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之前,教育部公布了《高等學校人工智能創新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計劃),計劃在人工智能人才培養、產學研等方面有哪些亮點?人工智能領域學科建設前景如何?針對公眾關注的問題,中國人工智能學會副理事長、IEEE Fellow、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人工智能學院教授焦李成接受了采訪。
解讀計劃亮點
在西電焦李成教授看來,“加強人才培養力度,完善人工智能領域多主體協同育人機制”是計劃中關于人才培養的最大亮點。人工智能領域的人才培養要加強人才培養與創新研究基地的融合,進一步完善多主體協同育人機制,以多種形式培養多層次的人工智能領域人才。到2020年,高校或其他研究機構要建立50家人工智能學院、研究院或交叉研究中心,通過增量支持和存量調整,加大人工智能領域人才培養力度。
“加強重點領域應用”是計劃在產學研方面的又一亮點。實施“人工智能+”行動,支持高校在智能教育、智能制造、智能醫療、智能城市、智能農業、智能金融、智能司法和國防安全等領域開展科技成果轉化與應用示范,使人工智能真正能夠服務民眾、造福人類。對于高校而言,按照計劃加強相關重點領域的科技成果轉化與應用示范是產學研方面工作的重中之重。
計劃提出,重視人工智能與計算機、控制、數學、統計學、物理學、生物學、心理學、社會學、法學等學科專業教育的交叉融合,探索“人工智能+X”的人才培養模式,焦李成教授認為計劃提出探索“人工智能+X”人才培養模式十分具有全局性、前瞻性。
在焦李成教授看來,人工智能是實現科研創新和引領超越的基礎,是普適性技術,在各個學科中都有廣闊的應用前景,是典型的“新工科”、典型的交叉學科。新工科建設和發展以新經濟、新產業為背景,需要樹立創新型、綜合化、全周期工程教育“新理念”,構建新興工科和傳統工科相結合的學科專業“新結構”,探索實施工程教育人才培養的“新模式”,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工程教育“新質量”,建立完善中國特色工程教育的“新體系”。
目前,各高校在發展人工智能與相關學科交叉融合的探索過程中存在復合型人才不足的問題,交叉培養的課程體系有待進一步建設,促進學科交叉的機制有待進一步建立健全,為了打破學科交叉融合的壁壘,焦李成教授希望有更多相關政策出臺以鼓勵高校建立交叉研究中心,促進學科交叉融合,創造培養“人工智能+X”人才的良好環境。
人工智能人才培養任重道遠
根據高盛《全球人工智能產業分布》報告統計,2017年全球新興人工智能項目中,中國占據51%,但全球人工智能人才儲備方面,中國卻只有5%左右;另外,基礎理論研究和關鍵技術研究也期待重大突破。可以說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人才儲備,尤其是高端人才儲備仍然存在很大缺口,人工智能領域人才的培養落后于社會和產業需求,“量”和“質”都有待提升,因而焦李成教授認為高校人工智能教育一定要做到專業化、規范化和規模化。
人工智能領域至今未建立一級學科,焦李成教授是倡導加快人工智能一級學科建設的專家之一,他介紹,2003年教育部正式批準北京大學設立“智能科學與技術”本科專業,2004年批準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北京郵電大學、南開大學等高校設立“智能科學與技術”本科專業,2008年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還被批準成為國家級特色專業。
目前,全國已有逾50所高校開設智能專業,智能專業通過13年的積累,已成為154個本科特設專業之一,亟待進一步匯聚、規范和提升。人工智能領域沒有設置一級學科的情況下,智能專業的教學和科研活動仍在其他多個一級學科中開展,存在高開低走、碎片化、低水平重復的問題,嚴重阻礙我國人工智能領域的發展與人才培養。
對于人工智能領域的專業建設,焦李成教授指出,人工智能是人類科學技術自身發展的必然結果,多學科交叉滲透和國家戰略需求對智能學科發展起了助推作用,人工智能學科覆蓋面廣,包容性強,應用前景廣闊,是一門交叉學科,其以腦認知為基礎,以機器感知與模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與理解、知識工程為核心,機器人與智能系統的應用為外圍,形成一個獨立學科體系。
焦李成教授認為設立人工智能一級學科十分必要,他說:“創新驅動,智能擔當,國家戰略的實現急需人工智能高層次人才來支撐,智能學科具有引領性、獨立性和普遍性,其一級學科的設立,有利于有針對性的培養人工智能人才,滿足社會對智能人才的迫切需求,同時促進工、理、醫學等學科發展達到新高度。”
學術界與工業界都認識到了培養人工智能人才的緊迫性,近幾年,開設人工智能相關專業的學校大幅度增長,有觀點認為,高校應理智開設人工智能專業,不能一擁而上,焦李成教授也對此提出了自己的觀點:“首先,近年開設人工智能相關專業的學校大幅增加,一方面說明人工智能領域人才輸出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另一方面也說明人工智能領域人才培養良莠不齊,亟需規范引導。
人工智能相關專業的開設一是要對照國家和區域產業需求進行精準布點,二是要以培養系統掌握智能科學與技術、具有現代創新意識和素質的智能人才為目標。”
西電經驗
西電(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是最早成立人工智能學院的高校之一,在人工智能人才培養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焦李成教授詳細介紹了西電人工智能學院的課程體系及在人工智能高端人才培養上積累的經驗。
西電是第一個成立人工智能學院的部屬高校,在人工智能領域深耕已有三十余年,既有科研基礎又有育人基礎。自中國人工智能發展之初,西電就致力于人工智能技術的傳播和發展,焦李成教授及其團隊撰寫了多本智能技術系列專著與教材,被國內三百余所高校選為本科生與研究生教材及參考書,先后取得了多項有國際影響的科研成果,近5年3次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成功研制多項滿足國家戰略需求的重大產品和系統、實現了國內多個“第一”,建立了10余個國家級和省部級人工智能研究平臺及創新團隊,為人工智能學院成立打下了扎實的科研基礎。
另一方面,西電智能科學與技術本科專業于2004年獲批,2005年開始招生,2008年被評為國家級特色專業,成為迄今為止全國人工智能領域唯一的國家級特色專業,確立了“國際前沿+西電特色”的本-碩-博一體化培養體系,累計培養了近2000名本科生和1600余名研究生,在人工智能領域,無論是學術界還是工業界,都有從西電畢業的杰出校友擔當領軍人物。據悉,人工智能學院成立半年,師資已初具規模,超過60余人,博導、碩導超過40余人,已招收研究生210余名。
人工智能學院的課程體系設置方面,焦李成教授強調課程體系要能夠覆蓋智能學科整個內涵,不僅包括計算機、數學、信號處理等基礎課程,還包括腦認知、機器感知與模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與理解、知識工程、機器人與智能系統、大數據等等。目前,西電人工智能學院的本科專業主要以智能科學與技術為主,研究生學科以模式識別與智能系統、系統工程、智能信息處理為主,將在此基礎上逐步完善學科建設與專業建設。
計劃提出了深化產學合作協同育人,推廣實施人工智能領域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建設一批集教育、培訓及研究于一體的區域共享型人才培養實踐平臺,西電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方面亦早有布局。焦李成教授說:“人工智能產學合作協同育人是此次計劃提出的一項重點建設任務,國內高校一直以來也都很重視人工智能領域的產學合作協同育人,西電尤其注重產學合作、學研結合。”
截至目前,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聯合建立了智能感知與計算國際聯合研究中心等3個國家級平臺;設立了智能感知與圖像理解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等7個省部級科研平臺和教學平臺;形成了智能信息處理教育部創新團隊等6個省部級創新團隊;與惠普、AMD、蒜泥等企業合作建立了9大創新實驗室。
焦李成教授介紹,西電人工智能學院在此基礎上傳承成功經驗,進一步探索完善,呈現出“國際前沿+西電特色”的本碩博一體化人才培養、“前沿+優勢科學研究協同育人”和“高水平平臺+高層次人才服務人才培養”三大特色,構建有西電特色的育人體系。
其中,西電與各大企業成立的聯合創新實驗室從應用項目開發、應用性學術競賽、創新項目研究三個方面引導和培養學生,讓學生可以參與到具有實際應用意義的項目開發當中去,可以通過學術競賽快速提升科研能力、加強學術交流,可以充分挖掘自己的創新能力,實踐自己提出的學術性研究或應用性研究。
同時,焦李成教授提出可以學習國外高校在人工智能人才培養上值得借鑒的做法:“國外高校如CMU,MIT,斯坦福大學,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劍橋大學,牛津大學等都處于人工智能研究前沿,在人工智能人才培養上有以下經驗可供國內高校借鑒:一是加強數學、物理、生物等基礎學科教育;二是注重人工智能與腦科學、生命科學的交叉融合;三是注重人工智能與互連網、大數據等的交叉融合;四是注重教、研、用的結合,特別是與國際人工智能領域著名公司、研究機構聯合培養人工智能人才,打通“教-研-用”體系。
當然,中國的人工智能人才培養還要適合中國國情,既要面向人工智能+新工科、智能制造2025,借鑒國外高校先進的教學模式,更要面向國際學術前沿、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社會、經濟、文化、供給側改革的戰略目標,培養國家需要的各層次復合型人才!”
-
人工智能
+關注
關注
1794文章
47642瀏覽量
239644 -
智能制造
+關注
關注
48文章
5611瀏覽量
76462
原文標題:西電焦李成教授解讀《高等學校人工智能創新行動計劃》
文章出處:【微信號:AItists,微信公眾號:人工智能學家】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