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的浪潮中,AI大模型如GPT系列、BERT和Meta的LLaMA不僅是技術革命的驅動者,也開辟了無限的應用領域。隨著這些模型在商業和社會上展現出巨大的價值,知識產權(IP)保護和侵權行為的問題愈發顯著。這些模型背后的創新團隊投入了巨大的努力和資源,積累了豐富的技術創新和知識,使得對這些智力成果的保護變得尤為關鍵。在這場知識產權的“矛與盾”較量中,既展現了技術創新的力量,也凸顯了保護成果的挑戰。
大模型的竊取
大型人工智能模型正遭遇前所未有的知識產權挑戰,技術的發展和AI大模型的特性也為這些非法行為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首先,從技術的角度來看,AI模型的復雜性本身就是一個重大挑戰。AI模型往往包含成千上萬的參數和復雜的數據處理流程,這使得監測和驗證其知識產權變得極為困難。例如,確定一個模型是否是通過復制另一個模型修改得到的,就是一個技術上極具挑戰性的問題。此外,隨著技術的發展,侵犯知識產權的方法也在不斷進步,例如通過高級的逆向工程技術來復制或模仿AI模型的行為。
法律領域的挑戰同樣復雜?,F有的知識產權法律體系可能未能充分適應快速發展的AI技術。例如,AI模型的創作可能涉及到大量的自動化過程,這在傳統的知識產權框架下可能難以界定。由于AI技術的快速發展,法律法規往往難以跟上技術的步伐,導致保護措施不足或滯后。
下面為大家介紹下常見的侵權行為,從簡單的模型復制、非法分發,到更復雜和隱蔽的逆向工程和數據盜用。
1.模型復制與非法分發:這是最直接的竊取方式。第三方通過復制AI模型,并將其非法分發或銷售,直接侵犯了原始模型開發者的知識產權。這種方式常見于那些易于訪問和下載的模型,尤其是那些在學術界或開源平臺上發布的模型。
2.模型逆向工程:在這種情況下,攻擊者通過分析AI模型的輸出,試圖逆向工程出模型的關鍵特征,從而創建一個功能上類似的模型。逆向工程不僅侵犯了原始模型的知識產權,還可能導致商業秘密的泄露。
逆向工程在AI領域涉及復雜的技術步驟,其核心在于深入理解和分析現有的AI模型。首先,它開始于對目標模型的輸出數據進行詳細監測,以確定其決策模式和結果特征。接下來,分析模型的內部結構,包括神經網絡中不同層的作用和連接方式,以及評估模型中的關鍵參數,如權重和偏置,這有助于理解模型如何處理數據并做出預測。隨后,基于這些信息,嘗試重建模型的核心功能,編寫新代碼或調整現有算法,以模仿原始模型的行為。這一階段還包括將重建的模型輸出與原模型進行對比,以驗證其準確性。最后,根據逆向工程的發現,對模型進行優化和微調,提高其性能或適應性。這一過程不僅要求深厚的技術知識,還涉及對模型工作原理的細致洞察,以及對復雜數據的精準處理能力。
3.數據盜用:AI模型的訓練需要大量的數據。如果未經授權使用受版權保護的數據進行模型訓練,這種行為可能構成對數據來源的版權侵犯。這種情況在缺乏數據來源透明度的情況下更為常見。
日益增多的用戶正在使用通過AI大模型生成的內容來訓練自己的大模型,但在法律上對AIGC內容的權利歸屬和使用限制的分配存在諸多爭議。全球主流AIGC產品通過用戶協議,采用了多種模式來規定內容的權利歸屬。這些模式大致可以分為五類:權利全部歸屬于用戶、權利歸屬于用戶但開發者取得使用授權、權利歸屬于軟件開發者、是否付費決定權利歸屬、以及內容流入“公有領域”。
例如,OpenAI和Anlatan這樣的平臺通常允許用戶完全擁有其通過AIGC產品生成的內容的權利。與此同時,一些平臺如Canva和Notion AI,雖然也允許用戶擁有內容的權利,但同時要求用戶授予它們一定的使用權,以便于進行宣傳或改進產品。在另一些情況下,如Storyboard That,則將生成內容的權利保留給了軟件開發者。
4.參數調整與微調:在某些情況下,第三方可能通過微調或調整現有模型的參數,來創建一個在功能上與原始模型相似,但在技術實現上略有不同的模型。這種方法在邊界上操作,有時可能難以被視為直接的知識產權侵犯,但它確實對原始模型的IP構成了威脅。
5.模型功能復制:這種方法涉及到創建一個新的模型,其功能和輸出與原始模型相似或相同,但在內部結構上可能完全不同。這種方式通常更難被檢測,因為從外部來看,兩個模型可能表現出相似的行為,但內部實現完全不同。
6.違反商業許可的范圍:在某些情況下,即使是合法獲取的AI模型,也可能被濫用,如將模型用于未經授權的應用領域,或者在違反許可協議的情況下進行商業化使用。
這場矛與盾的較量是技術、法律和全球化的角力,有效的保護策略需要綜合考慮這些方面的挑戰。
大模型的"思想鋼印"與技術保護
在保護AI大模型的知識產權方面,數字水印技術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種方法涉及將一種隱蔽的標記或信息嵌入到模型中,這種標記對模型的功能影響微乎其微,但可以用于證明所有權和追蹤模型的使用情況。
在《三體》中,作者劉慈欣創造了“思想鋼印”的概念,描述了一種強制性的、不可抹去的思想植入方式。數字水印在AI大模型中的作用,就像是嵌入在人類心智深處的潛意識。這些水印被巧妙地設計和嵌入到模型中,它們的存在對模型的日常功能影響微乎其微,就像人的潛意識一樣不易被察覺。但在關鍵時刻,比如當需要證明模型的原創性和所有權時,這些水印就像是潛意識的覺醒,能夠明確標示模型的出處和歸屬。類似地,數字水印也可被視作對AI模型的一種潛意識層面的“思想植入”,它代表著創建者的標記和所有權聲明。即便模型被復制、修改或遭受攻擊,這種內嵌的標記也能夠堅固地維護著模型的原創性和合法權益。
這種技術的主要優勢是其隱蔽性和魯棒性。因為水印被嵌入到模型的深層結構中,普通用戶在使用模型時幾乎無法察覺到它的存在。即便是在模型被復制或部分修改的情況下,這些水印也能夠保持不變,從而幫助原始開發者證明所有權。此外,合理設計的數字水印能夠抵抗一系列的攻擊和嘗試去除水印的手段,如模型裁剪、微調或其他形式的篡改。
然而,數字水印技術也面臨著一定的挑戰。其中最主要的是如何設計出既隱蔽又魯棒的水印。如果水印太過明顯,可能會被惡意用戶識別并移除,或者影響模型的性能。另一方面,水印需要足夠強大,能夠在模型經歷各種處理和攻擊時保持穩定。此外,隨著攻擊技術的進步,如更先進的逆向工程方法,保持數字水印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是一個不斷進化的挑戰。
AI大模型的知識產權保護不僅僅局限于數字水印技術,還包括了一系列其他的保護機制,每種機制都有其獨特的作用和應用場景。
加密技術和訪問控制是另一種常見的保護策略。通過對AI模型的數據加密,以及實施嚴格的訪問控制機制,可以有效地防止未授權的訪問和使用。這種方法的關鍵在于找到加密強度和系統性能之間的平衡點。
版權標記和元數據的添加也是保護知識產權的一種有效方法。在AI模型和相關數據中嵌入版權信息和元數據,如作者、創建日期等,有助于版權的識別和追蹤。盡管如此,這些信息可能面臨被篡改或刪除的風險。
法律與開源協議
對于大模型的知識產權,法律保護同樣不可或缺。通過制定和執行明確的法律框架和合同條款,可以為AI模型的知識產權提供強有力的保障。這包括詳細的使用許可協議、版權聲明和責任限制等。與普通的商業AI大模型相比,開源大模型由于其廣泛的使用范圍,再加上大家對開源概念的理解和使用的限制缺乏了解,更容易引發一些潛在的利益沖突。
開源社區以其公開透明的特性,為知識產權保護提供了新的可能性。通過在開源社區上記錄和驗證模型的創作、訓練、修改和分發過程,可以創建一個透明且很難更改的知識產權記錄。
開源大模型通常遵循特定的開源協議,如Apache 2.0、MIT和GPL等。這些協議規定了用戶可以如何使用、修改和分發開源軟件。
Apache 2.0: 允許用戶修改和分發源代碼,也可用于商業用途。該協議不要求修改后的版本必須以相同協議開源。
MIT許可證: 同樣提供了很大的自由度,包括商業使用和源代碼的修改,但不強制要求衍生作品使用相同協議開源。
GPL: 要求任何分發的軟件或衍生作品也必須是開源的,并且保留原有協議。
開源AI大模型的商用可能性取決于所使用的開源協議。Apache 2.0和MIT許可證允許商業使用,而GPL則有更多限制。在實際應用中,企業和開發者需要根據具體的協議要求,來確定是否可以將模型用于商業目的。
例如,Meta公司發布的LLaMA2模型雖然開源,但其使用的許可證可能對商業使用有所限制。這種情況下,企業可能需要尋求額外的許可或選擇其他更適合商業用途的模型。
盡管Llama 2公開了模型參數和源代碼,并提供了使用的某種自由度,但其協議并不完全符合傳統開源定義。根據開源促進會發布的開源定義,一個真正的開源軟件應滿足包括不歧視個人或群體和不限制使用領域在內的十項標準。然而,Llama 2的協議在這些方面存在局限性。例如,對于月活躍用戶超過七億的企業,Llama 2的協議中設定了特定限制,這被視為對大公司的歧視性條款。同時,顯著的限制還包括:禁止利用Llama 2的輸出來改善其他AI大模型。
在Llama 2的協議中,對于分發行為也有明確的規定。如果用戶將Llama 2或其衍生作品分發給第三方,必須提供本協議的副本并保留相應的歸屬通知。
開源大模型的出現在技術和生態發展上是一個重大的進步,但其協議中的限制和條件也為其商業應用和進一步開發提出了挑戰。這種情況下,企業可能需要尋求額外的許可或選擇其他更適合商業用途的模型。
總結與思考
在探討AI大模型的知識產權保護和其對人類社會的貢獻時,我們面臨著一個關鍵性的問題:隨著開源大模型的日益完善和迭代,這些模型是否能真正成為人類社會的公共財富,還是少數人壟斷的利器?
AI大模型不僅是技術創新的產物,也是人類智慧的結晶。隨著開源模型的發展,我們看到了一個趨勢,即這些模型和生成的數據,正逐漸從單一機構或公司的專有資產轉變為更廣泛的社會共享資源。這種轉變帶來了無數的創新機會,允許更廣泛的研究者、開發者和企業參與到AI技術的進步中來。
然而,這一轉變也提出了新的挑戰,特別是在知識產權的保護和商業模式的適應性方面。傳統的商業模式,基于專利權和版權等知識產權機制,可能不再完全適合AI時代的需求。對于未來的AI技術發展,一個可能的方向是朝著更加開放、共享的模式發展。不僅能夠加速AI技術的發展,也能夠使更多的人受益于這些技術的進步。
為了實現這一愿景,我們需要發展新的商業模式和法律框架,這些模式和框架應當既能夠激勵創新,又能確保公平和普惠。這可能包括對現有知識產權法律的修改,引入新的數據共享和使用標準,以及發展新的經濟模型來激勵創新和公平的資源分配。AI大模型的未來發展不僅是技術上的挑戰,更是政策、法律和經濟模型創新的挑戰。
-
AI
+關注
關注
87文章
31490瀏覽量
269907 -
自動化
+關注
關注
29文章
5620瀏覽量
79532 -
大模型
+關注
關注
2文章
2541瀏覽量
3024 -
AI大模型
+關注
關注
0文章
320瀏覽量
338
原文標題:AI大模型的知識產權博弈:矛與盾的較量
文章出處:【微信號:IndustryIOT,微信公眾號:工業互聯網前線】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