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簡介
全固態鋰金屬電池因其高安全性與能量密度而備受關注,但其實際應用受限于鋰的低可逆性、有限的正極載量以及對高溫高壓操作的需求,這主要源于固態電解質(SSE)的低電壓還原和高電壓分解,以及鋰枝晶的生長。
在此,美國馬里蘭大學王春生教授等人報道一類還原性親電試劑與金屬-親核材料接觸時獲得電子和陽離子,發生電化學還原并形成固體還原性親電試劑界面層(solid reductive-electrophile interphase),從而同時解決了這些挑戰。這種固體還原性親電試劑界面層具有電子阻擋和鋰排斥特性,能夠防止SSE的還原反應,抑制鋰枝晶的生長,并支持高電壓正極。因此,經過還原性親電試劑處理的SSE在負極端展現出高臨界容量和鋰可逆性,并使Li(1% Mg)/SSE/LiNi0.8Co0.15Al0.05O2全固態鋰金屬電池在30°C和2.5 MPa條件下實現了高庫侖效率(》99.9%)、長循環壽命(約10000小時)和高負載能力(》7 mAh cm-2)。同時,這一概念還擴展到其他材料(例如金屬氧化物)的正極,提升了高鎳正極的循環壽命,并將工作電壓擴展至4.5 V。通過這種固體還原性親電試劑界面層對材料表面進行調控,有望加速全固態鋰金屬電池的商業化進程,并為多種材料提供解決方案。
相關研究成果以“Revitalizing interphase in all-solid-state Li metal batteries by electrophile reduction”為題發表在Nature Materials上。
研究背景
全固態鋰金屬電池(ASSLMBs)具有高能量密度和高安全性的優勢。然而,目前還沒有一種固態電解質(SSE)能夠滿足這些應用的所有要求。例如,LiPON材料具有寬電化學窗口,但離子電導率較低。硫化物電解質具有高離子電導率和合適的機械性能,但其電化學穩定性窗口較窄(1.08至2.24 V),導致它們在鋰負極上形成固體電解質界面(SEI),在正極上形成正極電解質界面。不幸的是,這種SEI無法防止進一步的還原反應和鋰枝晶生長,從而降低了鋰的可逆性和臨界電流密度(CCD)。同時,正極電解質界面無法保護SSE免受氧化,導致其與4 V正極材料(如LiNi1-x-yCoxMnyO2)的兼容性較差。此外,無機SSE材料的有限組成限制了對SEI和正極電解質界面成分的調控能力。氟摻雜雖然引入了鋰排斥性和抗氧化性的LiF,以穩定負極和正極,但也顯著降低了SSE的離子電導率。因此,ASSLMBs往往需要在高溫或高壓力下工作,以提高兼容性和抑制鋰枝晶生長。
近期的研究突破涉及在固態電解質(SSE)和鋰電極之間使用人工鋰排斥性中間層(interlayer@Li),以抑制鋰枝晶生長并防止SSE被還原。然而,像鎢這樣的材料由于具有高電子導電性,會導致SSE的還原,從而限制其性能(在60°C下臨界電流密度為1 mA cm-2)。最先進的Ag-C中間層在鋰親和性和電子導電性之間取得了平衡,當與溫等靜壓結合并在60°C和2 MPa下運行時表現出色。然而,這些中間層厚度在微米級別且并非SSE的原生層,許多固態電池需要高溫(》55°C)或高堆疊壓力(》50 MPa)來降低界面電阻并增強接觸,這對于工業應用來說并不理想。
研究內容
因此,直接在SSE顆粒上構建鋰排斥性和電子阻擋層可以同時抑制鋰枝晶生長并防止SSE發生還原/氧化分解(圖1b),但這些產物是晶體的、不均勻的且較厚的,降低了保護效率并增加了阻抗。在此,本文報道了一類還原性親電試劑(REs;例如酸酐和酰鹵)在與鋰-親核材料接觸時能夠從鋰-親核材料獲得電子和鋰,從而實現RE的還原,并形成一層薄的保護層(圖1c),將其命名為固體還原性親電試劑界面層(SREI)。這種SREI能夠在大多數電池材料上建立界面層,大多數SSE和電極都是鋰-親核材料(如硫化鋰、氧化鋰、鹵化鋰)。為了實現REs的有效電化學還原,并在SSE顆粒上形成鋰排斥性和電子阻擋的SREI層(SREI@SSEs),REs必須滿足三個標準:
首先,它們是強親電試劑,能夠通過與親核位點的相互作用實現預組織,并從鋰-親核材料中獲得電子;
其次,它們的還原電位高于鋰-親核材料的氧化電位(圖1d),從而能夠進一步發生電化學還原以形成SREI;
第三,它們是含氟試劑,碳含量較少,以形成富含無機物的鋰排斥性成分,同時降低鋰親和性的有機物含量(尤其是為了保護ASSLMB中SSE)。
一般來說,REs在與SSE接觸時會在SSE表面形成緊密的親核-親電對。由于接近SSE,預組織的REs便于發生電化學還原,并傾向于通過從SSE獲得陽離子(Li+)和電子(e-)形成致密且非晶態的結構(圖1c)。SREI層的形成由電子控制,當達到特定厚度時,界面層轉變為電子絕緣層,從而實現均勻的致密且薄的SREI層的形成。這種自限制的電化學過程類似于電池中的SEI形成,但它是通過RE溶液與材料之間的直接相互作用實現的,無需施加電場和先進設備,它超越了SEI和傳統涂層方法,在界面層設計中提供了更大的靈活性和更廣泛的應用性。
圖1. “電化學親電試劑還原”策略示意圖。
理解親電試劑的還原作用
為了理解親電試劑的還原過程以及固體還原性親電試劑界面(SREI)的形成和性能調控,作者將傳統化學涂層與SREI進行了對比,使用四丁基氟化銨(TBAF)作為化學涂層的試劑(圖2a),該過程涉及鋰離子(Li+)從固體LPSC擴散到溶液中,并與氟離子(F-)形成離子鍵,從而生成氟化鋰(LiF)涂層。進一步對比了由不同還原性親電試劑形成的SREI,包括有機親電試劑三氟乙酸酐(TFAA)和無機親電試劑二磷酸氟化物(DPF)。作為一種酸酐,TFAA是一種強有機親電試劑,其還原電位(2.84 V)高于LPSC電解液(2.12 V)或NCA/NMC正極材料(~2.7 V)(圖2b)。當TFAA與LPSC或NCA/NMC接觸時,TFAA會與材料中的親核位點(LPSC中的硫或NCA/NMC中的氧)形成緊密配對,并從這些位點接受電子(e-)和鋰離子(Li+),從而發生電化學還原,形成有機-無機復合的SREI層。
通過將TFAA中的CF3基團替換為氟,可以生成具有更高親電性的酰鹵(圖2b)。酰鹵中的O=C-F基團比TFAA中的O=C-CF3更容易釋放氟,類似于雙氟磺酰亞胺鋰(LiFSI)中的O=S-F基團,從而在還原過程中形成更多的LiF。
圖2. 親電試劑還原的親電試劑設計及反應機理。
SREISSE與鋰負極的兼容性
通過測試與熔融鋰的接觸角來評估TBAF涂層、TFAA SREI和DPF SREI的鋰排斥性,結果分別為132°(TBAF LPSC)、148°(TFAA LPSC)和153°(DPF LPSC),這表明與傳統多孔涂層相比,致密的SREI具有更顯著的鋰排斥性,且無機成分的鋰排斥性高于有機成分。為了避免鋰擴散性成為負極的限制因素,在鋰中摻雜了1%的Mg(Li0.99Mg0.01),以增強鋰的擴散性并抑制孔洞的形成。這種材料在與裸露的LPSC組合時,展現出》0.9 mA cm-2的CCD(圖3a)。按照鋰排斥性的趨勢,TBAF涂層的LPSC顆粒將CCD提高到1.4 mA cm-2,但伴隨著更大的過電位(圖3a),而強鋰排斥性的SREI則將CCD提高到非常高的值:TFAA LPSC》2.3 mA cm-2/2.3 mAh cm-2(圖3b),全無機的DPF LPSC》3.4 mA cm-2/3.4 mAh cm-2(圖3c)。同時,Li || DPF LPSC || Mg@SS電池測量的庫侖效率(CE)顯示,DPF LPSC在40次循環內即可達到99.5%的CE(圖3f),并且從200次循環到1000次循環的平均CE約為99.7。相比之下,未處理的LPSC僅達到約97%的CE,并且很快短路(圖3f),這與之前的報道一致。
圖3. SREILPSC在鋰負極上的穩定性。
SREI SSE在ASSLMBs中的性能表現
硫化物基SSE在低電位下容易被氧化,使其與典型的4 V正極材料在電化學上不兼容。此外,硫化物SSE與鋰的低兼容性限制了其在高倍率和高負載條件下的性能表現。由于DPF SREI具有低界面電阻和高穩定性,NCA || DPF LPSC || Li電池在30°C和2.5 MPa條件下,以4.2 V截止電壓實現了優異的高倍率性能。在0.1 C的倍率下,全電池實現了160.3 mAh g-1的高可逆容量。在更高倍率(0.3 C、0.5 C、1.0 C和2.0 C)下,電池分別保持了139、129、109和76 mAh g-1的容量(圖4a),并且在返回1 C倍率時完全恢復。值得注意的是,在2 C(2.6 mA cm-2)的高倍率下,電池展現出超過4500次循環的穩定性能,容量保持率高達90%(圖4b)。
此外,高負載正極和鋰負極都具有高穩定性。使用未處理的LPSC時,NCA || Li電池在3.5 mAh cm-2的高負載下容量迅速衰減,但經過DPF處理的NCA || DPF LPSC || Li電池在0.2 C倍率下能夠穩定循環超過370次,容量保持率為75%(圖4c)。即使在高達7.1 mAh cm-2的負載下,全電池仍能保持超過600次循環的穩定性(約10000小時),庫侖效率迅速達到99.9%(圖4d)。這種在循環壽命上的卓越耐久性,結合在室溫和低壓力下實現的高倍率充放電能力,標志著ASSLMBs在實際應用中取得了突破。
圖4. DPF LPSC在全固態鋰金屬電池中的電化學性能。
親電試劑還原策略的普適性
親電試劑的電化學還原為材料保護提供了一種通用解決方案,DPF的強親電性和高還原電位通過相同的方法成功地在NCA粉末上建立了一層DPF SREI,顯著提高了全固態鋰金屬電池(ASSLMB)的循環穩定性和工作電壓。通過SEM對DPF處理的NCA(DPF NCA)顆粒進行表征,顯示其形貌和結構與未處理的NCA相同,但在顆粒表面均勻分布有氟(F)、磷(P)和氧(O)元素。TEM圖像和元素分布圖表明,這種SREI非常薄(5~10 nm)且均勻。DPF NCA顆粒上DPF SREI層的放大圖像顯示出高度非晶態的特征(圖5b),XPS確認了DPF-NCA顆粒表面存在強烈的氟(F)、氧(O)和磷(P)信號(圖5c),在濺射前鎳(Ni)和鈷(Co)信號極低,濺射后有所增加。與SSE顆粒上的SREI類似,這種SREI主要由LiF–LixPyOzFi組成。這些結果與SSE顆粒上SREI的觀察結果一致,表明該策略的高度一致性和普適性。
圖5. 親電試劑還原策略在電極上的應用及其電化學性能。
總結與展望
綜上所述,本文通過引入一類還原性親電試劑實現了界面層設計的突破,這些試劑能夠從金屬-親核材料中獲得電子和金屬陽離子,從而形成固體還原性親電試劑界面層(SREI)。通過設計親電試劑的結構,在硫化物固態電解質(SSE)顆粒表面生成了一層高度鋰排斥性和電子阻擋的全無機LiF-LixPyOzF SREI層,顯著提高了其在正極和負極的電化學穩定性。值得注意的是,采用SREI保護的全固態鋰金屬電池(ASSLMBs)展現了卓越的耐久性,在中等負載(1.3 mAh cm-2)下可實現4500次循環,即使在高負載(7.1 mAh cm-2)下也能完成超過600次循環。為了證明其適用性,這種SREI還被應用于金屬氧化物正極,從而擴展了工作電壓。這些發現為廣泛材料的保護開辟了道路,對先進電池及其他領域(例如其他電化學材料和器件)具有重要意義。
文獻信息
Weiran Zhang, Zeyi Wang, Hongli Wan, Ai-Min Li, Yijie Liu, Sz-Chian Liou, Kai Zhang, Yuxun Ren, Chamithri Jayawardana, Brett L. Lucht, Chunsheng Wang,?Revitalizing interphase in all-solid-state Li metal batteries by electrophile reduction, Nature Materials, https://doi.org/10.1038/s41563-024-02064-y
-
電池
+關注
關注
84文章
10670瀏覽量
130810 -
鋰金屬電池
+關注
關注
0文章
140瀏覽量
4347
原文標題:王春生教授,固態電池最新Nature Materials!
文章出處:【微信號:清新電源,微信公眾號:清新電源】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