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底部填充膠(Underfill)在封裝工藝中若出現填充不飽滿或滲透困難的問題,可能導致芯片可靠性下降(如熱應力失效、焊點開裂等)。以下是系統性原因分析與解決方案:

一、原因分析
1.材料特性問題
膠水黏度過高:黏度過大會阻礙流動性,導致滲透不足。
固化速度不匹配:固化時間過短(膠水提前固化)或過長(未充分填充時流動停滯)。
膠水儲存不當:膠水過期或受潮/受熱導致性能劣化。
2.工藝參數不當
點膠參數錯誤:點膠量不足、點膠路徑不合理(未覆蓋關鍵區域)或點膠速度過快。
溫度控制不佳:基板或芯片未預熱,膠水在低溫下黏度升高;固化溫度與時間偏離工藝窗口。
真空/壓力不足:未使用真空輔助填充時,毛細作用不足以驅動膠水滲透。
3.結構設計缺陷
間隙過?。盒酒c基板間隙(Standoff Height)過?。ㄈ纾?0μm),流動阻力增大。
結構阻擋:焊球陣列(BGA)密度過高、凸塊(Bump)布局不合理,或存在物理障礙物(如密封膠圈)。
排氣不暢:膠水流動路徑中無排氣通道,導致氣阻(Air Entrapment)。
4.環境因素
溫濕度失控:車間濕度過高導致膠水吸潮,或溫度波動影響黏度。
潔凈度不足:顆粒污染物堵塞流動路徑。
二、解決方案
1.材料優化
選擇低黏度或自流動(Self-flowing)膠水(例如黏度<2000 cP),必要時添加稀釋劑(需驗證兼容性)。
調整固化曲線:延長膠水在流動階段的預熱時間,避免過早固化;匹配溫度梯度與膠水特性。
嚴格儲存管理:膠水需避光冷藏(如2~8℃),使用前回溫至室溫并充分攪拌。
2.工藝改進
點膠參數優化:
采用多針頭點膠或螺旋點膠(Spiral Dispensing)覆蓋更廣區域。
點膠量需通過實驗確定(例如體積覆蓋焊球高度的1.5倍)。
預熱基板與芯片:預熱溫度通常為80~120℃(具體依膠水規格),降低膠水黏度。
真空輔助填充:在真空腔中加壓或抽真空(5~50 kPa),增強毛細效應。
固化工藝調整:分階段固化(如預固化+主固化),確保流動充分后再完全固化。
3.結構設計調整
增大間隙:通過調整焊球高度或基板設計,使間隙>50μm(需平衡機械強度)。
優化布局:避免密集焊球區域形成“死區”,必要時采用階梯式焊球排布。
增加排氣孔:在基板邊緣設計微型排氣通道,或通過臨時開孔輔助排氣。
4.環境與設備控制
環境溫濕度控制:保持車間溫度25±2℃、濕度40~60% RH。
點膠設備校準:定期維護點膠閥,避免堵塞或出膠不均。
潔凈度管理:使用高精度過濾器(如5μm)凈化膠水,避免顆粒污染。
三、驗證與測試
1.流動測試:使用透明玻璃基板模擬實際封裝,觀察膠水流動路徑與填充率。
2. X-Ray檢測:檢查填充膠在焊球間隙中的滲透均勻性。
3.可靠性測試:通過溫度循環(-40~125℃)和機械振動測試驗證填充效果。
四、典型案例
案例1:某BGA封裝填充不飽滿,原因為焊球間隙僅30μm。解決方案:改用低黏度膠水(1500 cP)并增加真空輔助,填充率提升至95%。
案例2:膠水提前固化導致滲透失敗。調整固化曲線,將預固化溫度從100℃降至80℃,延長流動時間至3分鐘,問題解決。
通過系統性優化材料、工藝與設計,可顯著提升填充膠的滲透效果,確保封裝可靠性。
漢思新材料提供定制化解決方案,根據客戶需求調整黏度、固化時間等參數,并支持免費樣品測試和點膠代加工服務。 歡迎咨詢!!
-
芯片
+關注
關注
459文章
51905瀏覽量
433405 -
封裝工藝
+關注
關注
3文章
61瀏覽量
8087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電池保護板芯片封膠底部填充膠

underfill底部填充工藝用膠解決方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