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1年首屆中國生物計算大會,已經過了兩年。兩年來,AI技術高歌猛進,生成式AI、大語言模型席卷諸多產業,生物計算更是首當其沖,涌現了一批優秀的創業企業,更有國際大藥企喊出了“All in AI”的宣言,為生物計算的產業落地提供了新動能。
2023年9月3日,由百圖生科&播禾創新聯合主辦的第二屆中國生物計算大會于蘇州工業園區再度啟幕,大會聚焦IT&BT的技術變革和在生命科學領域豐富的AI應用實例,圍繞生物計算的下一程開展了一場主論壇和三場專業分論壇討論,共40余場專業報告,吸引了近1500位現場觀眾和上萬名直播觀眾。
大會邀請到了數十位專業代表到場分享,包括三位院士專家、多名政府領導、研究學者、企業高管,大家圍繞“生物計算的邊界擴展,一切生命科學問題逐漸變得可以計算”的主題,一起分享了他們的真知灼見。
與2021年首屆大會的“定義生物計算”相比,此次會議的話題廣度和深度顯著提升,從大小分子藥物AI設計,擴展到從生命科學AI大模型等前沿基礎技術,再到AI在各類前沿藥物設計、靶點發現、合成生物學、人造生命體的廣闊領域。行業伙伴在此見證進化,一起尋找生物計算下一程的答案。
圖:蘇州工業園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倪乾
蘇州工業園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倪乾在致辭中表示:作為賦能手段,人工智能與生命科學相融合,在藥物研發、基因治療等方面正在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當前園區全力推進數字經濟時代產業創新集群融合發展,積極布局IT&BT產業,加快建設開放創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相信借助中國生物計算大會的平臺,定能加快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前沿技術研發,催生更多原創性成果和新業態,新模式。
圖:張宏江院士
大模型底層技術還將如何發展?大模型技術會為生命科學行業帶來什么新的變革?在大會主論壇上,智源研究院顧問、美國國家工程院(NAE)外籍院士張宏江,做了題為《大模型驅動的科研新范式》的報告。
他指出,AI和大模型在制藥流程中具有非常強大的能力,無論在靶點識別、藥物和靶向結合特性,還是藥代動力學等方向。在AI的幫助下,生命科學也有望達成融合物理、數據以及知識的ChatGPT時刻,為生命科學的研究啟動新范式。而大模型新范式有望解決大分子藥物的設計復雜度問題,創造提升全球健康新可能。
圖:潘毅院士
作為世界范圍內人工智能和生物信息學領域的研究先驅與國際領軍人物,深圳理工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控制工程院院長、講席教授,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首席科學家潘毅院士,帶來了題為《人工智能賦能生物醫藥:藥物篩選與藥物生成》的主題分享。
他指出,生物學家的研究需要解釋,從AI的規則中產生的可解釋性,有效賦能從靶標候選到設計耦合度高的分子,從結構到序列,從序列到制造,最后合成生物,這也正是AI可以大有作為之處。他還具體介紹了如何用類似于GPT的方法來設計藥物小分子。這個工作是在2022年中發表的,是在ChatGPT公布前一年完成的。潘院士還認為,以AI為基礎的元宇宙、數字人在未來可用于新藥測試,這將為臨床新藥試驗帶來巨大的潛在應用空間。
圖:蔣田仔院士
“腦科學與人工智能交叉領域是無盡的科學前沿,人工智能的數學基礎和腦科學基礎是本領域未來取得突破的關鍵。”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MAE)、國際人腦圖譜學會主席、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腦網絡研究中心主任蔣田仔院士在分享中表示,為了認識每個腦區的功能,我們需要通過腦成像的方式在活體人上研究不同腦區的連接關系,而未來通過數字孿生腦,或將為相關疾病的藥物開發帶來更少的成本、更精準的結果。
在隨后的圓桌討論環節,百圖生科CTO宋樂博士、清華大學智能產業研究院(AIR)高級訪問教授、華深智藥創始人及首席執行官彭健博士、西湖大學計算生物物理與藥物設計實驗室教授黃晶博士、靈犀云醫學科技創始人閆宇翔與論壇主持人、薄荷天使基金主管合伙人冷艷,進一步探討了生物計算的多樣化路徑和產業出口。
回顧初心,百圖生科和播禾創新也表示,希望通過構建生物計算生態,建立起一個真誠深度交流的平臺,和產業合作方一起共同推進生物計算進入新時代。
審核編輯 黃宇
-
AI
+關注
關注
87文章
31142瀏覽量
269478 -
人工智能
+關注
關注
1792文章
47437瀏覽量
238982 -
大模型
+關注
關注
2文章
2490瀏覽量
2866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