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電視從產品形態出現到如今的爆火,已經過去了近三十年,在此期間,平板型電視形態從最早的CRT電視、等離子電視、液晶電視到如今的OLED甚至是QLED電視,跨域了這么多代,但是,隨著大眾消費對于電視尺寸的要求越來越大,平板型電視在技術上難以突破,以100英寸為例,平板型電視通常需要20W-50W不等的售價,難以“飛入尋常百姓家”。而激光電視則以更高的性價比重新進入人們的視野。
早在1965年,美國德克薩斯儀器公司(TI)研制成功了單色激光顯示器,在七五規劃中,激光應用技術也成為了我國首批863科學專項之一。早其激光電視采用的是氣體激光器,光束能量利用率非常低,而且水冷系統笨重,直至半導體固態激光器投入使用后激光顯示技術一日千里。半導體固態激光光源具有體積小、能效高、熱量低等特點,能夠廣泛應用在各個場景。激光電視如今能夠從精密工程工具跨入到大眾消費類產品,也多虧了這一項技術革新。有興趣的可以查一下各家激光電視的光源參數,都寫著:全固態激光光源,講的就是這個。
激光電視從工業產品到大眾消費市場是近十年的事情,國內外不少企業都扮演著激光顯示技術推廣者的角色。
索尼大法好,大伙對于索尼電視都比較了解,不過索尼在激光電視上的布局起步也很早了。2005年索尼斥資在愛知世博會上建起一個有500平方米巨幕的巨大激光影院,當時也轟動了科技界;
2006年,我國研制出世界首臺大屏幕激光電視機,國家“十一五”規劃和省“十一五”規劃都把激光電視項目作為重點支持專項;
同年,三菱推出了激光電視樣機,并高調進軍美國市場,獲得不錯的反響;
2007年,當時還在美國硅谷的光峰光電團隊發明了革命性的ALPD激光顯示技術,解決了單色激光在顯示上的先天不足;
2008年三菱正式在美國市場推出最大73英寸的激光電視;
2013年,LG在CES上展示了一款100英寸激光電視;
2014年,海信召開新品發布會,推出100英寸激光電視產品。該款電視內置VIDAA操作系統,可在距離墻面不到0.5米的空間內,投射出100英寸以上的顯示畫面;
2016年,深圳市金研微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品牌KUPA在高交會上展出了一款120英寸激光影院機,投射比達到0.23,距離墻面40cm即可投射120英寸,再一次刷新了激光電視在消費市場的最大尺寸;
2017年成都微投廠家極米科技推出了3款激光電視,其中T1為雙色4K激光光源,這也是首次在家用品類上使用雙色激光,不過79999元實乃土豪的玩具;
同年,科技圈的“鯰魚”小米旗下米家品牌發布米家激光電視,售價9999,首次將家用激光電視價格拉下10000元。
至此,雖然米家這款激光電視被不少同行稱之為“激光圈的微投”,其亮度一直遭人詬病,生造一個光源亮度5000流明實測亮度僅1400流明左右。但是筆者認為其誕生的意義遠大于市場接受程度本身,激光電視破萬元是一個很強烈的信號。回顧液晶電視的發展歷程,2005年,32‘’的夏普液晶電視首次將至萬元以內,到了2010年全球電視出貨量突破2億臺,激光電視下一個十年能否復制?
從以上的發展歷程大事件中,我們可以看到激光電視推廣的主戰場還是中、日、韓三國,其中最積極的可能還數國內市場。因為激光顯示作為第四代顯示技術,可以繞過日韓長期壟斷的液晶屏幕技術,形成突圍。所以國家層面上也是非常支持激光顯示產業發展的。
那目前國內激光電視產業發展情況怎么樣呢?可以從三大方向去說。
作為高度精密化的產品,激光電視的產業鏈也和其他產品一樣分為上中下游,上游基礎技術研發,如光學鏡頭,光學原材料;中游是方案商,負責整合資源做成光機模組,做電路板,做散熱模塊等等,下游是ODM渠道和終端品牌商。
首先是技術流派,掌握專業的產品研發實力的企業并不多,如掌握熒光技術的光峰光電,掌握光機資源的金研微、視美樂,這些企業的特點是自家有實力能夠做產品,同時也給行業內不少品牌商定制產品。如小米的米家激光電視就是找光峰光電定做的。
其次就是掌握傳統渠道的海信、長虹等電視廠家,扎根傳統渠道非常深,有著從一線大賣場直推七八線小縣城夫妻店的能力。
還有就是新興的互聯網品牌,如極米、小米、暴風等,他們擅長互聯網營銷,有著巨大的粉絲群體,在產品定價上也同小米一樣貼近成本定價,希望能夠通過跑量的方式薄利多銷。
激光電視產業還在一個培育階段,眾多廠家存在著競爭與合作的“雙重身份”,但是不管怎么樣,大家也都是想把這個“蛋糕”做大,多元化競爭格局也讓這個市場更加多彩。
-
激光電視
+關注
關注
9文章
530瀏覽量
31422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