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上映的《陽光燦爛的日子》是姜文導演的第一部電影,由王朔的小說《動物兇猛》改編。我在中大大禮堂看的。中大百年和100個故事 | 科技老兵戴輝
20世紀70年代初的北京,忙著“鬧革命”大人無空理會小孩,加上學校停課無事可做,以大院男孩為突出代表的少年人便自找樂子,靠起哄、打架、鬧事、拍婆子等方式揮霍過量的荷爾蒙。
一、北京的大院
北京有很多“大院”。據(jù)統(tǒng)計,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北京的大院數(shù)量已經(jīng)達到了兩萬五千個之多。這些通過暗紅的高墻所圍起來的大院功能完整,五臟俱全,猶如各具特色的小型社會。里面有學校,澡堂,服務社,禮堂,診所等等,完全可以滿足日常生活所需。可以說,除了火葬場,基本生活需求都可以滿足。這就是“大院文化”的發(fā)源地。
二、《你好,李煥玲》與三線企業(yè)
電影《你好,李煥玲》講述了1981年的三線企業(yè)勝利化工廠(原型是宜城東方化工廠(代號525))。主要拍攝地是襄陽衛(wèi)東機械廠、宜城東方化工廠、襄陽六〇三印刷廠等地。
(衛(wèi)東機械廠)
三線建設(The Third-Front Movement)是一場以備戰(zhàn)備荒為目的的大規(guī)模國防、科技、工業(yè)、電力和交通基本設施建設。一線和二線是沿海與經(jīng)濟發(fā)達企業(yè)。三線地區(qū)是一個地理概念,重點在四川、貴州、云南、重慶、陜西、甘肅全境和河南、湖北、湖南的西部地區(qū)。
在1964年至1980年,貫穿三個五年計劃的16年中,400萬工人、干部、知識分子、解放軍官兵和成千萬人次的民工,在"備戰(zhàn)備荒為人民"、"好人好馬上三線"的時代號召下,打起背包,跋山涉水,建起了1100多個大中型工礦企業(yè)、科研單位和大專院校。
鐵路是運輸大動脈,我大舅殷耀武參加了湘黔鐵路的修建,累得夠嗆。我寫過:“大三線”建設中的湘黔鐵路“大會戰(zhàn)”
出于備戰(zhàn)需要,三線時期的工廠和基礎設施建設遵循“分散、隱蔽、靠山”的指導原則。一個廠往往有上萬人,基本來自外地,廠里什么都有。廠外面則是憨厚樸實的山民,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
三線子弟回憶:印象深刻的是:大喇叭廣播、露天電影和禮堂……這里的開創(chuàng)者們來自五湖四海,可他們的下一代都統(tǒng)一地說著一口東北(注:有些地方是上海)話。"我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是留給哲人們的問題,而"你是哪里人?"卻是一個困擾"三線后代"的問題,從大學開始,我每每回答這樣簡單的問題,就像說上一段故事。
我是三線人——三線人的親述回憶集
羅塵回憶:當年沒覺得太苦,“知識分子過田園生活,想想其實也還愜意”。那是三線建設高潮期,全國人民生活也普遍簡單,工廠自己開發(fā)了豆腐房、煤房,還修了郵局,辦了商店,“除了火葬場沒有,該有的都有了”。又封閉,又完備,是所有三線廠的共同特征。羅塵的幼兒園、小學、中學、技校都是在工廠內部讀完,不出意外的話,很多人之后進入車間,所有看到的人都是熟人,你的妻子可能和你在幼兒園的時候就認識。
王小帥回憶:“六七十年代,工人在當?shù)胤浅柡Γ粋€月能夠領到五六十塊錢的工資,日子很好過的。到趕集的時候,去寨子買雞買魚,附近山民覺得工人都太有錢了。工人都很有優(yōu)越感,接父母的班,做個工人,是三線當時的不二法則,進工廠,就端上了鐵飯碗,有福利,有勞保。我們少年時期穿的褲子鞋子,都是工廠發(fā)的勞保用品,那種翻毛皮鞋,農(nóng)民提著一籃子雞蛋來換,挺貴的。”
當年,上海是“支內”重鎮(zhèn)。那時上海火車站的月臺上,有兩類人,一是上山下鄉(xiāng)的知識青年,二就是準備支援三線的技術工人和知識分子。他們胸口戴著大紅花,風光無限,車站廣播里不停傳出激動的聲音:到哪兒都是上海人,故鄉(xiāng)等你歸來。
忙碌的日子在80年代嘎然而止。三線城市湖南邵陽曾以治安差不得不宵禁而聞名全國,網(wǎng)紅盧克文在《戰(zhàn)爭經(jīng)濟學|走向存量殘殺的危險世界》寫道:
1980年代至1990年代初期,我老家邵陽匪幫橫行,時常各路黑幫惡斗、或者街邊與陌生人一言不合,就會趁夜將別人拖到水庫邊,剁掉別人手指、挑掉別人腳筋,致人終身殘疾,手段十分殘忍。
今天湖南倒數(shù)第二的邵陽市,當年曾經(jīng)是三線建設的重要工業(yè)城市,湖南印刷機器廠是全國膠印機行業(yè)三強,邵陽液壓件廠效益常居全國前列,五里牌的湖南省汽車制造廠一年能造能造2029輛“湘江牌”貨車(誰都想不到這么落后的城市過去居然能造汽車),邵陽化纖廠是中南地區(qū)唯一的粘膠長短絲企業(yè),化工行業(yè)全省第一,最讓人驚奇的是,當時的邵陽居然有洋氣極了的半導體行業(yè),湖南半導體器件廠能制造三極管,中國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上的三極管零件居然是邵陽生產(chǎn)的。
但這些中國的工業(yè)鏈,全部在1980年代開始衰退,衰退主要是兩大原因:一是外部環(huán)境安定,沒有戰(zhàn)爭需求,大量軍工企業(yè)只能關停,另一個是隨著全世界工業(yè)升級,中國當初在蘇聯(lián)援建下成立的第一代工廠,絕大部分都已經(jīng)落后于世界,走向了被市場淘汰的命運。
三、中國臺灣的眷村
高中有一位教英語的劉同慶老師,是從中國臺灣歸來的。他的兒子和女兒是我弟弟的同學,他們在臺灣時候就住過眷村。從外交部長的同學說起,我與英語的40年緣分?
四、我也有縣中大院生活
我曾生活十多年的湖南省南縣一中(現(xiàn)立達中學)也是一座“大院”。
老校門
1978年以前,我生活在農(nóng)村里。我家的兩盞煤油燈——媽媽的嫁妝
1978年,我們兄弟隨母親搬到了縣中,住一間16平房間,點一盞25W的電燈。我母親在學生食堂來做了20多年的臨時工。大鍋做菜很要力氣都是男工干,女工的工作是輪著兩把菜刀切菜。如今母親已經(jīng)快80歲了,切菜依然水平很高,切得又細又勻,頗有“賣油翁”的實力。
早些年,媽媽(左)與她在炊事班一起切菜的戰(zhàn)友在一起
這里的建筑風格和三線企業(yè)、北京大院類似,也是所謂“赫魯曉夫”風格。
筒子樓里大家在過道里煤爐做飯,在公共浴室里洗澡(自己提一桶冷水加一開水瓶進去),高高的紅磚圍墻頂上鑲嵌著玻璃碎片。早期的樓房是木樓木地板,后來是磚混結構。
公共廁所要在一兩百米的地方晚上用夜壺早上倒。
圖注:1995年王菲在北京倒夜壺上公廁
暑假時候,我在這里打過不少工,修過馬路、修過豬圈、守過傳達室、切過柑橘和紅辣椒、擦過座椅鐵銹.....在菜地勞作時,老人告訴我,這里是當年日軍轟炸后的“亂葬崗”......
記憶里的過年最為期待。小伙伴們用竹掃把和草繩做了一條“掃把龍”,到各家各戶,每家給一毛兩毛錢,末了大家一起分錢。
食堂做香盤(要預訂),含好幾樣特制食品,我喜歡吃的有肉丸、蛋卷、酥肉、肉皮等。
上網(wǎng)查了一下,湘菜大師王墨泉說:老長沙年夜飯上的第一道菜多數(shù)會是全家福火鍋,有肉丸、蛋卷、蛋餃、肉皮、豬肚、腰花、酥肉、香菇,講究點的還有海參、魷魚等。
“讀南”公眾號記錄了南縣的諸多生活,如:【趣讀】一中江湖;老南縣人叫它“四層樓”;渡口記憶
我在一些文章里也提到了這里的生活。
那些與電話有關的熱血往事,從60年前的春節(jié)說起(傳達室的搖把子電話機留下了我的第一次體驗)
清明前夕,我去益陽、常德和岳陽之洞庭湖區(qū)轉了一圈 (我和堂姐老師在學校中央馬路合影、校園里還有我的名字)
原文標題:看“陽光燦爛”,憶大院、三線、眷村、縣中往事
文章出處:【微信公眾號:最牛博弈】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
科技
+關注
關注
3文章
1602瀏覽量
33116
發(fā)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