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間一直以來都有日本一流產品留自己,二流產品給歐美,三流產品給亞洲的說法。今天就來聊一下這個觀點是否有道理。
首先我們要明晰一個概念就是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對于汽車產品的需求和標準都是不一樣的。這就造成了即使是同一款車售往不同地區的版本存在很多差異。這一點不僅是日韓系品牌,對于世界上任何一個全球化的汽車生產商來說都是一樣的,歐美品牌自然也不例外。
為何大家普遍認為日本車在國內和歐美地區安全性反差巨大或者說日本對中國出口的產品標準遠低于美國?
大家對于日系車的安全事故事件更為敏感或者說是我們因為一些特殊情緒更傾向于默認日本銷往我們中國的產品質量有問題,不可信。在這基礎之上,加上早期的日系車鐵皮薄像紙糊的,偷工減料,開起來輕飄飄的這類觀念。包括凱美瑞的剎車召回事件,思域的斷軸事件等等,還有類似于“一個豐田老員工的自白”這類經典的病毒文章的傳播,日系車不安全的罪名算是坐實了。
再一說日系車在海外一些嚴苛碰撞測試中取得了如何好的成績。社交網絡上就會出現各種經典的照片比如自行車把日本品牌車保險杠戳一窟窿的,大眾車跟日本車撞后大眾車沒事,日本車慘不忍睹的,還有車禍后斷成兩截的這種。相信大家如果關注這些對這類照片也是很熟悉的。
事實上大眾,別克,奧迪,奔馳幾乎所有品牌都因為剎車系統的問題召回過,日系車只是滄海一粟。至于碰撞事故的照片,事故的速度角度都不得而知,想挑選出這樣的照片輕而易舉。像碰撞后變成兩截的這種情況我想說隨便在外文網站上搜索,不止是日系品牌,美系德系甚至是頂級豪車都能搜出來一大堆,只是我們更愿意選擇性的相信日本車有問題,汽車這么個由上萬個零件組成的精密機械,不出故障是不可能的。所以誰也別說誰,大家問題都不少。
市場需求不同導致產品差異
最后問題回到日系車對各國出口產品的質量標準上,日本作為世界汽車出口大國,出口到各個國家地區的車型款式版本自然多種多樣,為了確保在當地市場有足夠的競爭力就必須要對產品進行因地制宜的調整,這個問題我在上次中國特供車的話題里也講過。比如美國人最看重車輛的安全性能和動力性,車企就會在安全性配置上做更多的文章。
注重動力和行駛品質,我們就會發現很多在國內排量 2.0L 的普通日系轎車在美國搭載的都是 3.0L 甚至 3.5L 的 V6 發動機。國內消費者相比起來更注重的是座椅是不是真皮的,座椅加熱座椅通風有沒有,天窗是不是全景的,大燈是不是 LED 的,配置厚道不厚道所以廠商銷往中國的版本大多在舒適性,科技性配置上是非常領先的。
消費者最看重什么就在什么上做文章,這跟日系沒關系,跟韓系沒關系,包括歐美品牌在內全世界都是這么做的,一切都是商業行為,廠商賣車最根本的目的是掙錢啊,消費者想要什么我就給你什么。不這么做的廠商也有,要么連年虧損要么干脆退市再見了。
一輛車的成本就那么多,你想把錢花在這里,哪里就得簡配。比如很多入門豪華車在美國座椅還是布的,在我們國家大家肯定不買賬。同理,說一些日系車簡配后防撞梁的問題,因為我們國家法規沒有強制要求安裝后防撞梁,所以一些車企會把這部分錢省下來弄點別的吸引眼球的配置來獲得更好的市場表現,很多人買回去發現這個問題就覺得自己上當受騙,很多時候是我們自己的體系標準不夠完善導致的。
關于碰撞測試刷榜的問題
最后說說爭議比較大的碰撞試驗刷榜現象,為什么在美國刷榜的總是日韓系車,在歐洲則是歐系品牌比較多比如雷諾,沃爾沃這種。這個是跟各個市場品牌占有率有關的,比如在歐洲,日韓系品牌賣的相對少一些,拿去測試的車型也就少很多,自然是被品類豐富的歐系品牌刷榜,在北美情況就完全顛倒了,道理是一樣的。
從我們國家的 C-NCAP 碰撞試驗來看,在中國市場銷售的日系品牌整體都取得了比較優秀的成績,并沒有比歐美品牌的安全性表現更差,由此看來雖然國內跟歐美的日系車很多方面有所不同,但在車身結構,材質用料等方面都是差不太多的。
汽車跟其他產品一樣都是流通的商品而已,而廠家的種種行為也都是商業手段,對待這些問題我們沒必要加入太多的感情色彩。也希望大家都能有個理性的判斷不要聽風就是雨,將哪一類型的車就一竿子打死,多換換角度思考問題才是明智的做法。
原文標題:揭秘日本車出口中國和美國竟真有配置貓膩
文章出處:【微信號:zealertech,微信公眾號:ZEALER】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