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北京建筑大學舉行的2024第八屆北京國際城市設計大會上,商湯科技把這些“活過來”的文物實景三維也帶到了現場。
運用AI大模型以及3DGS和NeRF技術,商湯“瓊宇”賦能大量歷史文化遺址、古建筑等實景三維重建,讓歷史文化資產實現了數字化收集和利用,高效還原古建筑真實場景,解決了三維模型輕量化問題,助力古建筑保護與傳承,還提供游客在Web端進行線上漫游參觀體驗。
這一技術還可運用在整個城市的三維生成重建,賦能城市信息模型構建,支持城市建設規劃與管理。目前,商湯“瓊宇”已在全國范圍實現上千個場景的落地,服務客戶超過700個。
北京國際城市設計大會上,商湯科技數字經濟研究院院長李森發表主題演講《人工智能支撐數字住建的探索與實踐》。他表示,作為商湯日日新大模型體系的重要組成,商湯“瓊宇”在進行城市級三維生成重建上,無論效率,還是精度和效果,都創造了行業新高度。
在城市建設領域,三維重建可以讓數字資產與物理世界實時交互,推進城市建設數字化發展。例如,城市水利部門需要掌控城市地下管網的數據信息,以推進管網建設及管理。傳統方法需要工人在每一段管網拍攝照片,分析確認管網建設和規劃是否有偏差,然而,人工作業不但效率低,且地下作業存在一定風險。
而今,通過商湯“瓊宇”三維重建,只需要360全景相機進行視頻采集,就可以實現高效采集和重建,讓隧道、管網甚至巖層裂縫都清晰可見。在項目的不同階段,工程團隊可應用“瓊宇”進行數據采集及模型重建,實現快速回溯和精準定位。同時“瓊宇”還可作為日常巡檢的輔助,為裂縫、滲水、形變等問題提供三維模型。
針對高難度復雜場景,“瓊宇”還能進行城市級的厘米級高精度復刻,最大程度保留復雜細節,呈現真實感。在上海臨港的商湯AIDC智算中心項目中,“瓊宇”不但解決了植被塑料化、建筑邊緣鋸齒、鏤空物體扭曲等問題,在質感上也精確還原,突破了玻璃幕墻等高反光、鏡面材質復刻的行業難題。
除了實景三維重建,在城市建設規劃與管理方面,商湯還提供遙感數據信息的智能分析,幫助進行“時空一體化管理”。
商湯“地界”遙感大模型能夠基于多源遙感影像,自動化、智能化的快速提取信息,是國內第一個超過3.5億參數的通用遙感大模型產品。它提供超過50種地物類型的高精度自動遙感解譯分析能力,適配全國范圍地貌、季節以及不同衛星傳感器,綜合精度超過90%,能夠廣泛用于建筑、道路、水體、植被、耕地、工地、大棚、堤壩、固化池、交通設施等地物識別以及地表變化檢測。
目前,模型在全國超過20個省、超過40家省級衛星中心和國土測繪單位有效支撐自然資源智能化監測監管,市場占有率超過70%。例如,上海市大數據中心應用商湯“地界”遙感大模型,對全市域遙感大數據的智能分析,賦能水稻種植面積核實、全市建筑工地監管等業務,未來還會在固廢治理、高標農田監管、大棚管理、撂荒地治理等方面開展應用。
商湯一直以來積極推進將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在數字住建領域。今年7月,在住建部的支持下,商湯科技與中國建筑出版傳媒有限公司(建工社)共同發布「住建領域法規標準知識大模型」,推動住建領域標準數智化轉型。模型通過融合海量住建行業標準、法律條款、設計及工藝規范等知識庫數據,提供智能問答、智能集成、智能查重、智能比對等功能,如今已成為住建領域從業者重要的助手工具。
此次大會,商湯通過展示大模型在住建領域的更多創新與應用,包括構建城市數字孿生底座,結合AI和遙感技術服務城市管理,運用數字資產檔案等進行歷史文化保護等,讓人們看到了大模型賦能住建領域的更多可能。李森介紹,正在研發的城市三維生成大模型,可將三維重建大模型與視頻生成大模型有機結合,突破三維重建的重疊度要求和視頻生成的可控性局限,未來將進一步賦能城市的長期規劃。
隨著今年AI在諾貝爾物理學獎和化學獎上的新突破,在許多學科領域,新的范式已經逐步開啟,通用人工智能的時代正快速到來。面向AI 2.0時代,商湯在“大裝置-大模型-應用”三位一體的核心戰略和驅動下,將持續釋放源源不斷的新質生產力,推動住建領域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化升級。
-
AI
+關注
關注
87文章
31490瀏覽量
269899 -
三維模型
+關注
關注
0文章
52瀏覽量
13142 -
商湯科技
+關注
關注
8文章
518瀏覽量
36132 -
大模型
+關注
關注
2文章
2541瀏覽量
3022
原文標題:商湯用AI大模型重建未來城市樣貌
文章出處:【微信號:SenseTime2017,微信公眾號:商湯科技SenseTime】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