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來,越來越多新興業務領域將云計算和人工智能納入其核心工作,正激勵研究人員推出更好、更智能的云計算技術,同時云計算也成為人工智能落得關鍵技術之一。
于是,巨頭企業們對于云服務的思考在今年找到了新方向。
就在馬化騰于2018騰訊“云+未來”峰會上提出了“超級大腦”這一概念后不久,華為云BU總裁鄭葉也提出了“華為云普惠AI”。具體來說,華為云的普惠AI,就是希望將自身的技術能力進一步開放出去,讓AI變得更為普及,從而使得各行各業的人工智能都“用得起、用得好、用得放心”。
華為云BU總裁鄭葉來
事實上,華為普惠AI的想法已是業內共識,即人工智能與云計算的互進互利。眾所周知,互聯網時代,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技術對各行各業的重大影響。人工智能已經改變了數據輸入、存儲和分析的方式;而云計算則構建起了一個智能數據倉庫,同時人們也希望有一種智能云計算能夠預測基于用戶數據輸入的趨勢。
云服務已經成為華為的基本商業模式
顯然,華為普惠AI想做的就是這件事。在華為云BU成立之初,時任華為輪值CEO徐直軍就表示,云服務已經成為華為的基本商業模式,云BU只有一個使命,就是把公有云打造好。
在今年4月舉辦的2018華為分析師大會上,鄭葉來便表示Cloud 2.0的變化由人工智能的發展所引起,讓訓練變成可能,這需要算力、算法和數據的結合;而華為的強項就在于計算能力,算法上也有積累。
目前,華為云正在努力實現這一愿景。在華為2017全聯接大會上,華為云就發布了華為云EI(Enterprise Intelligence)解決方案,據悉這是人工智能技術與企業具體業務場景的結合,當中也包括了深度學習、圖片計算等企業智能云服務。
進入2018年,華為云將繼續發力人工智能領域,盡管具體措施我們不得而知,但從華為云的動向可以預見整個行業的一個趨勢——在利用云服務連接人和物的市場進入紅海階段后,進一步為合作的企業開放云服務,將會是巨頭們在云端的下一個發力點。
機遇和挑戰同在,要如何落地?
一方面,人工智能支持的云計算仍處于初始階段,也就是說并未成熟,在研發、創新的同時,無論是資金、路線圖還是心理建設,都需要有明確的計劃性以及執行力。
另一方面,數據泄露風險并未消除。從2017年的幾起數據泄露事件起,全球數據信息安全就成了業界共同關注的課題。要想人工智能與云計算協同發展,這一問題必須得到妥善處理。
此外,目前國內競爭如火如荼的公有云市場中,華為云面對的對手很多,除了傳統的亞馬遜AWS、微軟Azure等產品外,阿里云、騰訊云等國內玩家也在市場上紛紛跑馬圈地。這需要鄭葉來把握好華為云的發展,從而找到最適合自身的方向。
但如今,討論短期的商業模式,對于巨頭旗下的云業務而言,似乎已經不那么合時宜,更重要的是如何盡快擴大市場份額。
盡管從整體來看,公有云市場保持快速增長,市場調研機構Gartner預測,2018年全球公有云服務市場,將從2017年的1535億美元增加至2018年的1864億美元,漲幅高達21.4%。
因此,鄭葉來所提出的“普惠AI”,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種華為云希望釋放自身優勢的新戰略。
鄭葉來提到,AI在之后可以被看作是一種獨立的生產力,適用于大部分經濟活動;它能夠給每一個行業、企業和職業都帶來新的變化,讓它們更加智能,從而產生更高的效率。
“華為云希望為即將到來的AI浪潮提供一個智能化的底座。”鄭葉來說。
一旦將云服務作為一種基本的生產力,便意味著技術提供商需要以更加開放的態度來打造業務。這也是鄭葉來提出“普惠AI”這一理念的原因。
和其他云服務提供商以偏消費端的客戶切入不同的是,華為云更為注重政企用戶,其中包括運營商、公共服務、園區、城市、金融機構等。服務這方面的客戶,是華為的傳統優勢所在。
華為云也希望能夠通過AI能力開放,將復雜的AI專家能力嵌入當前碼農已經普遍掌握的技能中,從而解決AI專家人才短缺的問題。
現在看來,在利用云服務連接人和物的市場進入紅海階段后,進一步為合作的企業開放云服務,將會是巨頭們在云端的下一個發力點。
-
云計算
+關注
關注
39文章
7855瀏覽量
137735 -
人工智能
+關注
關注
1796文章
47642瀏覽量
239786 -
華為云
+關注
關注
3文章
2682瀏覽量
17554
原文標題:GGAI 頭條 | 當BAT都發力云計算,華為云的“普惠AI”要如何落地?
文章出處:【微信號:ggservicerobot,微信公眾號:高工智能未來】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