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shared_ptr:
智能指針從本質上來說是一個模板類,用類實現對指針對象的管理。
class shared_ptr;
template
shared_ptr(Y* ptr, Deleter d);
template
shared_ptr(Y* ptr, Deleter d, Alloc alloc);
shared_ptr能解決的問題:
- 忘記釋放資源導致的內存泄漏;
- 多個指針指向同一資源時可能產生的懸垂指針;
- (待補充)。。。
1.1 從避免出現懸垂指針引出shared_ptr的實現原理:
先來看一個普通指針可能出現的懸垂問題:
當有多個指針指向同一個基礎對象時,如果某個指針delete了該基礎對象,對于其他指針來說,它們是無法感知的,此時則出現了懸垂指針,如果再對其他指針進行操作,則可能會導致core dump。
(core dump的原因:因為已經調用了delete,相當于已經將內存資源歸還給了系統,如果有其他地方向系統申請資源時,系統則重新分配這塊內存。此時有兩種情況:① 原始的懸垂指針調用delete,系統檢測到二次釋放,直接core dump;② 原始的懸垂指針對指針地址上的內存進行讀、寫操作,可能意外的改寫了其他程序的內容,即“踩內存”,導致發生意想不到的情況。)
int* ptr2 = ptr1;
int* ptr3 = ptr1;
cout << *ptr1 << endl;
cout << *ptr2 << endl;
cout << *ptr3 << endl; //沒有問題,三個指針指向同一塊內存地址
delete ptr1; //通過ptr1釋放了內存資源,ptr2和ptr3成為懸垂指針
//...
cout << *ptr2 << endl; //可能沒問題,可能有問題
普通指針出現懸垂的根本原因在于:當多個指針同時指向同一個內存資源時,如果通過其中的某一個指針delete釋放了資源,其他指針無法感知到。
解決方法自然想到了“引用計數” ---- 通過一塊額外的內存,實現對原始內存的管理。
在這塊 “控制塊” 內存中,保存當前對原始內存資源的引用計數。
普通指針多指針場景下出現懸垂指針的原因:
引入“控制塊”,保存對于基礎對象的“引用計數”,示例中有ptr1、ptr2、ptr3三個指針同時指向同一基礎對象,因此對應這個基礎對象的引用計數為 3:
當有某個指針退出作用域,或調用了delete釋放資源時,系統并非真正的釋放基礎對象,而是對引用計數減一。
那么何時才可以刪除基礎對象呢?當只有一個指針指向基礎對象的時候,就可以大大方方的通過該指針將基礎對象刪除(真正的調用delete釋放基礎對象的資源)。
對于“控制塊”的實現方式:
對“控制塊”中“引用計數”的管理:
1、構造函數:
當創建類的新對象時,初始化指針,并將引用計數設置為 1;
2、拷貝構造函數:
當對象作為另一個對象的副本時(即發生“拷貝構造”時),拷貝構造函數拷貝副本指針,并對引用計數 加1;
3、拷貝賦值運算符:
當使用“拷貝賦值運算符”(=)時,處理復雜一點:
a. 先使“左操作數”的指針的引用計數減1 (為何減一:因為該指針已經指向別的地方,則指向原基礎對象的指針個數減1), 如果減1后引用計數降為0,則釋放指針所指對象的內存資源;
b. 然后增加“右操作數”所指對象的引用計數(為何加一:因為此時左操作數轉而指向此基礎對象,則指向此基礎對象的指針個數加1);
4、析構函數:
調用析構函數時,析構函數先使引用計數減1,如果減至0則delete釋放對象。
shared_ptr類的“構造函數”使得基礎對象的引用計數遞增,shared_ptr類的“析構函數”使得基礎對象的引用計數遞減。
當最后一個指向基礎對象的shared_ptr被析構時,會調用delete釋放基礎對象的內存資源。
1.2 make_shared:
注意 make_shared 是 函數模板,不是類模板,make_shared函數模板的返回值類型是 shared_ptr。
shared_ptr make_shared(); //make_shared()模板函數,返回一個shared_ptr 類型的返回值
template
shared_ptr make_shared(Args&&... args);
//例如:
shared_ptr p1 = make_shared(10, '9');
shared_ptr p2 = make_shared("hello");
shared_ptr p3 = make_shared();
make_shared的優點:
- 效率更高;
- 異常安全。
make_shared的缺點:
- 構造函數是保護或私有時,無法使用make_shared;
- 對象內存可能無法及時回收。
1.2.1 優點:效率更高:
假設原始對象類型為 widget,shared_ptr的“控制塊”中需要維護的關于“引用計數”的信息包括:
- 強引用:用來計數當前有多少存活的shared_ptr正持有該對象,共享的對象會在最后一個強引用離開的時候釋放;
- 弱引用:用來記錄當前有多少個正在觀察該對象的weak_ptr,當最后一個弱引用離開的時候,共享的內部信息控制塊會被釋放。
如果通過原始的new表達式分配對象,然后傳遞給shared_ptr(即使用shared_ptr內部的構造函數),則“控制塊內存”與“基礎對象內存”是分離開的,如圖所示:
此時是兩個分配內存的動作,所以控制塊與基礎對象的內存是分離的(可能造成內存碎片)。控制塊的內存是在shared_ptr的構造函數中分配的。
shared_ptr sp1(p); //用p去初始化sp1,此時引用計數為1
shared_ptr sp2(sp1); //用sp1去拷貝初始化sp2,此時引用計數為2
如果使用 make_shared 的方式,則只需要一次分配內存,分配出的內存結構如圖所示:
auto sp2(sp1);
1.2.2 優點:異常安全:
可能會出現異常的情況:
void F(shared_ptr& lhs, shared_ptr& rhs) { ... }
//調用F函數:
F(shared_ptr(new Lhs("foo")), shared_ptr(new Rhs("bar")));
C++是不保證參數求值順序,以及內部表達式的求值順序的,所以可能的執行順序如下:
2. new Rhs("bar")
3. shared_ptr
4. shared_ptr
此時,如果程序在第2步時拋出一個異常(比如out of memory等,Rhs的構造函數異常的),那么在第1步中new分配的Lhs對象內存將無法釋放,導致內存泄漏。
這個問題的核心在于 shared_ptr 沒有立即獲得new分配出來的裸指針,shared_ptr與new結合使用時是要分成兩步。
修復這個問題的方式有兩種:
(1)不要將new操作放到函數形參初始化中,這樣將無法保證求值順序:
auto lhs = shared_ptr(new Lhs("foo"));
auto rhs = shared_ptr(new Rhs("bar"));
F(lhs, rhs);
(2)更推薦的方法,是使用make_shared,一步到位 :
1.2.3 缺點:構造函數是保護或私有時無法使用:
當我們想要創建的對象沒有公有的構造函數時,make_shared就無法使用了。
1.2.4 對象內存可能無法及時回收:
make_shared的優點是只需申請一次內存,帶來了性能上的提升。但這一性能同樣也給make_shared帶來了缺點:
智能指針的“控制塊”中保存著兩類關于“引用計數”的信息:
- 強引用;(strong refs)
- 弱引用。(weak refs)
“弱引用計數”用來保存當前正在指向此基礎對象的weak_ptr指針的個數,weak_ptr會保持控制塊的生命周期,因此有一種特殊情況是:強引用的引用計數已經降為0,沒有shared_ptr再持有基礎對象,然而由于仍有weak_ptr指向基礎對象,弱引用的引用計數非0,原本因為強引用計數已經歸0就可以釋放的基礎對象內存,現在變成了“強引用、弱引用都減為0時才能釋放”, 意外的延遲了內存釋放的時間。這對于內存要求高的場景來說,是一個需要注意的問題。
(一般情況下,程序中無需考慮這種微小的差別。)
1.3 shared_ptr實現說明:
摘自cppreference:
在典型的實現中,shared_ptr 只保有兩個指針:
- get()所返回的指針;(基礎對象的內存地址)
- 指向控制塊的指針。(控制塊對象的內存地址)
控制塊是一個動態分配的對象,其中包含:
- 指向被管理對象的指針或被管理對象本身;(基礎對象的內存地址)
- 刪除器;(Deleter,類型擦除)
- 分配器;(Allocator,類型擦除)
- 占用被管理對象的shared_ptr的數量(strong refs強引用的引用計數);
- 涉及被管理對象的weak_ptr的數量(weak refs弱引用的引用計數) 。
1.4 shared_ptr的線程安全性:
多線程環境下,調用不同shared_ptr實例的 成員函數是不需要額外的同步手段的(例如use_count()等成員函數),即使這些shared_ptr擁有的是同樣的對象。
但是,如果多線程訪問(有寫操作)同一個shared_ptr,則需要線程同步,否則就會有race condition發生。
shared_ptr的引用計數本身是安全且無鎖的,但shared_ptr中封裝的基礎對象的讀寫則不是。
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shared_ptr有兩個數據成員(指向被管理對象的指針,和指向控制塊的指針),讀寫操作不能原子化。
1.5 shared_from_this:
1.5.1 多個shared_ptr管理同一指針時的重復釋放問題:
在使用shared_ptr管理指針時,有一個原則就是要盡量避免“先new、后用裸指針初始化shared_ptr” 的方式,這是因為當有兩個或多個shared_ptr同時管理一個指針時,多個shared_ptr之間無法共享彼此的引用計數,導致可能造成double free。
異常場景示例:(兩個shared_ptr共同管理同一個裸指針)
int *ptr = new int(42);
shared_ptr sp1(ptr);
shared_ptr sp2(ptr);
cout << sp1.use_count() << endl;
cout << sp2.use_count() << endl;
//sp1記錄的引用計數是1,sp2記錄的引用計數也是1,
//此時有兩個智能指針sp1和sp2同時管理ptr,相當于有兩個獨立的控制塊
return 0;
//此時退出作用域,sp1、sp2會分別調用delete去釋放基礎對象*ptr,
//重復釋放,導致程序段錯誤
}
由此引出一個使用shared_ptr的原則:
當我們使用智能指針管理資源時,必須統一使用智能指針,而不能在某些地方使用智能指針,某些地方使用raw pointer,否則不能保持智能指針管理這個類對象的語義,從而產生各種錯誤。
給shared_ptr管理的資源必須在分配時立即交給shared_ptr,即:shared_ptr sp(new T());,而不是先new出ptr,再在后面的某個地方將ptr賦給shared_ptr。
1.5.1 shared_from_this的使用場景:
上述的情況同樣可能會發生在 this指針 上面。
當一個類被shared_ptr管理(當使用shared_ptr管理類對象時,實際上是管理的類對象的 *this指針),且在類的成員函數中需要把當前類對象作為參數傳遞給其他函數時,就需要返回當前對象的this指針,但是,直接傳遞this指針(相當于裸指針)到類外,有可能會被多個shared_ptr所管理,造成與上面一樣的二次釋放的異常錯誤。
錯誤示例:
class C {
public:
C(int b = 10) : a(b) { cout << "constructor" << endl; }
~C() { cout << "destructor" << endl; }
void show() const { cout << "a = " << a << endl; }
C* object_ptr() { return this; } //一個返回*this指針的成員函數
private:
int a;
};
int main() {
shared_ptr sp1(new C(42)); //構造一個C類對象,并由shared_ptr對此對象資源進行管理
shared_ptr sp2(sp1->object_ptr());
//在某種場景下返回類對象的this指針給其他函數,我們的本意是在原有C類對象的基礎上累加引用計數
cout << sp1.use_count() << ", " << sp2.use_count() << endl;
//sp1、sp2的引用計數都是 1
return 0;
//在退出程序前sp1、sp2的引用計數都降為0,會分別調用delete去釋放C類對象,導致重復釋放,段錯誤
}
出現上述異常的原因很簡單,類的成員函數將對象的this指針返回出去,this是一個普通指針,交給智能指針sp2管理,而sp2根本感知不到這個裸指針已經被其他智能指針sp1給管理起來了。
使用shared_ptr直接管理this指針導致“重復釋放”的原因在于:
- 使用智能指針管理“類對象”的本質是管理類對象的 this 指針;
- this指針與其他的普通裸指針并無區別,當多個shared_ptr同時管理同一個this指針時,相互之間無法感知。
C++11 引入shared_from_this,使用方式如下:
- 繼承 enable_shared_from_this 類;
- 調用 shared_from_this() 成員函數先將this指針封裝進一個shared_ptr,再將shared_ptr返回到類外供其他人使用。
使用shared_from_this 改寫上面的錯誤示例:
//注意繼承模板類時需要先將類模板實例化,否則編譯器無法知道具體的數據類型
class C : public enable_shared_from_this {
public:
C(int b = 10) : a(b) { cout << "constructor" << endl; }
~C() { cout << "destructor" << endl; }
void show() const { cout << "a = " << a << endl; }
//C* object_ptr() { return this; } //一個返回*this指針的成員函數
//在需要返回類對象this指針的地方,調用shared_from_this成員函數先將this封裝成shared_ptr再返回
shared_ptr object_ptr() { return shared_from_this(); }
private:
int a;
};
int main() {
shared_ptr sp1(new C(42));
cout << "sp1.use_count : " << sp1.use_count() << endl;
shared_ptr sp2(sp1->object_ptr());
cout << "sp2.use_count : " << sp2.use_count() << endl;
return 0;
}
------
運行結果:
constructor
sp1.use_count : 1
sp2.use_count : 2
destructor
shared_from_this的使用公式為:
public:
shared_ptr object_ptr() {
return shared_from_this();
}
};
1.5.2 shared_from_this的實現原理:
要實現上述的shared_from_this 的功能,首先要考慮兩個設計原則:
在類對象本身當中不能存儲類對象本身的shared_ptr,否則類對象shared_ptry永遠也不會為0,從而這些資源永遠不會釋放,除非程序結束。
基于以上兩點要求,boost中使用的是 weak_ptr 的方式來實現的。
1、首先生成類A:會依次調用 enable_shared_from_this 的構造函數 以及 類A的構造函數。
enable_shared_from_this 類中有一個 weak_ptr 成員,在enable_shared_from_this構造函數中對其初始化,此時weak_ptr無效的,不指向任何對象。
2、接著,外部程序會把指向類A 對象的this指針作為初始化參數來初始化一個shared_ptr,就是下面的過程:
關鍵點在于這個shared_ptr如何初始化, shared_ptr模板類中定義了如下的構造函數:
explicit shared_ptr(Y *p) : px(p), pn(p)
{
boost::detail::sp_enable_shared_from_this(this, p, p);
}
//boost::detail::sp_enable_shared_from_this :
template
inline void sp_enable_shared_from_this(boost::shared_ptr const * ppx,
Y const * py, boost::enable_shared_from_this< T > const * pe)
{
if( pe != 0 )
{
pe->_internal_accept_owner( ppx, const_cast< Y* >( py ) );
}
}
//_internal_accept_owner
template void _internal_accept_owner( shared_ptr const * ppx, Y * py ) const
{
if( weak_this_.expired() )
{
weak_this_ = shared_ptr( *ppx, py );
}
}
2. weak_ptr:
2.1 weak_ptr的特性:
- weak_ptr 只能從shared_ptr構建;
- weak_ptr 并不影響動態對象的生命周期,即其存在與否并不影響對象的引用計數(強引用的引用計數);
- weak_ptr 沒有重載 operator-> 和 operator* 操作符,因此不可以直接通過 weak_ptr 使用對象(必須通過weak_ptr獲取到shared_ptr后才能訪問基礎對象);
- weak_ptr 提供了 expired() 和 lock() 成員函數,分別用于判斷基礎對象是否已被銷毀、返回指向基礎對象的shared_ptr指針。
2.2 weak_ptr的使用場景:
3. unique_ptr 與 auto_ptr:
- 獨占型: 如 unique_ptr,一份資源僅能由一個unique_ptr管理;
- 共享型: 如 shared_ptr,一份資源可以有多個shared_ptr共同管理,當沒有shared_ptr對象指向這份資源時,資源才會釋放,即基于引用計數原理。
C++11中共有四種智能指針:auto_ptr、unique_ptr、shared_ptr、weak_ptr。
所有這些智能指針都是為了管理動態分配對象的生命周期而設計的,換言之,通過保證這樣的對象在適當的時機以適當的方式析構(包括發生異常的場合),來防止資源泄漏。
auto_ptr是個從c++98中殘留下來的棄用特性,它是一種對智能指針進行標準化的嘗試,這種嘗試后來成為了c++11中的unique_ptr。
要正確的完成這個特性就需要移動語義,但在c++98中卻并沒有這樣的語義。作為一種變通手段,auto_ptr使用了 拷貝復制操作 來完成移動任務,這就導致:
3.1 auto_ptr的核心實現代碼:
3.2 unique_ptr的核心實現代碼:
unique_ptr必須直接初始化,且不能通過隱式轉換來構造,因為unique_ptr的構造函數被聲明為explicit。
3.3 unique_ptr 的常用操作:
-
內存
+關注
關注
8文章
3048瀏覽量
74209 -
文件
+關注
關注
1文章
570瀏覽量
24798 -
模板
+關注
關注
0文章
108瀏覽量
20587 -
C++
+關注
關注
22文章
2114瀏覽量
73785 -
運算符
+關注
關注
0文章
172瀏覽量
11097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