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教育是什么
國外教育行業普遍對于科學比較重視,編程已經融入在教育中。美國的STEAM系統中,科學方面的教學在K12就已經開始。這種課程會融入編程的元素,但不一定是寫代碼,而是從做一個系統的角度,把一些模塊做成系統。關系到人工智能方面,美國市面上已經出現了高銷量的機器人,孩子們可以通過Ipad上的編程來控制機器人,完成簡單的動作。
我國智能教育的應用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AI為學生的作文打分
聊天機器人回答學生的問題
虛擬助手成輔導老師
教育的模擬化和游戲化,學習效果的分析更加精準
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明確指出人工智能成為國際競爭的新焦點,應逐步開展全民智能教育項目,在中小學階段設置人工智能相關課程、逐步推廣編程教育、建設人工智能學科,培養復合型人才,形成我國人工智能人才高地。業內專家也表示:人工智能教育的開展,很大程度上帶來的是邏輯思維能力的提升和思維方式的改變。
人工智能時代的原住民:3歲做拼插,5歲學編程
2018世界機器人大賽上,一位小朋友在嘗試編程控制機器人。
6歲的白浩溟(左)和付鴻舟(右)參加2018世界機器人大會青少年機器人設計類比賽的“智造分揀工程挑戰”項目。張茜/攝
前不久舉行的2018年世界機器人大會引來眾多青少年參觀、參賽,兒童服務相關展品順理成章地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而在這一領域,不少展商都將“編程”功能設置為吸引消費者的關鍵詞,“以后的孩子都得會編程”。
現如今,“編程”被認為是孩子適應人工智能時代的切入口之一。記者在現場隨機采訪的幾位家長也不約而同地說:“即使孩子以后不從事人工智能專業的工作,也需要對機器人和編程有所了解。”
人工智能從娃娃抓起
大會期間舉行的青少年機器人設計類賽事中,“智造分揀工程挑戰”區域有兩個小小的身影特別引人注目。
肉乎乎的小手和鼠標一樣長,統一發放的參賽T恤下擺在膝蓋處晃蕩,6歲的白浩溟和付鴻舟是本項目中年齡最小的兩位選手,來自深圳。他們已經邁進了編程的門檻。
“讓他們搞吧,也不期待得什么名次。” 白浩溟媽媽緊貼著場區的擋板,探進半個身子張望孩子的操作,她本以為這是本次大賽最簡單的項目。
其實并非如此,白浩溟和付鴻舟需要在規定時間內把10個不同顏色的積木方塊通過機械臂吸附上來,并搬運到顏色對應的區域。在這個過程中,二人將配合進行機械臂調試和程序編寫,以完成讓機械臂移動到某指定位置,準確識別顏色,吸取木塊,并將木塊搬運至其他指定區域等一系列環節。
不出所料,他們的第一次嘗試失敗了,綠色木塊被放到了紅色區域。 “不對不對!把數據重新寫一次!”白浩溟媽媽比孩子還著急。
6歲的付鴻舟坐在電腦前卻十分淡定,小手慢悠悠地搭在鼠標上,白浩溟也湊到屏幕前,他們商量著拖動程序模塊重新編程,很快就改完了。重新啟動,綠色的積木被成功地搬運到了綠色對應區域內。
其實白浩溟5歲時就會通過電腦編程指揮飛機模型啟動螺旋槳了,他媽媽深信“人工智能從娃娃抓起”。此次參加比賽的指定機器人平臺——某型機械臂價值“兩三萬”元,白浩溟媽媽認為這種投入是非常值得的。
付鴻舟的爸爸也認為“未來一定是人工智能的時代”,他讓孩子每周練習一兩次編程,每次不超過兩小時。
鼓勵孩子學習編程,不僅是以上兩位家長的選擇。青少年機器人設計大賽現場的一位機器人培訓教練衣慧告訴記者,他所在的某培訓機構近3年越來越受歡迎:有些3歲的兒童就來通過拼插練習培養結構和空間感;5至6周歲學習簡單編程,并在學齡前后掌握簡單的物理知識;8歲以上通常就可以開始接觸相對復雜一些的模塊化編程了。
這次他帶來的小選手添添3歲開始接觸拼插機器人,5歲時就能通過模塊化編程設計簡單的小游戲。添添爸爸相信,現在所接觸到的簡易化編程對孩子未來銜接寫代碼編程會有幫助,“雖然輸入形式不同,但邏輯是一樣的”。
不過,他認為對于小添添來說,獲得多少知識還在其次,更重要的是軟實力的塑造。添添爸爸認為孩子的耐心“有相當大的提高”,“面對失敗也能夠自己分析原因”。
哪種教育方案適合你
事實上,不僅是比賽中,在此次世界機器人大會的博覽會和產品展銷區域,“編程”也是前來參觀的家長和小朋友們心中的關鍵詞。
來自北京的劉先生和6歲的兒子陽陽駐足在一款編程機器人面前不過十幾分鐘,陽陽就學會了用動作記憶編程的方式讓機器鸚鵡跳舞。
劉先生介紹,陽陽4歲就能把幾百塊的模型拼個八九不離十,所以這次他毫不猶豫地給兒子買了一款價值1299元的編程機器人,相信編程對兒子來說也不是難事。
“人工智能在未來會很普及,應該讓他接觸一下社會的發展趨勢。”劉先生說。
從現場編程機器人的受歡迎程度來看,劉先生似乎說出了多數家長的心聲。展商無需贅述編程對孩子發展的意義,只要擺出自己的產品,就會被一波波涌來的青少年和家長迅速圍住。
記者注意到,為了對接孩子、家長、學校和培訓機構的需求,不少相關企業都在積極開發“培養人工智能時代原住民”的教育方案,而各家供應商的理念和特色各有不同。
以陽陽小朋友選擇的某型號編程機器人為例,拼插好機器人組件和電機后,即可進行簡易的編程學習,其編程方法包括“動作記憶編程”和“圖形化編程”兩大類。
據介紹,包括此類編程機器人在內的教學材料包已在全國數所少年宮和各地小學落地。昆明經濟技術開發區實驗小學信息技術課老師郭祖云是使用者之一。他介紹,為與人工智能時代接軌,學校新建功能室,引入了一批工智能教學材料。“全校900多人,200多人都選了我的課。但由于條件有限,我們只招了35人”。
當前在青少年中頗受追捧的手機游戲《我的世界:教育版》中,孩子們可以通過可視化編程的方式培養計算思維。據了解,全球超過100多個國家的教師正在通過這款游戲推動課堂創新和協作。
人們在探索人工智能教育的各種可能性。材料包、實驗室、跨學科教育研究實踐平臺、手機游戲或公益活動,各種教育方案琳瑯滿目。目前來看,萬變不離其宗的是,“編程”已經成為各種方案的交叉點。
“傳統概念認為學編程今后就是做碼農,其實不然。未來的世界將是數字化的世界,會寫代碼可能就會像今天我們寫文章、學語言一樣自然和必要。”一位人工智能教育領域的業內人士對記者說。
人工智能教育路線是必經之路
人工智能并不是一個新生事物。它源自1956年,經歷了大半個世紀的發展期,如今迎來了又一輪爆發期,各種相關預測甚囂塵上。樂觀派,如谷歌工程總監庫茲韋爾認為,人類將會透過與機器結合而獲得“永生”;悲觀派,如物理學家斯蒂芬·霍金擔心人工智能會導致人類“滅絕”。不過可以肯定的是,人工智能可以代替人類完成某些繁重的工作,但正是因為“太好用”,短短幾十年內,不少職業都會由人工智能,而不是人來完成。
關于人工智能的預測和看法紛紛擾擾,但我們首先要搞清楚的是,人工智能究竟是什么?
2017年發布的《人工智能行業研究報告》指出,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英文縮寫為AI,是指使用機器人代替人類實現認知、識別、分析、決策等功能,其本質是對人的意識與思維處理信息過程的模擬,凡是使用機器代替人類實現認知、識別、分析、決策等功能,均可認為是使用了人工智能技術。復旦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教授危輝告訴記者,人工智能是一門綜合了計算機科學、電子工程、自動化、神經生物學、認知科學、心理學等的交叉學科。
作為一門持續發展中的學科,近年來,人工智能的定義不斷被泛化,人們總是把一些看似高端的技術歸入人工智能范疇。危輝說:“京東配送機器人‘智慧小車’的核心技術是定位導航和無線通信,但在一些媒體上,也被說成是人工智能產品。”他進一步表示,“人工智能”這個詞現在這么熱,是因為“資本市場喜歡拿它當做題材來炒作。”
理論上,我們需要厘清人工智能與其他高科技概念的界限,然而,現實社會的發展必將是產業發展融合的結果。分子生物學博士、比爾和梅琳達·蓋茨基金會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一土學校創始人李一諾告訴記者,人工智能并非唯一影響人類社會的科學分支。近幾十年來,基因工程、生物工程、神經科學等在各自的學科領域都取得了突飛猛進的進展,加上全球產業鏈的迅猛發展打通了眾多學科壁壘,使得工業自動化、微電子、納米技術、數字化等與互聯網結合,爆發出前所未有的“洪荒之力”。
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一系列高精尖技術正拽著人類一路向前飛奔,將使得人類社會產生重大變化。
從教會編程走向啟發創新
面對人工智能的挑戰,最為直接的應對方式自然是加入與人工智能技術有關的教學內容。危輝告訴記者,編程是計算機學科(包括人工智能這一分支)的學科基礎,而且比人工智能容易得多,更適合進入中小學課堂。加上未來二三十年內人工智能仍可以被編程,因此“學一點編程有好處”。寶山區青少年科學技術指導站站長吳強告訴記者,未來,編程將不再只是“程序猿”的工作,只要掌握一些簡單的編程技術,就能極大地提高很多崗位的工作效率和質量。同時,孩子們不僅可以在編程課上養成跨學科、創造性解決問題的思維和綜合實踐能力,還能收獲面向未來的意識、視野和情懷。
其實,很多國家早已將編程教育提高到國家戰略的高度。去年,美國前總統奧巴馬狂砸40億美金推動編程教育,并發起“編程一小時”的運動,旨在讓全美小學生開始學習編程,更早接觸計算機。英國、日本等發達國家也已將機器人和編程課程納入到了中小學的學習范圍。近日,國務院發布《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指出,應逐步開展全民人工智能教育項目,在中小學階段設置人工智能相關課程,逐步推廣編程教育,建設人工智能學科,培養復合型人才,形成我國人工智能人才高地。在編程教育和機器人教育方面,上海已經有多年經驗,以寶山區為例,區內中小學開展創客教育和機器人教育近20年。行知實驗中學、吳淞中學和經緯實驗學校參與中央電教館牽頭開展的《教育大數據分析研究》課題研究,用大數據手段對課堂教學進行實時全樣本檢測評價,這些都將為開創人工智能校園打下基礎。
然而,目前上海的一般學校通常只能在校本課程和社團中才有編程的蹤影,“信息科技課”當中幾乎沒有編程的內容。對此,吳強持樂觀態度,他表示,上世紀八十年代“計算機課”也曾經歷從墻外到墻內的過程。編程教育是未來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發展的必然趨勢,進入學校教育體系是早晚的事。
至于具體的編程教育方式,吳強建議,編程課程可以開發“開源智能硬件”“智能機器人”“可穿戴技術”“圖式編程”等綜合實踐課程,如寶山區開發了《虛擬機器人》《足球機器人》《Arduino開源硬件》《Scratch編程》《米思齊圖像化編程》等特色課程,通過游戲及圖形化編程培養小學和初中學生的興趣和思維習慣。還可以開展相關軟硬件案例的跨學科STEM+綜合學習和實踐,并且在研究型課程中引導學生聯系生活、生產和社會實踐開展課題研究,如硬件研發、APP編寫等。除了編程教育,面對智慧未來,學校教育還有哪些應對之策?
馬云在2017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上給出了建議。他認為,應減少重復操練和死記硬背,增加體驗式學習的比例。“過去兩千年來,人類的知識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人類的智慧自從2000年來幾乎沒有進化。如果我們繼續以前的教學方法,讓我們的孩子記、背、算,不讓孩子去體驗,去嘗試琴棋書畫,我可以保證,三十年后孩子們找不到工作。”
目前上海正在中學階段實施“走班教學”“研究性學習”“項目化學習”等舉措,通過這些舉措,學生不僅能擁有更多體驗式學習的機會,還能增強綜合學科素養。上海市教委教學研究室副主任譚軼斌曾引用《論語》中的“君子不器”來強調復合型人才對于智能未來的重要性,“早在幾千年前,孔子就指出,君子不能囿于一技之長,只有掌握事物發展的規律才能駕馭各種復雜情況。”
此外,創新思維也是未來社會優秀人才所必需。雖然人工智能專家在很多細節上爭論不休,但基本都認同一點:未來人腦可以更加集中于科學、藝術這類的創造性工作,而將一些事務性的工作交給機器人。畢竟,電腦雖然可以處理大量程序性的工作,但涉及創造力的部分,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仍將是人腦的特權。
但是,說到創新,危輝的語氣充滿擔憂。從研究AI的人數和商業應用來看,目前中美兩國的數量已經齊平,但在原創性研究、創新土壤建設等層面,中美之間還存在不小的差距。“未來,我們需要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敢冒原創風險、不拘泥于跟風研究的勇氣。學術研究不能只看結果,為了驗證一種新的想法而進行的探索很可能一無所獲,只有勇于試錯,才可能穿過貧瘠的沙漠,抵達智慧的綠洲。而這一切,需要轉變教育評價機制。”
面對人工智能蓬勃發展的未來,今天的我們應該做些什么?這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思。
-
機器人
+關注
關注
211文章
28632瀏覽量
208066 -
人工智能
+關注
關注
1796文章
47642瀏覽量
239798
原文標題:跟小人能處好那才叫大智慧
文章出處:【微信號:gh_639cc27d0014,微信公眾號:芯片晶圓切割保護膜】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