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感器,作為現代信息技術的基石,扮演著連接物理世界與數字世界的橋梁角色。然而,在國產傳感器的發展歷程中,盡管取得了一定的進步,但與國外同類產品相比,仍存在諸多不足。本文將深入探討國產傳感器的短板與挑戰,以期為行業發展提供參考。
一、品種、規格與系列不全
國產傳感器在品種、規格與系列上顯得不夠全面。國內傳感器產品往往難以形成完整的系列,導致用戶在選擇時面臨諸多不便。例如,工業自動化儀表中常用的高精度、高穩定的低微差壓傳感器(量程≤1KPa)和高差壓、高靜壓傳感器(量程≥3MPa、靜壓≥60MPa),國內尚不能穩定、批量供貨,基本依賴進口。此外,在車用傳感器領域,國內每年需進口50萬套以上高水平傳感器,而某些特種用途和特殊量程的傳感器,如不需加裝鋰電池的胎壓傳感器,國內尚屬空白。
二、產業化進程滯后
傳感器的產業化是實現其經濟效益、降低成本、穩定工藝的關鍵。然而,國產傳感器的產業化進程明顯滯后。國家雖然從“七五”計劃開始就提出傳感器的批量生產和產業化問題,但力度不足,未能持之以恒。至今,國內尚未形成傳感器產業的龍頭企業和標桿單位。民用工業傳感器的應用與軍用傳感器存在顯著差異,民用傳感器更注重成本、性價比和批量生產,而這些方面正是國產傳感器的短板。
三、基礎研究薄弱,創新能力不足
國產傳感器在基礎研究方面顯得力不從心,新原理、新器件開發匱乏,新材料研發屈指可數。國內對傳感器的基礎理論研究重視不夠,難以得到國家立項支持,即使獲得立項,經費也往往有限,難以吸引優秀人才。企業忙于追求短期效益,無暇顧及基礎研究;政府則更看重政績,對傳感器基礎研究缺乏足夠關注。因此,國產傳感器在數學模型建立、芯片設計軟件開發、仿真及工藝模擬等方面大大落后于國外同行。
四、共性關鍵技術尚未突破
國產傳感器在共性關鍵技術方面尚未取得實質性突破。設計軟件問題多、量產能力差、標準弱、生產工藝裝備落后等問題依然突出。國內雖然擁有一套MEMS傳感器設計軟件,但問題較多,離實際普遍應用尚有較大差距。此外,國產傳感器的可靠性不高,是影響其大量應用的主要原因之一。電力部門和石化部門等重要生產線幾乎全部采用國外傳感器,而不敢使用國內產品。
總結
綜上所述,國產傳感器在品種、規格與系列、產業化進程、基礎研究及創新能力、共性關鍵技術等方面仍存在諸多短板與挑戰。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政府、企業和科研機構共同努力,加大研發投入,推動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只有這樣,國產傳感器才能在國內乃至國際市場上占據一席之地,為國家的信息化建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順利推進提供有力支撐。
審核編輯 黃宇
-
傳感器
+關注
關注
2552文章
51382瀏覽量
755797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