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日,“2023年度十大科技名詞”在京發布。“大語言模型、生成式人工智能、量子計算、腦機接口、數據要素、智慧城市、碳足跡、柔性制造、再生稻、可控核聚變”入選。十個最具影響力和代表性的科技名詞,為公眾描繪出一幅科技發展的生動畫卷。
“2023年度十大科技名詞”由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事務中心聯合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平面媒體中心、蜜度微熱點研究院、萬方數據、百度百科、百度指數、《中國科技術語》雜志社等多家機構聯合發起,并于今年9月啟動。經過數據收集與備選詞篩選、聚類分析與候選詞篩選、專家評審與公眾投票、綜合評選與公布解讀四個階段,以確保選出的科技名詞不僅具有時代意義,還反映廣泛的社會共識和科技進步的真實脈絡。十大科技名詞的具體解讀如下:
大語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LLM)
大語言模型是基于海量文本數據訓練的深度學習模型。它不僅能夠生成自然語言文本,還能夠深入理解文本含義,處理各種自然語言任務,如文本摘要、問答、翻譯等。2023年,大語言模型及其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應用已成為全球科技研究的熱點,其在規模上的增長尤為引人注目,參數量已從最初的十幾億躍升到如今的一萬億。參數量的提升使得模型能夠更加精細地捕捉人類語言微妙之處,更加深入地理解人類語言的復雜性。在過去的一年里,大語言模型在吸納新知識、分解復雜任務以及圖文對齊等多方面都有顯著提升。隨著技術的不斷成熟,它將不斷拓展其應用范圍,為人類提供更加智能化和個性化的服務,進一步改善人們的生活和生產方式。
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generative AI)
生成式人工智能是利用復雜的算法、模型和規則,從大規模數據集中學習,以創造新的原創內容的人工智能技術。這項技術能夠創造文本、圖片、聲音、視頻和代碼等多種類型的內容,全面超越了傳統軟件的數據處理和分析能力。2022年末,OpenAI推出的ChatGPT標志著這一技術在文本生成領域取得了顯著進展,2023年被稱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突破之年。這項技術從單一的語言生成逐步向多模態、具身化快速發展。在圖像生成方面,生成系統在解釋提示和生成逼真輸出方面取得了顯著的進步。同時,視頻和音頻的生成技術也在迅速發展,這為虛擬現實和元宇宙的實現提供了新的途徑。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在各行業、各領域都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量子計算(quantum computing)
與經典計算不同,量子計算遵循量子力學規律,它是能突破經典算力瓶頸的新型計算模式。量子計算機,作為執行量子計算任務的設備,以量子比特(qubit)為基本運算單元。在量子計算中,基于量子疊加原理,量子比特的不同狀態可被同時存儲和處理。量子計算為解決某些經典計算機難以處理的復雜問題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有望在密碼破譯、材料設計以及人工智能等方面得到廣泛應用。研制量子計算機是實現量子計算的關鍵,量子計算機包括離子、中性原子、光子等天然量子比特路線,以及超導約瑟夫森結、量子點等人工量子比特路線。在過去的幾年中,這些系統都取了巨大的進展,且已在某些特定的采樣問題上實現了量子優越性的展示。我國對量子計算機的所有路線均有布局,2023年,光學系統(“九章號”)和超導系統(“祖沖之號”)均取得了顯著的進展。
腦機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 BCI)
腦機接口技術是一種變革性的人機交互技術。其作用機制是繞過外周神經和肌肉,直接在大腦與外部設備之間建立全新的通信與控制通道。它通過捕捉大腦信號并將其轉換為電信號,實現信息的傳輸和控制。2023年,科學家們開發了可以將神經信號轉化為接近正常對話速度的語句的腦機接口。全球首例非人靈長類動物介入式腦機接口試驗在北京獲得成功,促進了介入式腦機接口從實驗室前瞻性研究向臨床應用邁進。隨著腦科學、人工智能和材料學的發展,腦機接口技術的不斷進步,它將在提高患者生活質量、促進個性化和精準化醫療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
數據要素(data elements)
數據作為新型生產要素,是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基礎,已快速融入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和社會服務管理等各環節,深刻改變著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社會治理方式。數據要素是指那些以電子形式存在的、通過計算的方式參與到生產經營活動并發揮重要價值的數據資源。在數字經濟中,數據要素的角色可與傳統的生產要素(如勞動力、資本和土地)相提并論。數據要素是推動數字經濟發展的核心引擎,是賦能行業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化升級的重要支撐,也是國家基礎性戰略資源。2023年正式成立的國家數據局,負責協調推進數據基礎制度建設,統籌數據資源整合共享和開發利用,統籌推進數字中國、數字經濟、數字社會規劃和建設等,不僅體現了對數據資源的戰略性管理和規范化利用的需求,也體現了國家層面對數字經濟發展和數據治理的重視。
智慧城市(smart city)
智慧城市是以發展更科學、管理更高效、生活更美好為目標,以信息技術和通信技術為支撐,通過透明、充分的信息獲取,廣泛、安全的信息傳遞和有效、科學的信息處理,提高城市運行效率,改善公共服務水平,形成低碳城市生態圈而構建的新形態城市。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和信息化社會的到來,智慧城市已成為今后城市規劃的新方向。2023年,我國智慧城市建設方面的投資持續增加,技術不斷革新,主要發展領域包括智慧政務、智慧應急和智慧交通等。智慧城市不僅能夠提高城市治理的效率和質量,而且在應對環境變化、提升居民生活質量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展望未來,以人為本,城市數智化轉型、綠色低碳發展和技術創新多元化發展,包括數字孿生、元宇宙等新興技術的深入應用,將使城市服務更加智能化和人性化。
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
碳足跡是用來衡量個體、組織、產品或國家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導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指標。碳足跡的計算涵蓋了產品或服務從生產、運輸、最終使用到廢棄處理的整個生命周期的排放。這種全面的評估方法使我們能更準確地了解和評價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碳足跡概念的推出,旨在提醒人們要意識到應對氣候變化的緊迫性。通過計算和了解個人或組織的碳足跡,可以幫助人們識別和實施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策略,進而對抗全球變暖。2023年,我國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加快提升國內重點產品的碳足跡管理水平,促進相關行業的綠色低碳轉型,助力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隨著對氣候變化影響的深入理解,以及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的不斷進步,人類正在采取更多的減排和碳中和措施。這些措施正深刻地影響我們的生活、工作方式,或將重塑整個社會經濟結構。
柔性制造(flexible manufacturing)
柔性制造是指一種應對大規模定制需求而產生的新型生產模式。它能夠快速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產品設計的更新以及制造過程中的變動。柔性制造強調在生產過程中的適應性和靈活性,其核心優勢包括高度定制化和出色的適應能力,這使得它能夠有效應對大規模定制需求。隨著工業4.0的興起,柔性制造正成為制造業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工業互聯網、機器人技術、人工智能改變了傳統工業的生產與管理方式,讓“個性定制”“一件起訂”的柔性化生產模式變為現實。在面臨消費者不斷變化的需求和全球競爭環境的背景下,柔性制造將在定制化、響應速度和資源效率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再生稻(ratooning rice)
再生稻是一季水稻收割后,利用稻樁上休眠的腋芽重新萌發成穗,再收一季的水稻。我國種植這種水稻的歷史悠久,可以追溯到1700年前的晉代。2023年,我國在中國空間站成功進行了再生稻實驗,“太空水稻”獲得了再生稻的種子,研究取得了重大進展。我國科學家成功克隆了全球首個水稻再生力基因,揭示了其參與調控水稻再生力的分子機理。再生稻通過提高收獲指數來增加糧食產量,對確保糧食安全、促進農民增收具有重要意義。
可控核聚變(controlled nuclear fusion)
可控核聚變是可控的,能夠持續進行的核聚變反應。在地球上建造的像太陽那樣進行可控核反應的裝置,稱為“人造太陽”。可控核聚變的目標是實現安全、持續、平穩的能量輸出,其潛在優勢使其成為最理想的終極能源形式之一。與核裂變相比,可控核聚變釋放能量大,原料來源豐富,產生的放射性廢物少,且具有更高的安全性。2023年,我國在該領域取得了顯著進展: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已經在多個實驗中取得了重要成果;核聚變大科學裝置“中國環流三號”面向全球開放,邀請世界各國科學家來中國集智攻關。目前可控核聚變的商業化應用仍然面臨許多技術上和工程上的挑戰,而一旦實現突破,它將為人類提供用之不竭的清潔能源。
來源:光明日報記者:柴如瑾 張蕾
-
人工智能
+關注
關注
1793文章
47590瀏覽量
239486 -
語言模型
+關注
關注
0文章
535瀏覽量
10307 -
智慧城市
+關注
關注
21文章
4273瀏覽量
97541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