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星星座的大批量發射一般都在實驗星完成發射后的1-2年內進行;相較于美國已初步建成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中國在星座數量和建設周期上都有巨大提升空間;我國衛星互聯網產業發展已經較為完善。
中國衛星互聯網產業迎來重要節點。
7月9日19時00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衛星互聯網技術試驗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執行本次任務的運載火箭和衛星分別由航天科技集團一院和五院抓總研制。
衛星互聯網是基于衛星通信的互聯網,通過一定數量的衛星,向地面、空中、海上用戶提供寬帶互聯網接入服務,有望成為6G主流發展方向之一。
由于國際電信聯盟(ITU)規定軌道和頻段資源獲取遵循“先到先得”原則,低軌衛星所主要采用的Ku及Ka通信頻段資源也逐漸趨于飽和狀態,太空資源的爭奪具有迫切性。
國外SpaceX(美國)、OneWeb(英國)、亞馬遜(美國)、Telesat(加拿大)、O3b(歐洲)、Viasat(美國)等多家歐美企業相繼提出Starlink、OneWeb、ProjectKuiper、Lightspeed、O3b、Viasat衛星互聯網星座計劃。
對比來看,目前我國在軌衛星數量約600顆,而美國大約在4000顆左右。另外,銥星、OneWeb和Starlink等低軌寬帶星座已逐步開啟商業服務。
中信證券表示,與同步軌道衛星一二十年使用壽命相比,低軌衛星壽命為5年左右,需要每年對星座進行更新,替換超期服役衛星,相較于美國已初步建成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中國在星座數量和建設周期上都有巨大提升空間。預計隨著流量需求的持續提升,衛星互聯網在超千億的一次性建設市場之外,還將帶動每年巨大的存量更新市場。
西南證券此前表示,衛星星座的大批量發射一般都在實驗星完成發射后的1-2年內進行,我國低軌衛星星座產業有望迎來爆發增長,衛星互聯網全產業鏈的市場空間或達千億。
從技術上看,低軌衛星星座相關技術、“一箭多星”和“可回收發射”的火箭發射技術不斷發展成熟,相關應用加快落地。比如4月份,我國首次在偏遠地區實現低軌衛星互聯網在電力通信領域的測試應用。
天風證券分析師李魯靖認為,2023年或為我國低軌衛星元年,“十四五”階段有望完成0-1跨越,產業鏈各層級均有望實現顯著放量。
我國衛星互聯網產業發展已經較為完善。其中,衛星制造環節:國家隊領航,民營企業聚焦零部件制造;衛星發射環節:國有企業為主,發射降本成發展重點;地面設備環節:C端市場廣闊,民營企業參與眾多;衛星運營環節:中國星網成立,牽頭統籌我國衛星互聯網建設,通過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有望快速構建衛星網絡,加強競爭實力。
從產業鏈結構來看,衛星互聯網主要由基礎設施建設、衛星互聯網運營以及終端用戶三大部分組成,其中最為核心的為衛星制造、衛星發射、地面設備、衛星運營及服務四大環節。
綜合多家機構觀點,前端衛星生產制造環節將有望依托衛星發射進程提速率先受益。該環節價值量占比較高的為T/R芯片和T/R組件,相關標的包括鋮昌科技、臻鐳科技、國博電子、雷電微力、天箭科技等。
-
互聯網
+關注
關注
54文章
11184瀏覽量
103678 -
衛星
+關注
關注
18文章
1722瀏覽量
67237 -
產業鏈
+關注
關注
3文章
1352瀏覽量
25815
原文標題:衛星互聯網迎重要節點!我國成功發射技術試驗衛星
文章出處:【微信號:chinastarmarket,微信公眾號:科創板日報】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