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V/HV P-Well BCD技術的芯片與制程剖面結構
LV/HV P-Well BCD技術能夠實現低壓 5 V 與高壓 100~700 V(或更高)兼容的 BCD 工藝。為了便于高低壓 MOS 器件兼容集成,采用源區為硼磷雙擴散形成溝道的具有漂移區的偏置柵結構的 HV LDMOS 器件。改變漂移區的長度,寬度,結深度以及摻雜濃度等可以得到不同的高電壓。采用 MOS 集成電路芯片結構設計﹑工藝與制造技術,依該技術得到了芯片制程結構。
1 制造技術的整合
LV/HV P-Well BCD[B] 制造工藝能夠實現低壓 5V 與高壓 100~700 V 范圍(或更高)兼容的工藝技術,即以 LV P-Well BiCMOS[B] 芯片與制程結構[1]為基礎,引入源區作異型雙擴散,在溝道和漏極之間具有場氧化層(F-Ox),形成適合于 HV 要求的漏漂移區的器件工藝,以制得 HV LDMOS 的兼容技術,實現同一硅襯底上形成 LV CMOS﹑LV 雙極型以及 HV LDMOS 等器件,并使之互連,以實現 LV/HV 兼容 BCD 技術。改變漂移區的長度,寬度,結深度,摻雜濃度等可以得到不同的高壓。實際上,把 HV LDMOS 器件引入 LV BiCMOS[B] 集成電路中,使之整合于一體。因此,制造工藝復雜,兼容了雙極,CMOS,DMOS 的工藝技術。
HV LDMOS 與偏置柵 MOS 結構相同點都是偏置柵,長的漂移區,而不同點 LDMOS 源區作異型雙擴散,具有短的溝道,驅動能力大。
LV/HV 兼容 BCD 工藝有許多種,可以分成兩類:一類 LV/HV P-Well BCD[C] 工藝技術[2];另一類以 LV BiCMOS[B] 工藝為基礎,引入 HV LDMOS 工藝,以制得 HV LDMOS 的兼容技術,并以 LV/HV P-Well BCD[B] 來表示。這種技術可分成兩種不同結構:HV LDMOS 和 HV VDMOS。現先敘述前一種結構。在 LV/HV P-Well BCD[B] 技術(1)芯片結構與制程中,采用 HV LDMOS 結構。
為了描繪出雙極型與 CMOS/LDMOS 器件兼容集成的 LV/HV P-Well BCD[B] 技術(1)制程結構,本文應用芯片結構技術[2],可以得到芯片剖面結構。并利用計算機和它所提供的軟件,可以得到芯片制程中各個工序剖面(或平面/剖面)結構。依照各個工序的先后次序互相連接起來,可以得到制程剖面(或平面/剖面)結構。該結構的示意圖直觀顯示出 LV/HV P-Well BCD[B] 技術(1)制程中芯片表面﹑內部器件以及互連的形成過程和結構的變化。
2 芯片剖面結構
應用芯片結構技術[2],使用計算機和它所提供的軟件,可以得到 LV/HV P-Well BCD[B]技術(1)芯片典型剖面結構。首先由設計人員在電路中找出各種典型元器件:LV NMOS,LV PMOS,LV NPN(縱向), LV PNP(橫向)以及 HV LDNMOS。然后由制造人員對這些元器件進行剖面結構設計,選取剖面結構各層統一適當的尺寸和不同的標識,表示制程中各工藝完成后的層次,設計得到可以互相拼接得很好的各元器件結構(或在元器件結構庫中選?。?,分別如圖 1 [A]﹑[B]﹑[C]﹑[D]以及 [E] 所示(不要把它們看作連接在一起)。最后把各元器件結構依一定方式排列并拼接起來,構成芯片剖面結構,圖 1A 為其示意圖。以該結構為基礎,消去 LV PNP,引入 Poly 電阻和場區電容,改變 NPN 結構,得到如圖 1B 結構。如果引入不同于圖 1 中的單個或多個元器件結構或對其中元器件結構進行改變,則可得到多種不同結構。選用其中與設計電路相聯系的一種結構。下面僅對圖 1A 結構作敘述。
3 工藝技術
電路采用 1.2 μm 設計規則,使用 LV/HV P-Well BCD[B]工藝技術(1)。該電路主要元器件﹑制造技術以及主要參數如表 1 所示。它以 LV P-Well BiCMOS[B] 制程及其所制得的元器件 [1] 為基礎,引入兼容偏置柵 HV LDMOS 器件工藝,最終在同一硅襯底上形成高低壓器件,并使之互連,實現所設計電路。該電路或各層版圖己變換為縮小的各層平面和剖面結構圖形的 IC 芯片。如果所得到的工藝與電學參數都適合于所設計電路的要求, 則芯片功能和電氣性能都能達到設計指標。
表 1 中參數中:高-低壓柵氧化層厚度為 THV-Gox/TLV-Gox,DP- 區結深,薄層電阻為 XjDP-/RSDP-,LDNMOS 有效溝道長度/漂移區長度為LeffLDN/LDLDN,導通電阻為 RON,其它參數符號與通常表示相同。
為實現 LV/HV P-Well BCD[B] 技術(1),引入 HV LDNMOS 器件工藝,對 LV P-Well BiCMOS[B] 工藝[1]作如下改變。
(1)N- 型外延層中 P-Well 推進后,引入 11B+ 注入并推進,生成 DP- 區,源漏摻雜后形成 N+/DP- 區為雙擴散源,N+ 區為漏,溝道和漏之間適合于 HV 要求的長的低濃度的 N- 型外延層為漂移區。
(2)場區氧化后,在溝道與漏之間引入場氧化層,形成適合于 HV 要求的厚度和長度。
(3)腐蝕預柵氧化層后,引入厚﹑薄柵氧化膜生長。
(4)Poly 淀積并摻雜,引入刻蝕形成偏置柵結構。上述引入這些基本工藝,使 LV P-Well BiCMOS[B] 芯片結構和制程都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工藝完成后,以制得 LV NMOS 與 LV PMOS [A,B],LV NPN 和 LV PNP [C,D] 以及 HV LDNMOS,并用 LV/HV P-Well BCD [B] 技術(1)來表示。
P-Well BCD [B] 技術(1)電路電氣性能/合格率與制造各種參數密切相關,確定用于芯片制造的基本參數,如表 1 所示。
(1)工藝參數:如各種摻雜濃度及其分布,XjBLN+/XjIP+/XjDN/XjPW/XjDP-/XjN+/XjP+ 等結深,TF-Ox/THV-Gox/TLV-Gox 等氧化層厚度以及 LDLDN 等。
(2)電學參數:ULV/UHV 等 LV/HV 閾值電壓,RSBLN+/RSIP+/RSDN/RSPW/RSDP-/RSN+/RSP+ 等薄層電阻,BULVDSN/BULVDSP,BUCBO/BUCEO 等擊穿電壓,β以及 RON 等。
(3)硅襯底電阻率/外延層厚度及其電阻率等的要求,制定出各工序具體工藝條件,以保證所要求的各種參數都達到規范值,而且確保批量生產中電路具有高成品率,高性能以及高可靠性。
制作掩模時,通常設計者要與制造者一起來確定。如果應用芯片結構及其制程剖面結構技術,則不難確定出各次光刻工序及其所用掩模的名稱﹑圖形黑白﹑正膠﹑劃片槽有無以及對準層次。
由下面制程剖面結構圖 2 中可以看出光刻工序各個層次,需要進行 17 次光刻。因此,光刻對準曝光要嚴格對準﹑套準,并使之在確定的誤差以內。與 LV P-Well BiCMOS[B] 相比,增加了 1塊掩模:HV 柵氧化膜區,DP- 區是基區, 并兼作PNP 集電區輕摻雜區和雙擴散源區。
4 工藝制程
圖 1 所示的 LV/HV P-Well BCD[B] 技術(1)芯片結構的制程是由工藝規范確定的各個基本工序﹑相互關聯以及將其按一定順序組合構成。為實現此技術,在 LV BiCMOS 制程中引入上面的(1)~(4)的基本工藝,不僅增加了制造工藝,使芯片結構發生了明顯的變化,而且改變了制程,從而實現了 LV/HV P-Well BCD[B] 技術(1)制程。
制程需要運行多次氧化﹑光刻﹑雜質擴散﹑離子注入﹑薄膜淀積以及濺射金屬等主要工序。這些工序提供了以下工藝結構。
(1)形成電路芯片中的各個元器件:LV NMOS,LV PMOS,LV NPN(縱向),LV PNP(橫向)以及 HV LDNMOS 等。
(2)這些電路元器件所需要的精確控制的硅中的雜質層:BLN+,N-EPI, IP+, DN, P-Well,DP-,PF,NF, 溝道摻雜,SN-,N+Poly,N+,P+ 等。
(3)形成集成電路所需要的介質層:F-Ox, LV/HV G-Ox,Poly-Ox,TEOS, BPSG/LTO 等。
(4)這些電路元器件連接起來形成集成電路所需要的金屬層:AlSiCu。這些按給定的順序進行的制造步驟構成了制程。
應用計算機,依據芯片制造工藝中的各個工序的先后次序,把各個工序互相連接起來,可以得到 LV/HV P-Well BCD[B] 技術(1)制程。該制程由各工序所組成,而工序則由各工步所組成來實現。根據設計電路的電氣特性要求,選擇工藝規范號和工藝序號,以便得到所需要的工藝和電學參數。
為了直觀地顯示出制程中芯片表面﹑內部元器件以及互連的形成過程和結構的變化,藉助圖 1 芯片剖面結構和制造的各個工序,利用芯片結構技術,使用計算機和它所提供的軟件,可以描繪出芯片制程中各個工序剖面結構,依照各個工序的先后次序互相連接起來,可以得到 LV/HV P-Well BCD[B] 技術(1)制程剖面結構,圖 2 為其示意圖。
(1)襯底材料 P-Si<100>,初始氧化(Init-Ox)(1),光刻 BLN+ 埋層, 腐蝕SiO2, BLN+ 區氧化(BLN+-Ox), 121Sb+注入,如圖 2-1 所示。
(2)注入退火,BLN+ 區推進/氧化,腐蝕凈 SiO2,N- 型外延(N-EPI),初始氧化(Init-Ox)(2),光刻隔離區(IP+),腐蝕SiO2, 隔離區氧化(IP+ -Ox),11B+ 注入,如圖 2-2 所示。
(3)注入退火,隔離區(IP+)推進/氧化,光刻 DN 區,腐蝕 SiO2, DN 區氧化(DN-Ox),31P+ 注入,如圖 2-3 示。
(4)注入退火,DN 區推進/氧化,光刻P-Well 區,腐蝕 SiO2, P-Well 區氧化(PW- Ox),11B+ 注入,如圖 2-4。
(5)注入退火,P-Well 推進/氧化,光刻 DP- 區,腐蝕 SiO2, DP- 區氧化(DP- -Ox),11B+ 注入,如圖 2-5 所示。
(6)注入退火,DP- 區推進/氧化,腐蝕凈SiO2, 基底氧化(Pad-Ox),Si3N4 淀積,光刻有源區,刻蝕 Si3N4,如圖 2-6示。
(7)光刻 P 場區(PF),11B+ 注入,如圖 2-7 所示。
(8)光刻 N 場區(NF),31P+ 注入,如圖2-8 所示。
(9)注入退火, 場區氧化(F-Ox)如圖 2-10 。
(10)三層(SiON/Si3N4/SiO2)腐蝕,預柵氧化(Pre-Gox), 光刻 LV P 溝道區,11B+ 注入,如圖 2-10 所示。
(11)腐蝕預柵氧化,注入退火,HV 柵氧化(HV-Gox),光刻 HV 柵氧化層,腐蝕 SiO2,LV 柵氧化(LV-Gox),如圖 2-11 所示。
(12) Poly 淀積,POCl3 摻雜,光刻 Poly,刻蝕 Poly/SiO2,如圖 2-12 所示。
(13)源漏氧化(S/D-Ox),光刻 NLDD 區,31P+ 注入(Poly 注入未標出),如圖 2-13 所示。
(14)注入退火,形成 SN- 區,TEOS 淀積/致密,刻蝕形成 TEOS 側墻,源漏氧化(S/D-Ox),如圖 2-14 所示。
(15)光刻 N+ 區,75As+ 注入(Poly 注入未標出),如圖 2-15 所示。
(16)光刻 P+ 區,49BF2+ 注入(Poly 注入未標出),如圖 2-16 所示。
(17) LTO/BPSG 淀積,流動/注入退火,形成P+﹑N+SN- 區(圖中未標出 SN-),光刻接觸孔,腐蝕, 刻蝕 BPSG/LTO/SiO2,如圖 2-17 所示。
(18)濺射金屬(Metal),光刻金屬, 刻蝕ALSiCu, 如圖 2-19 所示。
LV/HV P-Well BCD[B]技術(1)制程的主要特點匯總如下。
(1)LV BiCMOS[B] 中的 LV NPN 基區和 LV PNP 集電區中的輕摻雜區的與 HV LDNMOS 雙擴散源區中的 DP- 區都是同時形成,具有相同的結深和濃度。
(2)LV PNP 的發射區/集電區和 LV NPN 基區接觸的 P+ 摻雜, 同時在 N- 外延層中形成源區和漏區,以制得 LV PMOS。
(3)LV NPN 的發射區/集電區和 LV PNP 的基區接觸的 N+ 摻雜。① 同時在 P-Well 中形成源區和漏區, 以制得 LV NMOS。② 同時在 N- 外延層中 形成雙擴散源區和漏區,且在溝道和漏區之間具有場氧化層(F-Ox),以制得 HV LDNMOS,而雙擴散源區中的 DP- 區是在 N- 外延層中作 11B+ 注入形成的。
(4)LV BiCMOS[B] 中的柵氧化改變為厚柵氧化膜生長,使用增加一次掩模,并先作腐蝕,得到高壓厚柵氧化膜。然后,接著氧化,以形成低壓柵氧化膜。
5 結語
制程中使用了 17 次掩模,各次光刻確定了 LV/HV P-Well BCD[B] 技術(1)芯片各層平面結構與橫向尺寸。工藝完成后確定了以下參數。
(1)芯片各層平面結構與橫向尺寸。
(2)剖面結構與縱向尺寸。
(3)硅中的雜質濃度﹑分布及其結深。
(4)電路功能和電氣性能等。
芯片結構及其尺寸和硅中雜質濃度及其結深是制程的關鍵。它們不僅與 HV 器件下列參數相關。
(1)HV LDNMOS N+/DP- 結深度﹑摻雜濃度和 N-EPI 漂移區的長度﹑結深度﹑摻雜濃度。
(2)HV DMOS 溝道和漏極之間形成場氧化層(F-Ox)厚度及其長度。
(3)HV 柵氧化層厚度。
(4)器件承受的高壓﹑低的導通電阻以及閾值電壓等有關。
而且與 LV 器件下列參數相關。
(1)CMOS 工藝參數(P-Well 深度及其薄層電阻,各介質層和柵氧化層厚度,有效溝道長度,源漏結深度及其薄層電阻等)及其電學參數(閾值電壓,源漏擊穿電壓,以及跨導等)。
(2)雙極型工藝參數(埋層/隔離/發射區的結深度及其薄層電阻,基區寬度及其薄層電阻,外延層電阻率及其厚度等)及其電學參數(fT﹑β﹑BUceo﹑以及 BUcbo 等)有關。這些參數如表1所示。CMOS 與雙極型的這些參數之間必須進行折衷并優化,以達到互相匹配。
-
MOS
+關注
關注
32文章
1283瀏覽量
94112 -
BCD
+關注
關注
1文章
88瀏覽量
29821 -
LV
+關注
關注
0文章
10瀏覽量
28056 -
hv
+關注
關注
0文章
7瀏覽量
23754 -
集成電路芯片
+關注
關注
0文章
62瀏覽量
9575
原文標題:LV/HV P-Well BCD[B] 技術(1) 的芯片與制程剖面結構
文章出處:【微信號:appic-cn,微信公眾號:集成電路應用雜志】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