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CU工程師須知的FPGA硬件屬性
簡單的FPGA構造
在集成電路領域人們經常會聽到構造(fabric)這個術語,它指的是FPGA器件的底層基礎結構。(作為一個興趣點,單詞“構造”來自中世紀英語fabryke,意思是“建造的某些東西”)。下面讓我們從FPGA中的內核可編程構造開始吧……
如果我們仔細觀察FPGA封裝的內部,我們將看到硅片(技術術語裸片)。可編程構造表現為可編程邏輯塊陣列,如下圖所示。如果我們用放大鏡“放大查看”,我們可以看到這種構造由沉浸于可編程互連“海洋”中的許多邏輯“島”(可編程邏輯塊)組成。
圖1:簡單的FPGA構造
基本FPGA可編程構造的一般性表示。是啊,我確實是用自己的雙手親自創作的這幅圖片,我因此感到非常自豪呢,非常感謝你加以關注。如果我們進一步放大,我們可以看到,每個可編程模塊都包含有許多數字功能。在這個例子中,我們可以見到一個三輸入的查找表(LUT)、一個復用器和一個觸發器,但重要的是我們要認識到,這些功能的數量和類型對不同系列的FPGA來說是會變化的。
觸發器可以被配置(編程)為寄存器或鎖存器;復用器可以被配置為選擇一個到邏輯塊的輸入或LUT的輸出;LUT可以被配置為代表任何所要求的邏輯功能。
更詳細地了解LUT:
上面所示的簡單例子包含一個三輸入的查找表(LUT)。在實際應用中,即使最簡單的FPGA都會使用四輸入LUT,而一些更大更復雜的器件甚至會宣稱使用六、七或八輸入的LUT,但為了簡單起見,我們還是討論三輸入版本。
我們會在以后的文章中討論各種類型的FPGA實現技術。現在我們只需要知道,FPGA內部的可編程單元可以用反熔絲、閃存單元或SRAM內存單元來實現。先讓我們看一個用反熔絲技術創建的FPGA吧。這是一種一次性可編程(OTP)技術,這意味著一旦你編程了這個FPGA,它將永遠保持這個狀態而不再改變。
形象化介紹這種技術的最簡單方法是用下圖所示級聯的2:1復用器(MUX)。對基于反熔絲技術的FPGA來說,編程器件相當于通過“硬件連線”將第一組復用器的輸入連接到實現目標邏輯功能所需的正確0或1值。下圖中所示的值反映的實際結果是,我們使用這個LUT實現了前面那張圖隱含的公式y=(a & b)|c。在實際應用中,復用器可以用場效應管的分支“樹”來實現,但我們在這里真的不用擔心最底層的實現細節。
圖2:輸入值經“硬件連接的”反熔絲型LUT(左),輸入從SRAM單元饋入的SRAM型LUT(右)
另外一種非常常見的FPGA實現技術是使用SRAM配置單元。同樣,我們會在以后的文章中討論更多的細節。這里我們所要知道的僅是當電路板第一次上電時,基于SRAM的FPGA會加載配置信息(我們可以把這個過程想像為器件的編程)。作為這種配置的一部分,用作LUT復用器輸入的SRAM單元會被加載進上圖所示的目標0或1值。
我沒有顯示0和1被加載進SRAM單元的那種機制,因為我不想讓問題變得復雜。出于這次討論的目的,我們真的無需擔心這種“魔術”是如何發生的。我在這里唯一要提的事(給你考慮的空間)是—使用一種被稱為部分再配置的技術—FPGA的一部分可以發起對另一部分進行再配置(當然反過來也行)。對于具有微控制器和/或軟件背景的讀者來說,我們可以將這種技術想象為相當于自我修改代碼的硬件。這意味著這種技術是非常非常強大的,但也會帶來很難隔離和調試的問題。
通用的輸入和輸出
FPGA器件還包含有通用的輸入/輸出(GPIO)引腳和焊盤(圖1中沒有顯示)。通過配置單元,FPGA器件內的互連部分可以被編程為這樣:將器件的主輸入連接到一個或多個可編程邏輯塊的輸入。任何邏輯塊的輸出也可以用來驅動任何其它邏輯塊的輸入和/或FPGA器件的主輸出。另外,GPIO引腳可以被配置為支持種類廣泛的I/O標準,包括電壓、終端阻抗、擺率等。
世界上第一塊FPGA與本文中討論的架構非常類似。這塊FPGA就是賽靈思公司在1985年推出的XC2064(是用2um工藝節點制造的),它包含有8×8=64的邏輯塊陣列,每個邏輯塊包含一個四輸入LUT和其它一些簡單功能。從那以后,FPGA發展勢不可擋,正像我們看到的那樣……
復雜的FPGA架構
正如我們在前面說的那樣,賽靈思公司在1985年推出的第一塊FPGA—XC2064包含8×8=64的邏輯塊陣列,每個邏輯塊包含一個四輸入查找表及其它一些簡單功能。由于它們的容量非常有限,因此早期的FPGA只用來執行一些相對簡單的任務,比如集中一些膠合邏輯,或實現基本的狀態機。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事情開始改變……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工藝節點的進步,FPGA的容量和性能不斷得到提高,功耗卻不斷的下降。直到大約2006年以前廣泛使用的一直是四輸入查找表。事實上,在寫這篇文章之時,較小的FPGA系列器件仍在使用四輸入的查找表,但一些高端器件可能使用六、七或八輸入的查找表。這些大家伙可能被用作一個大的查找表,或分裂成許多更小的功能,比如兩個四輸入的查找表或一個三輸入一個五輸入的查找表。在實際的高端器件中,這種可編程構造可以描述相當于百萬級(有時甚至千萬級)的原始邏輯門。
如果某個邏輯功能(比方說計數器)是用FPGA的可編程構造實現的,那么這個功能可以被說成“軟功能”。相比之下,如果某個功能是直接用芯片實現的,則被說成“硬功能”。(隨著這些功能變得越來越大越來越復雜,我們一般稱它們為內核)。軟內核的優勢在于,你可以讓它們做你想讓它們做的任何事。硬內核的優勢是它們占用較少的硅片面積,具有較高的性能,并且功耗較低。最優的解決方案是混合使用軟內核(用可編程構造實現)和硬內核(直接用硅片實現)。這樣,除了基于查找表的可編程構造外,今天的FPGA可以利用以下介紹的各種硬內核進行性能增強:
圖3:更復雜的FPGA架構
舉例來說,該器件可能包含數千個加法器、乘法器和數字信號處理(DSP)功能;數兆位的片上內存,大量的高速串行互連(SERDES)收發器模塊,以及眾多的其它功能。
帶嵌入式處理器的FPGA
這是真正讓人興奮的事情……你可以用FPGA中的普通可編程構造做的事情之一是,使用其中的一部分實現一個或多個軟處理器內核。當然,你可以實現不同規模的處理器。舉例來說,你可以創建一個或多個8位的處理器,加上一個或多個16位或32位的軟處理器—所有處理器都在同一器件中。
如果FPGA供應商希望提供一個占用較少硅片面積、消耗較低功率但性能更高的處理器,解決方案是將它實現為硬內核。一個非常令人興奮的開發成果是Altera和賽靈思等公司最近推出的SoC FPGA。考慮下面所示這個例子:
圖4:一種新的SoC FPGA
這個漂亮的小東西整合了一個完全以硬內核方式實現的雙路ARM Cortex-A9微控制器子系統(運行時鐘高達1GHz,包含浮點引擎,片上緩存,計數器,定時器等),以及種類廣泛的硬內核接口功能(SPI,I2C,CAN等),還有一個硬內核的動態內存控制器,所有這些組件都利用大量傳統的可編程構造和大量的通用輸入輸出(GPIO)引腳進行了性能增強。(即將在16nm節點推出的一款SoC FPGA據稱包含四內核的64位ARM Cortex-A53處理器,雙內核32位ARM Cortex-R5實時處理器,以及一個ARM Mali-400MP圖形處理器。這些可不是你祖母時候的FPGA哦!)
傳統的嵌入式系統架構師可能將其中一個器件放置在電路板上,并將它用作傳統的高性能雙內核ARM Cortex-A9微控制器。當電路板上電時,硬微控制器內核立即啟動,并在任何可編程構造完成配置之前就可用了。這樣可以節省時間和精力,并讓軟件開發人員和硬件設計師同時開始開發。
一種情形是軟件開發人員捕獲他們的代碼,在SoC FPGA的Cortex-A9處理器上運行這些代碼,然后通過分析識別任何可能嚴重影響性能并成為瓶頸的功能。這些功能隨后可能就轉交給硬件設計工程師用可編程構造來實現,它們(這些功能,不是設計工程師)將使用較低的時鐘頻率提供明顯更高的性能,而且功耗更低。
前面我們說過,硬內核實現的功能(圖4所示的ARM Cortex-A9就是一種硬內核)與等效的軟內核相比具有更高的性能和更低的功耗。但現在我們又說如果在硬內核處理器上運行的軟件功能是個瓶頸,我們可以用可編程構造來實現,這樣它就能……你理解的沒錯,提供更高的性能和更低的功耗。
FPGA開發流程
原理圖和HDL(Hardwaredescriptionlanguage,硬件描述語言)是兩種最常用的數字硬件電路描述方法,其中HDL設計法具有更好的可移植性、通用性和模塊劃分與重用性的特點,在目前的工程設計中被廣泛使用,下面對FPGA設計熟悉電路時的開發流程是基于HDL的。
圖6FPGA的開發流程
1)系統功能設計
在系統設計之前,首先要進行的是方案論證、系統設計和FPGA芯片選擇等準備工作。系統工程師根據任務要求,如系統的指標和復雜度,對工作速度和芯片本身的各種資源、成本等方面進行權衡,選擇合理的設計方案和合適的器件類型。一般都采用自頂向下的設計方法,把系統分成若干個基本單元,然后再把每個基本單元劃分為下一層次的基本單元,一直這樣做下去,直到可以直接使用EDA元件庫為止。
2)RTL級HDL設計
RTL級(RegisterTransferLevel,寄存器傳輸級)指不關注寄存器和組合邏輯的細節(如使用了多少個邏輯門、邏輯門的連接拓撲結構等),通過描述數據在寄存器之間的流動和如何處理、控制這些數據流動的模型的HDL設計方法。RTL級比門級更抽象,同時也更簡單和高效。RTL級的最大特點是可以直接用綜合工具將其綜合成為門級網表,其中RTL級設計直接決定著系統的功能和效率。
3)RTL級仿真
也稱為功能(行為)仿真,或是綜合前仿真,是在編譯之前對用戶所設計的電路進行邏輯功能驗證,此時的仿真沒有延遲信息,僅對初步的功能進行檢測。仿真前,要先利用波形編輯器和HDL等建立波形文件和測試向量(即將所關心的輸入信號組合成序列),仿真結果將會生成報告文件和輸出信號波形,從中便可以觀察各個節點信號的變化。如果發現錯誤,則返回設計修改邏輯設計。常用的工具有ModelTech公司的ModelSim、Sysnopsys公司的VCS和Cadence公司的NC-Verilog以及NC-VHDL等軟件。雖然功能仿真不是FPGA開發過程中的必需步驟,但卻是系統設計中最關鍵的一步。
為了提高功能仿真的效率,需要建立測試平臺testbench,其測試激勵一般使用行為級HDL語言描述,其中RTL級模塊是可綜合的,它是行為級模塊的一個子集合。
4)綜合
所謂綜合就是將較高級抽象層次的描述轉化成較低層次的描述。綜合優化根據目標與要求優化所生成的邏輯連接,使層次設計平面化,供FPGA布局布線軟件進行實現。就目前的層次來看,綜合優化(Synthesis)是指將設計輸入編譯成由與門、或門、非門、RAM、觸發器等基本邏輯單元組成的邏輯連接網表,而并非真實的門級電路。真實具體的門級電路需要利用FPGA制造商的布局布線功能,根據綜合后生成的標準門級結構網表來產生。為了能轉換成標準的門級結構網表,HDL程序的編寫必須符合特定綜合器所要求的風格。由于門級結構、RTL級的HDL程序的綜合是很成熟的技術,所有的綜合器都可以支持到這一級別的綜合。常用的綜合工具有Synplicity公司的Synplify/SynplifyPro軟件以及各個FPGA廠家自己推出的綜合開發工具。
5)門級仿真
也稱為綜合后仿真,綜合后仿真檢查綜合結果是否和原設計一致。在仿真時,把綜合生成的標準延時文件反標注到綜合仿真模型中去,可估計門延時帶來的影響。但這一步驟不能估計線延時,因此和布線后的實際情況還有一定的差距,并不十分準確。目前的綜合工具較為成熟,對于一般的設計可以省略這一步,但如果在布局布線后發現電路結構和設計意圖不符,則需要回溯到綜合后仿真來確認問題之所在。在功能仿真中介紹的軟件工具一般都支持綜合后仿真。
6)布局布線
實現是將綜合生成的邏輯網表配置到具體的FPGA芯片上,將工程的邏輯和時序與器件的可用資源匹配。布局布線是其中最重要的過程,布局將邏輯網表中的硬件原語和底層單元合理地配置到芯片內部的固有硬件結構上,并且往往需要在速度最優和面積最優之間作出選擇。布線根據布局的拓撲結構,利用芯片內部的各種連線資源,合理正確地連接各個元件。也可以簡單地將布局布線理解為對FPGA內部查找表和寄存器資源的合理配置,布局可以被理解挑選可實現設計網表的最優的資源組合,而布線就是將這些查找表和寄存器資源以最優方式連接起來。
目前,FPGA的結構非常復雜,特別是在有時序約束條件時,需要利用時序驅動的引擎進行布局布線。布線結束后,軟件工具會自動生成報告,提供有關設計中各部分資源的使用情況。由于只有FPGA芯片生產商對芯片結構最為了解,所以布局布線必須選擇芯片開發商提供的工具。
7)時序仿真
是指將布局布線的延時信息反標注到設計網表中來檢測有無時序違規(即不滿足時序約束條件或器件固有的時序規則,如建立時間、保持時間等)現象。時序仿真包含的延遲信息最全,也最精確,能較好地反映芯片的實際工作情況。由于不同芯片的內部延時不一樣,不同的布局布線方案也給延時帶來不同的影響。因此在布局布線后,通過對系統和各個模塊進行時序仿真,分析其時序關系,估計系統性能,以及檢查和消除競爭冒險是非常有必要的。
8)FPGA板級調試
通過編程器將布局布線后的配置文件下載至FPGA中,對其硬件進行編程。配置文件一般為.pof或.sof文件格式,下載的方式包括AS(主動)、PS(被動)、JTAG(邊界掃描)等方式。
邏輯分析儀(LogicAnalyzer,LA)是FPGA設計的主要調試工具,但需要引出大量的測試管腳,且LA價格昂貴。目前,主流的FPGA芯片生產商都提供了內嵌的在線邏輯分析儀(如XilinxISE中的ChipScope、AlteraQuartusII中的SignalTapII以及SignalProb)來解決上述矛盾,它們只需要占用芯片少量的邏輯資源,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
FPGA總體設計的硬件考慮
FPGA在項目開始階段需要考慮的設計主要有3大方面:一個是硬件做板相關的FPGA升級電路的設計以及外圍IO設計;一個是與軟件配合相關的軟硬件接口設計;一個是FPGA內部的邏輯功能規劃。本文先針對硬件設計相關進行闡述:
升級電路的設計:FPGA的好處就是產品發布后還能進行功能升級以及功能修改,但在客戶那里應該沒有人會愿意打開機箱進行升級,這時就要設計可靠的升級通路。
1)板上有配置器件:如果上電后FPGA需要快速配置,這時一般會采用SPIFLASH的配置方式,這時我們就要設計一個電路如何更新SPIFLASH,如果板上有CPU,可以直接寫SPIFLASH,這種一般即使寫錯了,校驗后重新寫就好了。如果板上沒有CPU,那FPGA內部或者配套的CPLD就要預留寫FLASH的通路。這個通路實際上就是設計一個用戶接口到SPI接口的橋接器,xilinx7系列以后的器件官方都提供了參考設計,而且支持SPIFlash中存入2個映像,其中一個是升級失敗后起機的golden映像(否則升級文件寫錯,板就變成磚頭了),雖然xilinx提供參考設計,但那只是針對SPIFLASH的操作,用戶還要設計預留通道與這個控制器對接,比如以太、SPI之類。這時配合的軟件就要考慮丟包、錯包這些影響,要保證文件都正確寫入FLASH。Altera公司應該也是提供類似東西,原理上總是相通的。但quartus能寫入的一般都是自己的FLASH,否則就需要外接一個CPLD做配置電路,注意這個CPLD必須Altera自己的,否則不能用他的配置IP。
2)板上如果沒有配置器件,那CPU直接通過被動配置方式進行配置,就是控制programe、status、DIN那幾根線,CPU照時序做就好,缺點是CPU必須起來后才能進行配置。
3)目前還有一種配置就是通過PCIE接口,這個設計在電路上有一定要求,FPGA只需要掛接一個很小的SPIFLASH保存PCIE硬核的設置就好,起機后再把其他的功能映像從CPU端載入,這種一般再新的器件會支持,需要查看手冊詳細說明,不同器件再PCIE的復位以及其他引腳設計上還有要求。
這種配置一般用在PCIE的加速卡中,因為上電后系統會對PCIE設備進行掃描,一種好的做法就是通過SPIFLASH快速載入PCIE相關的映像,讓枚舉軟件看到FPGA,CPU完全起機后,再把需要的功能配置進去。
硬件相關的第2個設計是外圍IO的設計,包括VCCIO的電源連接、IO位置的分配、serdes的連接等。
雖然FPGA號稱IO可以支持多種標準電平,但也不是可以隨心所欲,特別是用到DDR3這些接口時。一種就是使勁看DS,但個人覺得太慢。好的做法是,建立一個demo工程,例化那些可能用到的外圍IOIP,比如DDR,PCIE,以太接口等,把這些examle放在一個代碼中不被優化掉,編譯通過的話,一般IO分配就沒問題了,有問題再看文檔修改。編譯通過后從工程導出IO配置的CSV文件,xilinx的會比較詳細說明每個引腳的連接方式,包括端接等。Altera在工程目錄下有個.pin文件,似乎也有類似說明。有了這個文件基本上可以保證做板不會范大錯了。
-
FPGA
+關注
關注
1630文章
21794瀏覽量
605130 -
硬件
+關注
關注
11文章
3377瀏覽量
66378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