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的電阻率取決于其晶體結構、空隙體積、晶界和材料界面失配,這在較小的尺度上變得更加重要。傳統上,銅(Cu)線的形成是通過使用溝槽蝕刻工藝在低k二氧化硅中蝕刻溝槽圖案,然后通過鑲嵌流用Cu填充溝槽來完成的。不幸的是,這種方法產生具有顯著晶界和空隙的多晶結構,這增加了銅線電阻。該工藝中還使用了高電阻TaN襯墊材料,以防止鑲嵌退火工藝期間的銅擴散。
物理氣相沉積(PVD)可用于在高動能(10至100eV之間)沉積銅,形成低電阻、致密的單晶結構。PVD的一個缺點是PVD沉積具有視線擴散并且只能在平坦表面上均勻沉積。它不能用于填充深孔或溝槽(圖1a)。為了形成孤立的線形狀,我們必須在平坦的表面上沉積均勻的銅層,然后通過離子束進行物理蝕刻。
Cu不會與反應氣體形成揮發性化合物,因此不能使用反應離子蝕刻工藝。如果入射角非常高,離子束蝕刻 (IBE) 過程中產生的加速Ar離子可以去除Cu。不幸的是,由于掩模陰影效應,可蝕刻區域將受到限制。圖1b顯示了當掩模垂直于入射離子束時材料無法蝕刻的區域(紅色)。這種蝕刻失敗的發生是由于噴射原子路徑的陰影或阻塞。當掩模平行于離子路徑時,所有未掩模的區域都可以被蝕刻。因此,離子束蝕刻僅限于蝕刻任意長長度的線形掩模。
圖1:(1a)物理氣相沉積(PVD);(1b) 離子束蝕刻 (IBE)
工藝步驟和虛擬制造過程
為了了解沉積和蝕刻對線路電阻的影響,英思特使用可見性沉積和蝕刻功能對PVD和 IBE蝕刻工藝進行建模。PVD使用SEMulator3D中的30度角展度可見性沉積過程進行再現,該過程準確地模擬了AR離子轟擊過程中噴射銅原子的隨機性質。IBE在模型中使用具有2度角展度和60度極角傾斜的可見性蝕刻來再現,以反映具有低光束發散度的網格加速離子的行為。
虛擬制造工藝中的其他工藝步驟已進行調整,以適應IBE和PVD限制。圖2顯示了使用鑲嵌銅填充(圖2a)和PVD/IBE工藝(圖2b)創建的相同結構。
然后,英思特證明可以使用 PVD/IBE 線制造等效的16nm SRAM電路單元,同時遵守這些限制。由于線路中端上方的所有金屬層均由平坦表面制成,因此這使其成為 PVD/IBE 線的理想候選者,這與finFET 器件中復雜的互連拓撲不同。
圖2a:鑲嵌填充銅線制造 圖2b:PVD/IBE 銅線制造
電阻結果及結論
然后,我們針對鑲嵌流和物理氣相沉積測量從頂層金屬層到finFET P和N通道過孔的導線電阻。圖3顯示了P通道和N通道處電阻測量的起點和終點(所有其他絕緣材料都是透明的)。為了補償TaN襯墊和銅線之間的界面電阻,通過使用1nm的指數衰減常數作為距 TaN界面較近距離的函數來增加銅的電阻率。由于鑲嵌填充銅沉積預計不會完全結晶,因此銅的電阻率增加了50%。PVD/IBE銅工藝不使用TaN襯里,因此沒有應用指數衰減函數,該模型中使用了銅的體電阻率。圖3中包含比較鑲嵌流與 PVD的電阻率表。
圖3:P 和 N 通道電阻測量的起點和終點
英思特根據模型計算出的電阻值表明,與傳統的溝槽蝕刻和鑲嵌沉積相比,使用 IBE/PVD 制造方法可以將電阻降低67%。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IBE/PVD中不需要TaN襯里,并且在此過程中CU電阻率較低。我們的結果表明,與金屬線形成過程中的鑲嵌填充相比,使用IBE/PVD可以提高電阻率,但代價是制造工藝更加復雜。
審核編輯:湯梓紅
-
半導體
+關注
關注
334文章
27687瀏覽量
221417 -
蝕刻
+關注
關注
9文章
419瀏覽量
15489 -
蝕刻工藝
+關注
關注
3文章
51瀏覽量
11760 -
晶圓蝕刻
+關注
關注
0文章
17瀏覽量
5917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