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光集團即將迎來資產重整一周年。浴火重生之后,新紫光已經脫胎換骨。對比一年來新老紫光的變化,我們不難發現導致老紫光陷入困境的舊的經營模式已被摒棄,取而代之的是對比鮮明的新思路、新布局、新文化。
透過細節看背后的差異,讓我們抽絲剝繭,看看新紫光如何與往事作別,實現華麗轉身。
第一,老紫光加杠桿高負債搞收購,新紫光降負債穩健經營
老紫光長期負債經營,維持很高的杠桿率和負債率,一直被貼著“買買買”的標簽。2012-2018年間,老紫光以總額逾千億元、超過60起的并購和投資,實現百倍級的規模飆升。無可諱言,并購有一定積極效果,收入囊中的一些半導體企業在相關領域已初具競爭力。但是,大規模舉債并購也讓老紫光最終陷入破產泥潭。
重整后的新紫光不再搞激進的產業并購,而是把精力重點放在降低負債率,優化產業結構,做好產業穩健運營上。據相關人士透露,經過一年的經營管理優化,集團整體營收提高近20%,利潤大幅提升,集團整體扭虧為盈,現金流狀況良好,紫光集團的有息負債降至原來的三分之一左右。
第二,老紫光盲目多元化,新紫光聚焦主業
伴隨瘋狂收購的步伐,老紫光一度控股300多家企業,參股1000多家企業,投資涉足大部分芯片產業環節。不僅如此,老紫光還盲目多元化,先后涉足能源、地產等與主業無關的領域,造成了資源分散與浪費。
重整后的新紫光,聚焦智能科技主業領域。通過資產重整,新紫光堅決徹底剝離無關業務,打包處理不良資產,并將產業版圖更加精細地劃分為移動通訊、存儲、汽車電子與智能芯片、材料與器件、高可靠芯片、信息通信基礎設施、信創與云服務、金融及其他共八大業務板塊。此外,新紫光在多地低調開展產能建設,以保證智能科技供應鏈的安全和穩定。
第三,老紫光重財務投資,野蠻生長;新紫光重投后管理,強化協同
老紫光通過資本運作方式做大企業,但由于商業版圖擴張速度過快,集團基本上無力消化整合,因此多采用叢林法則,任其野蠻生長、自生自滅。一方面,紫光集團旗下子公司之間沒有太多的鏈接,沒有實現協同共贏;另一方面,子公司也沒有得到集團大平臺的賦能和助力。
新紫光注重投后的精細化管理,積極統籌推動“大研發、大制造、大市場”戰略。“大研發”實現全集團研發力量的集成與協同,通過前沿技術研究院對接外部科研機構,落實共性技術的研發;“大制造”以集團力量推動產能建設,保障供應鏈安全;“大市場”整合全集團的國際國內市場資源,提升市場化能力,開放融入全球大市場。此外,新紫光還積極協同下屬產業公司,優化產業資源配置,瞄準汽車電子芯片等新興戰略領域強化發力。
第四,老紫光管理粗放,新紫光優化治理結構
老紫光集團沿襲了部分不良體制風氣,權責劃分不清,內部管理混亂,容易誘發投機行為。比如就曾被小股東質疑在健坤集團增資擴股的過程中,涉及國有資產流失。
紫光重整后,按照現代企業治理結構思想設置三大總部。業務總部,負責研究與擬定集團的戰略發展方向與規劃,對核心重點產業公司的業務運營進行管理與支持。賦能總部,負責協調內外部資源,為集團各產業公司提供產能保障;與國內外知名科研機構、高校開展合作,進行前沿技術研究,為集團制定中長期技術發展路線。管理總部,負責集團及下屬企業的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法務內審管理等職能,實現對產業公司的管理提升與賦能。
在集團業務總部、賦能總部和管理總部之間、集團與產業公司之間,構建起有序、健康、高效的人、財、事相關的制度、流程和運行機制,逐步發揮出顯著整合協同效果。
第五,老紫光個人色彩濃厚,新紫光注重核心管理團隊建設
由于特定的歷史原因,老紫光的日常運營都由核心管理者決策,缺乏有效的監督和約束,最終淪為“一言堂”的局面。諸多重大決策,尤其是并購項目,缺乏科學論證和民主決議;面對不斷惡化的財務狀況,也未能采取堅決措施,最終把集團帶入了困境。
新紫光重新優化公司治理與決策機制,并以開放性思維,建立起優秀的核心管理團隊。團隊中既保留了部分優秀的老紫光業務骨干,又引進了一批產業和投資背景豐富的專家型人才,也調集了不少產業公司的優秀管理人才到總部掛職和任職,并以全局視角配置全集團的核心管理團隊。
為加強對核心管理團隊和業務骨干的長期激勵,新紫光集團也在籌劃推動優秀產業公司上市,并制定配套的股權激勵計劃,將公司的長期發展和團隊的收益綁定,真正做到了上下同心,同舟共濟。
審核編輯 黃宇
-
芯片
+關注
關注
456文章
51154瀏覽量
426214 -
紫光集團
+關注
關注
8文章
255瀏覽量
29056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