孩子學習知識,一半的孩子學習技能。這種事情光是企業是做不到的,它需要全社會共同來做。
還有一個是缺技術,比如德國有一個機構,有22個研發工程師,它在7大領域幫助企業,缺關鍵的零部件怎么辦,缺工藝怎么辦,因此你可以看到它在共性技術和公共技術的服務,實際上對草根的發展至關重要。德國為草根服務的共性技術和公共技術的服務機構有四個。錢是哪兒來的呢?1/3是財政給的,只要能幫企業解決問題,這個錢你就花。1/3是公共經費有償服務。
所以,從這個角度我們可以看到,營商環境、投資環境、市場環境、創新環境和政策環境,我們需要有一個好的政府,尤其是在轉型時期,它是至關重要的。
透視全球制造業的新格局,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看:第一,從制造業的角度來看2017年是全球制造業企穩向好的一年,2016年全球的制造業的增速是2.1%。2017年全球制造業的增速是3.2%。第二,2017年全球制造業企穩向好,哪些部分表現更好呢?可以看到發達國家的制造業的增長曲線、斜率要更陡峭。過去十年,發達國家的制造結構調整目前來看,應該講開始見效。第三,在制造業當中表現最好的制造業是哪一個部分?高技術制造業的增長率是5.3%,顯著高于中等技術2%和低技術的3%。
總的來說,從全球制造業的形勢看,高技術制造業的增長態勢是比較好的,因此對中國的制造企業來講,怎么能夠從全球價值鏈的低端進入到中高端,這個對我們來講是進入到增長的快車道的一個貢獻。
在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過程中,佛山故事的特點是什么?
過去東亞模式實際上是有兩組模式,一組模式是日本和韓國的模式,這種模式的知識產權是自己的,品牌是自己的,營銷渠道是自己的。還有一種模式是臺港澳企業的模式,這種模式主要就是代工、貼牌,嵌入到國際工序分工,是這么一種模式。
從中國過去的40年用廣東為例,廣東有兩種生產模式,一種是佛山的模式,發展內生的市場經濟的中小或民營企業的模式,從制造業的最低端一點一點地往上走。還有一種模式就是代工貼牌的模式,傳統的模式是東莞。
這兩種模式完全不一樣。東莞的模式是招商引資的模式,招商引資發展的模式就是營造一個好的投資環境,有一個好的服務型政府,有一套好的優惠政策,然后把境外的企業或者是外地的企業引到這個地方來,這是一種模式。往往這種模式大部分都是代工,大部分都是外資,大部分都是低端。
而佛山的模式,是政府把它的權力從佛山的市下放到佛山的區,從佛山的區下放到佛山的鎮,這也正是我認為的,只有把權力下沉到最基層,才能夠形成民營企業草根經濟中小企業發展的土壤和環境。
這兩種模式在過去的40年,它的發展的路徑是什么呢?
首先看代工的出口、貼牌的出口,我們叫加工貿易和一般貿易的比重。在1993年***南巡時,加工貿易出口和一般貿易出口的比重超過100%,也就是說半壁江山是代工,是貼牌,是外資為主,是工序分工為主,是低端為主。從1993年以后,這種代工的模式持續增長,一直到2008年,代工才開始下降。
有的時候我也會在心里問自己,為什么改革開放40年,有30年半壁江山是代工?過去40年為了發展市場經濟,我們用小經濟體的模式代工來發展我們的市場,來發展我們的民營,來發展我們的制造業。
從這個角度,當我們說中興通訊沒有關鍵核心技術的時候,代工貼牌怎么可能有核心技術?企業怎么可能科技創新呢?
佛山從2012年以后開始發生實質的變化,也就是這些草根經濟開始要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然后從傳統要轉向現代化,而且從中國開始走向世界。
怎么解決佛山的草根問題,我認為,還是需要國家幫助它,像一些重大的科學裝置,一些重大的高技術制造業的項目。佛山人喊的口號是草根轉型,怎么轉?對標德國,怎么對標德國?怎么能夠把德國的工業服務引到佛山來?
佛山人怎么做的呢?把長春的一汽大眾引進來,GDP算長春的,稅收算長春的,然后這個企業落到這個地方,給草根一個榜樣,說跨國公司是如何生產、如何研發、如何銷售。我們中國從來都講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可以看到,為什么我講佛山很中國,市場能改變佛山的制造業,我相信市場也能改變我們中國。
2/ 張躍:中國為什么沒有創新
談到中國制造,我認為這其中一個非常大的問題是怎么樣保護創新,說一千道一萬,政府給企業創新獎勵,甚至有些地方直接說報一個專利獎多少錢,但不解決知識產權保護的問題,創新是不會有的。
中國為什么沒有創新?我認為要從文化的角度來追溯,中國有一句話,叫“讀書人偷書不算偷”,這是從小經常聽到這句話,這句話就不認為知識是有價的,這個傳統非常根深蒂固。在中國要想搞創新,首先要改變文化,但是如果說文化改變不了,意識改變不了,用強制的法律還是有可能的。
如果政府真的重視這件事,就要把知識產權的保護當作一件大事情,當作一件解決創新問題的重中之重,而且不需要花錢的事情,政府現在各種各樣的所謂創新的獎勵特別多,但是不花錢的事情現在做的不多。
要知道不保護知識產權,就沒有人愿意花錢去搞研發,花了錢以后技術被剽竊走了還不說,別人不花一分錢,別人也沒有機會成本的浪費,沒有任何風險,沒有任何代價,不光把你的技術拿走了,就連你的技術團隊都拉走了。甚至可以說30年以來,我每天面臨的都是這個相同的問題,你的技術被別人輕易地拿走,而你花了錢、冒了險,還浪費了大量的機會成本,最后可能就是一場空。
包括我們所有的產品,在出來面世前后開始就有人剽竊,自始至終如此。所以,中國如果不解決這個問題,不要談創新。
3/ 宣瑞國:核心技術被迫壓在產業最底層
我先介紹一下自己從事的兩個產業,一個是做高鐵裝備制造,一個是做自動化產業。其中,自動化產業,一年在中國有14000億左右的產值,其中76%是國外的6家大的自動化公司,包括大家耳熟能詳的霍尼韋爾、沃爾森、ABD、西門子、奔馳,而中國企業占了非常小的份額。
另外一個,高鐵裝備制造業。中車一年大概有3000億左右的營業額,占了全球70%的市場,尤其是南北車合并以后形成一個巨無霸,全球無人能企及。不管是美國的地鐵還是東南亞的高鐵、土耳其的高鐵、拉丁美洲的地鐵,只要是中車所到之處,全部拿下。
其實,中車的成功是典型的國家資本主義,如果你認為它是一個成功的典范,正好跟佛山模式恰恰倒過來。
相反,中國的自動化產業是完全草根創造的,從最開始仿造國外,德力西、正泰的低壓電氣開始,做西門子小的開關,到變壓器等等低端產品,一直到現在的機器人、PLC等等。
但是幾萬家的中國企業,不管是在自動化也好,信息化也好,扮演著最重要關鍵角色的企業,現在是被壓在了產業的最底層。所以,這個時候是不是需要政府來支持?
我這里有一家企業的案例,這家企業叫吳中儀表,1959年成立的一個國有企業,是一個三線企業,從一開始就接受黨和政府的陽光哺育,幾乎所有國家重點投資都跟它有關系。1998年在A股上市,當時是我們國內自動化儀表當中的閥門制造業當中的典范企業。
但上市五年以后,瀕臨破產,當時它是面臨的一個充分競爭的市場,可是管理層干一行怨一行,失去了他自己的本事。2005年,基本上在破產邊緣,被寧夏的一個當地的國有企業重組,它原來的自動化儀表的業務成為了一個丑小鴨。
我在2010年收購了這個企業,三年的時間營業額增長了5倍。發展處于滿意的一個狀態,這時政府來了,給我們企業搬遷投了4個億,但是接下來問題來了,現在的市場,在自身本土市場遇到了巨大的障礙,因為我們沒有像美國那樣的保護,我們也沒有像美國那樣鼓勵國貨激勵的政策。
在石油化工行業,我們的進口產品是提供了25%的數量,占了70%的營業額,而我們國內是70%的數量占了30%的營業額。石油化工、電力、核電相當大的企業,我們的制造水平已經達到了這個地步,但是我們仍然得不到使用。
-
中國制造
+關注
關注
11文章
465瀏覽量
26606 -
核心技術
+關注
關注
4文章
625瀏覽量
19647
原文標題:佛山經驗:國家只有把權力下沉到最基層,中小微企業才有活路
文章出處:【微信號:mfg2025,微信公眾號:智能制造】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