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球碳化硅的市場表現每季度都超越我們的預計,一季度最初計劃是6億美元,最后達到了8億美元,二季度時候預計7億美元,最后是8億美元。我估計后面兩個季度還會進一步上升。
SiC inside 意味著銷量和高端。在電動車的400V平臺IGBT用得比較多,800V平臺應用之后效率進一步提升,特別是汽車進入輕載之后,IGBT效率比碳化硅效率差很多,這為SiC帶來一系列的市場機遇。雖然有廠商曾經宣稱因為價格貴而放棄碳化硅轉用IGBT,但最后還是重回碳化硅。在800V平臺碳化硅相對于IGBT的優勢更大,絕對是不二之選。
比亞迪、蔚小理、華為、廣汽等企業的國產化加速產生了大量需求。在新能源汽車、清潔能源、儲能等領域中國已經占據了世界第一的龍頭,而且還技術輸出海外,比如小鵬和大眾,寧德時代和福特都有合作。所以抓住中國市場,就是抓住碳化硅的未來。
今年基本所有電動車都采用碳化硅器件,好像只有低端車沒有采用碳化硅,SiC成為新能源車致勝之寶。在電動車之外,越來越多的應用接受SiC,儲能是下一個爆發點,這個市場已經有點冒頭;清潔能源今年受政策和市場影響,今年的市場有點下行;高鐵也是如此;數據中心這幾年增長非常快,我們的SiC MOSFET在數據中心應用很多。但是以上這些市場份額加起來起都比電動汽車少,大概只有電動汽車市場的一半左右。
所以電動汽車是一個不能忽略的市場,對于碳化硅企業來說,車規市場的需求最重要。2022年全球電動車銷量超過1020萬輛,年同比增長65%,低于預期;隨經濟復蘇和IC缺貨減輕,2023年預期不下調。
中國的電動車確實做得非常好,現在碳化硅FAB國內也遍地開花,現在國內新能源車在歐洲車展上,老外過來對著車底拍照,揭開蓋板拍照。我們在和車廠客戶交流中也發現有很多要學習地方,一方面是質量控制,另外一方面是創新理念。
大好形勢之下還要注意灰犀牛和黑天鵝。首先是逆全球化,今年9月1日美國《芯片法案》正式生效,西方把研發端和中國基本切開來了。我們感受企業層面也在雙循環,很多廠商把國內廠到國外造一個一模一樣工廠,漲價50%沒問題,國外制造要在國外銷售、國內制造在國內銷售,已經不考慮成本,完全政治化了。這是我們面臨的問題。
地緣政治的影響也在加劇,特別是俄烏戰爭對我們影響很大。德國重啟煤發電,燃油車退出的時間延遲了。最近,歐盟宣布啟動對中國電動車的反補貼調查,只要啟動調查就很難豁免,還要提供一大堆政府數據、技術信息;此外,歐洲議會討論對中國光伏面板又要啟動起調查,這是非常糟糕的情況。
還有碳稅,到現在為止沒看到如何計算新能源產業生產制造過程中的碳排放,我們和終端廠商的交流中,大家都沒有計算標準。但碳稅像一把懸在頭頂的劍,遲早會落下來。
最后是半導體周期律。周期律一直在起作用。我剛入行的時候,2000年第一次知道半導體可以這么賺錢,馬上遇到互聯網泡沫,半導體崩盤,這是一個很大的低點。2008年金融危機,行情也很差,正好我當時負責市場部,我們做了工作,成功的向向功率器件方面轉型,還有智能卡方面升級。2018年地緣政治導致產業重構,所有都要雙重備份,導致了一個超級周期。但最后,調整還是來了,現在是不是到谷底?好像有一點跡象,但還不能確定。不過有一點非常明確的,目前碳化硅還沒出現周期。國內國際的碳化硅差距還是比較大的,我們6寸剛開始,國外已經在上馬8寸,而且國外政府補貼也傾向于8寸。國內也有一些8寸,國內整體來看稍微有點泡沫,也問題不大。我們一定要從技術、產能各方面都領先,將來才會有一點優勢。
根據不完全統計產能,目前國內SiC FAB產能達到25萬片/月(300萬片/年),超過世界六大巨頭產能總和,同時中國SiC FAB產能已經超過SiC襯底,個人的觀點是有過熱跡象。但是另外一方面,高質量的襯底、高質量材料很少,芯片質量還有待車廠終端客戶認同。我們還是要靠創新降低成本、靠創新提高性能、靠質量管理保障質量,這才能夠上下游一起把產業做起來。
審核編輯:劉清
-
電動汽車
+關注
關注
156文章
12134瀏覽量
231631 -
MOSFET
+關注
關注
147文章
7202瀏覽量
213647 -
功率器件
+關注
關注
41文章
1775瀏覽量
90503 -
SiC
+關注
關注
29文章
2841瀏覽量
62734 -
碳化硅
+關注
關注
25文章
2784瀏覽量
49120
原文標題:瞻芯電子陳儉:SiC功率器件國內市場商用化之路
文章出處:【微信號:icwise,微信公眾號:芯謀研究】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