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產業是指應用新技術發展壯大的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具有創新活躍、技術密集、發展前景廣闊等特征,關系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全局。近日,《新產業標準化領航工程實施方案(2023─2035年)》(下稱《實施方案》)發布,主要聚焦新興產業與未來產業標準化工作,形成“8+9”的新產業標準化重點領域。本文將對8大新興產業概況進行梳理,以供參考。
《實施方案》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等8大新興產業,以及元宇宙、腦機接口、量子信息、人形機器人等9大未來產業,統籌推進標準的研究、制定、實施和國際化。
為兼顧新產業標準化中長期發展,《實施方案》以定量與定性結合的方式,分別提出2025年、2030年和2035年的“三步走”目標,工程化推進實施。
——2025年
支撐新興產業發展的標準體系逐步完善、引領未來產業創新發展的標準加快形成。共性關鍵技術和應用類科技計劃項目形成標準成果的比例達到60%以上,標準與產業科技創新的聯動更加高效。新制定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2000項以上,培育先進團體標準300項以上,以標準指導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作用更加有力。開展標準宣貫和實施推廣的企業10000家以上,以標準服務企業轉型升級的成效更加凸顯。參與制定國際標準300項以上,重點領域國際標準轉化率超過90%,支撐和引領新產業國際化發展。
——2030年
滿足新產業高質量發展需求的標準體系持續完善、標準化工作體系更加健全。新產業標準的技術水平和國際化程度持續提升,以標準引領新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效能更加顯著。
——2035年
滿足新產業高質量發展需求的標準供給更加充分,企業主體、政府引導、開放融合的新產業標準化工作體系全面形成。新產業標準化發展基礎更加鞏固,以標準引領新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效能全面顯現,為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提供有力保障。
8大新興產業發展概況
01 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
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主要包括電子信息制造業以及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2022年,我國電子信息制造業實現營業收入15.4萬億元,同比增長5.5%;營業成本13.4萬億元,同比增長6.2%;實現利潤總額7390億元;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規模以上企業超3.5萬家,累計完成軟件業務收入108126億元,同比增長11.2%;利潤總額12648億元,同比增長5.7%;軟件業務出口524.1億美元,同比增長3.0%。當前,我國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已形成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和中西部四大產業集聚區。珠三角已初步形成了以深圳為研發中心,東莞、惠州等市為生產基地的珠江東岸電子信息產業集聚區,在智能終端、信息通信、集成電路設計等領域具有良好產業基礎。長三角已形成以電子器件、信息通信、集成電路、新型顯示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體系,產業主要集聚在上海、杭州、南京、無錫、蘇州、合肥等地。環渤海地區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主要集聚在北京、天津、石家莊、青島、濟南等地,重點發展集成電路、新型顯示、電子元器件、軟件、信息技術服務、云計算、大數據等領域。中西部地區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主要集聚在重慶、成都、武漢、長沙、西安等地,重點發展半導體材料、新型顯示、集成電路、電子元器件、智能終端、高端軟件等領域。
02 新能源產業
2022年,全國風電、光伏發電新增裝機突破1.2億千瓦,達到1.25億千瓦,連續三年突破1億千瓦,再創歷史新高;風電、光伏發電量突破1萬億千瓦時,達到1.19萬億千瓦時,較2021年增加2073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1%,占全社會用電量的13.8%,同比提高2個百分點,接近全國城鄉居民生活用電量。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區為重點的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建設進展順利,第一批9705萬千瓦基地項目已全面開工、部分已建成投產,第二批基地部分項目陸續開工,第三批基地已形成項目清單。陸上6兆瓦級、海上10兆瓦級風機已成為主流,量產單晶硅電池的平均轉換效率已達到23.1%。光伏治沙、“農業+光伏”、可再生能源制氫等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涌現,分布式發展成為風電光伏發展主要方式,2022年分布式光伏新增裝機5111萬千瓦,占當年光伏新增裝機58%以上。全球新能源產業重心進一步向中國轉移,我國生產的光伏組件、風力發電機、齒輪箱等關鍵零部件占全球市場份額70%。
03 新材料產業
新材料產業是關系國家安全和發展大局的戰略性、基礎性、先導性產業。目前,我國形成了全球門類最齊全、體系較為完整、規模第一的材料產業體系,先進儲能材料、光伏材料、超硬材料等新材料產能居世界前列。2022年我國新材料產業總產值約6.8萬億元,較2012年增長了近6倍,成為穩定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撐。新材料領域建立了6個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布局建設了生產應用示范、測試評價、資源共享三類32個國家新材料重點平臺。一批重大關鍵材料取得突破性進展,涌現了一批原創性前沿技術,例如,鋁合金薄板等應用于C919大飛機;第二代高溫超導材料,支撐了世界首條35千伏公里級高溫超導電纜示范工程上網通電運行。擁有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972家、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248家,培育形成了一批碳纖維及其復合材料、超導材料等重點領域龍頭企業,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生態加速形成。優勢企業集聚發展形成了7個新材料類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成為區域經濟增長的“加速器”。
04 高端裝備產業
高端裝備制造業是裝備制造業的高端領域,技術含量高,處于價值鏈的高端和產業鏈的核心環節,決定著整個產業的綜合競爭力。2022年,我國高端裝備制造行業產值規模達到21.3萬億元;高端裝備制造行業中上市央企的總利潤為1267億元,營業收入為1.95萬億元,同比分別上漲5.8%和2.2%;機器人全行業營業收入超過1700億元,繼續保持兩位數增長,工業機器人銷量占全球的一半以上,連續10年居世界首位;工程機械出口額達443億美元,同比增長30.2%,創下歷史新高。當前,我國高端裝備制造業已形成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和中西部等多個產業集聚區。
05 新能源汽車產業
2022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705.8萬輛和688.7萬輛,同比分別增長96.9%和93.4%,連續8年保持全球第一,其中,新能源汽車市場占有率提升至25.6%,高于上年12.1個百分點,全球銷量占比超過60%。新能源汽車配套環境也日益優化,截至2022年底,全國累計建成充電樁521萬個、換電站1973座,其中2022年新增充電樁259.3萬個、換電站675座,充換電基礎設施建設速度明顯加快。累計建立動力電池回收服務網點超過1萬個,基本實現就近回收。當前,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主要集聚在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等地區。珠三角地區已形成廣州、深圳、佛山新能源汽車核心集聚區,以及東莞、惠州、肇慶等為代表的關鍵零部件及新材料配套項目集中區。長三角地區已然形成了以上海為總部,在蘇浙皖設立制造基地的聯動模式。京津冀地區中,北京重點布局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順義、昌平、大興等地,天津重點布局在濱海新區、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東麗區、西青區、寧河區等地,河北重點布局在保定、滄州等地。
06 綠色環保產業
2022年,全國環保產業營業收入達到2.22萬億元,已經成為綠色經濟的重要力量。我國形成全鏈條的環保產業體系,涵蓋污染治理和生態修復技術研發、裝備制造、設計施工、運行維護等環節。據統計,A股上市環保公司數量由2012年的86家增長到2022年的190家,注冊制改革啟動以來新增A股上市環保公司超60家,環保上市公司數量增長迅速。我國環保技術工藝和裝備水平不斷提升,電除塵、袋式除塵、脫硫脫硝等煙氣治理技術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城鎮污水和常規工業廢水處理,已形成多種成熟穩定的成套工藝技術和裝備;污水深度處理、VOCs治理、固廢處理和資源化以及土壤修復領域技術裝備水平快速提升;環境監測技術在自動化、成套化、智能化、立體化和支撐管理部門精準監管方面進步顯著。
07 民用航空產業
截止2023年3月,我國民航擁有運輸飛機4165架、通用航空器3177架、跑道282條、航站樓1800.6萬平方米、機位7328個、航油儲備能力341萬方,航信系統服務保障率99.99%,機場總容量達15億人次。近年來,民航大力推動機場網、航線網建設,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和成渝四大世界級機場群建設及各樞紐機場建設不斷推進的同時,通過政策、資金等多方面支持中西部和支線機場建設,機場體系結構更加均衡。2022年,京廣大通道歷時八年實現全線貫通,形成了縱貫南北2000多公里的空中大動脈,京津冀和粵港澳大灣區之間航路通行能力提升35%。
08 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產業
海洋工程裝備和高技術船舶處于海洋裝備產業鏈的核心環節,推動海洋工程裝備和高技術船舶發展。2022年,我國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和手持訂單量以載重噸計分別占全球總量的47.3%、55.2%和49.0%,以修正總噸計分別占43.5%、49.8%和42.8%,各項指標國際市場份額均保持世界第一;分別有6家造船企業進入全球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和手持訂單量前10強;第二艘國產大型郵輪開工建造;自主設計建造的亞洲第一深水導管架平臺“海基一號”平臺主體工程海上安裝完工;全球首艘10萬噸級智慧漁業大型養殖工船“國信1號”命名交付;我國首艘、全球最大24000TEU(標箱)超大型集裝箱船交付;我國首艘、全球最大液化天然氣(LNG)運輸加注船“海洋石油301”號完工交付等。當前,我國初步形成長三角、環渤海、珠三角三大造船基地的空間布局,涌現出一批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和專業化配套企業。
-
新能源
+關注
關注
26文章
5595瀏覽量
107801 -
集成電路
+關注
關注
5391文章
11617瀏覽量
362809 -
新材料
+關注
關注
8文章
390瀏覽量
21331
原文標題:我國8大新興產業發展分析!
文章出處:【微信號:數字化企業,微信公眾號:數字化企業】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