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21ic報道,IoT Analytics數據顯示,2022年活躍連接的物聯網設備將達到144億,2025年將增長至270億[i]。作為物聯設備中必不可少的控制與計算的大腦,MCU也將迎來持續增長。Yole最新數據顯示,2022年MCU的市場規模預計為200億美元以上,并且將保持7.1%年復合增長率,于2027年達到300億美元[ii]市場規模。
數百億的市場背后,蘊含著持續不斷的技術創新,從簡單控制到IoT大腦,MCU一路高歌猛進,熱度不減。
MCU的進化之路:從簡單控制到IoT大腦
上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微控制器(MCU)的產品雛形出現。早期均是多芯片的方案,從Intel的MCS-4(Micro-Computer Set-4)開始,明確了CPU、RAM、ROM和I/O這樣的一個具有通用性的基本系統架構。隨后出現的TMS1000,將這四個部分整合在一個芯片中,便成為了歷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MCU。
通用型MCU的出現,繁榮了后面50年的電子設備創新,各種品類層出不窮。MCU的功能和規格也隨著技術發展、應用需求提升而進化。進入到IoT時代之后,MCU的角色更是成為了端側的計算中樞,成為端側的物聯生態構建的決定因素。
圖:連接現實與數字世界
如上圖所示,典型的IoT應用由感知、計算、執行、連接和安全幾部分組成。傳感器檢測大量的環境信息,將物理世界的模擬信號轉換為數字信號數據,傳遞給后端的MCU中進行計算分析和處理;MCU根據計算結果給出決策信號到后端的執行層;執行層根據MCU給出的動作指令完成相應動作;在整個過程中,必要的數據也會通過無線連接的方式上傳到云端進行云AI運算或存儲。
從單點的設備到聯網的端側設備,對于MCU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縱觀整個MCU市場,呈現出以下的技術演進趨勢。
第一是對于算力提升的要求,同時也要追求更高的能效比。高端MCU的主頻已經提升到GHz級,采用雙CPU核的架構,針對不同工作負載實現靈活調度,有的MCU將會集成專用的NPU核來執行特定的AI/ML工作。
第二是無線射頻功能的集成,支持例如BLE、Sub-G、Zigbee等無線通信協議。通過內部集成無線功能,簡化了系統整體設計,縮減PCB面積,幫助非射頻專業開發者在產品中快速構建無線連接。
第三是具備圖形交互界面(GUI)的能力。從傳統的機械按鍵+段式LCD顯示,到現在的語音控制、圖形界面交互控制,人機交互效果越來越友好。MCU需要具備足夠的圖形處理能力(2.5D、3D圖形化加速器),支持不同的接口和顯示屏的底層驅動,具備足夠豐富的圖形庫開發資源。
第四是對于安全(Security)的更高要求。設計者開始明確:安全應該是從硬件設計之初就開始考量,而不是僅僅存在于軟件層面的安全設計。像Arm在Cortex-M的中引入了Trustzone硬件安全架構,通過硬件隔離實現安全的密鑰信息存儲。在Trustzone的安全設計基礎上,不同MCU中還會集成一系列安全功能,譬如HSM、AES、硬件密鑰、雙組閃存等等。
第五是強調MCU的整體開發生態,在MCU芯片之上構建較為完整方案加速客戶的上市時間。從前端的傳感器連接,到后端的上云提供完整的開發鏈條;一些簡單的設計可以通過低代碼的圖形化開發工具快速完成;提高同一MCU平臺上不同型號之間的代碼的復用性,縮減用戶進行MCU升級時進行代碼遷移的成本。
業界領先廠商已經向著上述幾個技術趨勢去發力,推出符合AIoT時代需求的新一代MCU產品。如下圖所示,英飛凌計劃將會在下一代MCU產品中提供包括連接、機器學習、人機接口、傳感等功能,并提供包括軟件硬件參考、安全、IoT云在內的全方案開發平臺。
芯片即方案:一顆MCU滿足全部IoT應用需求
IoT Analytics總結了2022年物聯網的十大技術趨勢[iii],其中提到:完備5G基礎設施將會加速IoT垂直領域應用發展;IoT將會改變制造業,并成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技術;云平臺商和IT廠商開始競逐邊緣端平臺市場;AI變得無處不在,隱形AI在各行各業釋放潛能;AI的計算正在向著邊緣端拓展,實現端側部署。
端側物聯網應用需要選擇什么樣的MCU,才能迎合這樣的IoT發展需求?對于開發者而言,在選型的階段將傳統的通用型MCU,替換成選擇一顆IoT MCU,可謂整個開發工作已經成功了大半。
PSoC6是一款專門為IoT和消費類應用而生的雙核無線MCU,是一款可編程嵌入式系統級芯片解決方案。
首先作為IoT Purpose的MCU,雙核的架構設計是其一大特色,用戶可以根據不同工作負載動態分配M4核和M0+核的工作任務,M4核專注于高性能計算處理,M0+核則專注于實時監控的工作,例如無線通訊協議的頻繁監控采樣和回應等工作。M0+作為M4的減壓引擎,允許M4進入睡眠狀態;這種雙核架構實現了功耗和性能的完美平衡。
可編程模塊是PSoC系列的另一特色,在CPU的外圍有12個類似于PLD的可編輯的數字邏輯單元(UDB),這種硬件可編程模塊為MCU提供了更高的靈活度,并且可以通過PSoC Creator軟件來實現硬件編程,避免HDL的陡峭學習曲線。
無線功能的集成是作為IoT MCU的必要元素,PSoC6支持Bluetooth 5和WiFi無線連接方式,開發者還可以通過可編程硬件模塊創建自定義的AFE,并支持產品最后一分鐘的設計更改,最大限度地減少PCB的重新設計。英飛凌還提供了AIROC這一Wi-Fi+藍牙Combo的單芯片方案,可以與PSoC6一起構成更完整的從端到云的無線開發生態。
在安全性方面,PSoC6內置了IoT安全模塊,同時支持多個安全環境,無需額外外部安全存儲器或元件,同時集成包括ECC2和AES3在內的多種行業標準密碼算法。此外,PSoC64安全系列還經過了PSA二級安全認證,集成了硬件RoT和開箱即用的Amazon FreeRTOS。
在開發生態方面,英飛凌提供了Modus Toolbox這一跨平臺開發工具,提供工程的創建、編輯、編譯、調試、燒寫等功能,同時它還集成了實時操作系統、硬件外設驅動、無線連接的驅動庫和眾多的中間件。通過Modus Toolbox軟件平臺,結合英飛凌的傳感器、無線連接、MCU、執行器完整的產品陣營,開發者可以輕松實現從傳感器到云端的完整IoT應用開發。
圖:ModusToolbox跨平臺開發工具
以上幾大特質融合在一起,讓PSoC6成為了IoT開發的利器。以智能門鎖應用為例,傳統方案需要將指紋識別、語音識別、觸控、無線連接等多個不同的芯片整合在一起構成一個系統方案;而現在一顆PSoC6就具備了這些功能,極大地簡化了開發流程,縮減了整體成本并提高了安全性。
從邊緣ML到TinyML,將AI的觸角拓展到極致邊緣端
縱觀業界趨勢,AI正逐漸向邊緣端發展。機器學習(下文簡稱ML)的訓練一般會在云端進行,而ML的推理會越來越多在設備端進行。在邊緣端進行ML的處理,可以提高本地的設備響應,減少云端上傳的數據帶寬,提高本地數據的安全性。當前在一些MCU中也會添加特定的加速器,通過專用算力來進行ML的運算,從而釋放CPU的通用算力。
與智能手機等邊緣設備不同,在MCU為計算中心的端側設備上進行機器學習面臨著不小的挑戰。這種更邊緣側的機器學習應用需要在本地有限的計算資源上,滿足超低功耗的要求(mW級乃至更低)。為了區分,業界將這種更為極致的邊緣側ML稱為TinyML。TinyML對接的傳感器數據的種類相比邊緣ML設備要復雜的多,因此數據的標簽化處理工作也更復雜;很多云端和邊緣ML上成熟的算法模型因為體積太大,往往也不能直接在TinyML應用中進行部署;軟件和硬件的配合也需要有更成熟的方案。大部分IoT設備的開發者并不具備資深的AI/ML的知識,幫助這些開發者越過陡峭的學習曲線,避免繁雜的算法、軟件工作,快速實現TinyML的部署,才會迎來IoT應用的新一輪爆發。
為了解決TinyML的應用難題,英飛凌與SensiML攜手一起構建了從云端訓練、到嵌入式軟件開發、再到最終硬件部署的一套完整的邊緣側機器學習應用方案。
圖:PSoC6,XENSIV和SensiML解決方案
SensiML致力于為極致邊緣的IoT設備構建準確的AI傳感器算法。英飛凌的XENSIV傳感器捕獲原始的傳感數據信息;透過SensiML Analystics Toolkit平臺的Data Capture Lab進行數據的收集和標簽化處理;Aanlystics Studio進行數據清理,生成數據特征和適合PSoC6平臺的嵌入式AI模型;Knowledge Pack進行數據特征提取和模型優化,優化好的模型可以在PSoC6的平臺進行部署。Test App可以將實時數據導入進行在線模型驗證,同時也可以在設備上進行模型驗證。
SensiML的Analystics Toolkit完善后導出ML模型,通過ModusToolbox將其部署到PSoC6和XENSIV的硬件平臺上。
英飛凌與SensiML一起構建了云端訓練、嵌入式軟件開發和ML硬件部署的垂直開發生態,開發者即使并不是AI/ML的算法研究者,也可以在XENSIV和PSoC6平臺上快速構建邊緣ML的應用,推進邊緣ML的部署。
結語
從通用MCU到IoT MCU,再到具備TinyML特質的IoT MCU,微控制器的發展與整個消費電子設備的演進浪潮休戚相關。單品MCU已經不足以滿足當下IoT開發者的需求,選擇一顆MCU即選擇了一個完整的開發生態。英飛凌構建了包括感知、計算、執行、連接和安全在內的完整的物聯網生態,并且通過與SensiML的合作幫助實現物聯網的邊緣AI部署。
當物聯網端側開始擁抱AI,一個全新的IoT局面即將開啟。在下一波百億物聯設備的背后,離不開英飛凌的MCU及其全面IoT解決方案的參與。
[i] 《Number of connected IoT devices growing 18% to 14.4 billion globally》
[ii] 《Yole Développement - MCU Quarterly Market Monitor Q1 2022 - Product Brochure》
[iii]《10 IoT technology trends to watch in 2022》
來源:美通社
免責聲明:本文為轉載文章,轉載此文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文所用視頻、圖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權問題,請聯系小編進行處理
審核編輯 黃宇
-
mcu
+關注
關注
146文章
17316瀏覽量
352264 -
物聯網
+關注
關注
2912文章
44915瀏覽量
375957 -
AI
+關注
關注
87文章
31490瀏覽量
269915 -
機器學習
+關注
關注
66文章
8438瀏覽量
132935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