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C(Clock Domain Crossing,時鐘穿越)有很多的論文都討論過這個主題。本文主要從原理上分析一下為什么CDC是問題、常用的CDC設計思路。不能算權威總結,只是對工作幾年CDC設計的經驗的一個總結。
源起:建立時間和保持時間
集成電路設計專業的同學期末考試肯定考過“setup time"或者”hold time"的定義,這個也是應屆畢業生面試數字集成電路設計崗位的“明牌”必面題目。
先回顧一下setup time(建立時間)和hold time (保持時間)的定義:
建立時間(t
su) 是在時鐘翻轉(對于正沿觸發寄存器為0→1的翻轉)之前數據輸入(D)必須有效的時間。維持時間(t
hold)是在時鐘邊沿之后數據輸入必須仍然有效的時間。
對于單一時鐘的電路進行 時序分析 ,最主要是為了滿足這些條件。
比如,說你的設計時序“很緊張”,往往是兩級寄存器之間的組合邏輯很多,延時很長。從上一級的數據傳到下一級時,無法滿足下一級的建立時間。我們這個時候需要做時序修復(timing fix)。
單時鐘這個問題比較好考慮,因為數據什么時候開始發送是明確的——上一個時鐘沿——我們能夠有很多辦法去修復時序。(比如前文推送的“模板”)
但對于多時鐘設計(異步電路),從一個時鐘域向另一個時鐘域送數據,時鐘(周期)不同,在一個時鐘域隨時隨刻都可能收到另外時鐘域的數據,這自然是不能滿足建立時間的。
不滿足建立時間,那么數據的傳輸就會失敗。何謂“失敗”?就是我想傳一個數據1過去,我可能成功的傳了個1,也可能傳了個0,也可能我不知道傳了什么值。
不滿足建立時間,簡單的理解就是:目標時鐘域(dest. clock) 的時鐘沿和發起時鐘域的數據(src. clock)來的時間 很接近 ,而時鐘沿和數據的誰先誰后錯開一點,傳輸到下一級的數據就是完全不一樣,這種不同這是不可接受的。
因為不滿足建立時間,我的數據是不穩的、不可預知的、不精確的。對于單個寄存器而言,我們叫做 亞穩態 (Metastability)。
總結一下: 在數據從一個時鐘域向另一個時鐘域傳輸時,無法滿足建立時間,數據在被目標時鐘域寄存器采值時,會進入亞穩態,無法準確傳輸數據 。
我們用 時鐘穿越 (CDC,Clock Domain Crossing)來描述我們現在處理的這種情況。把所有的這種問題都叫做 時鐘穿越問題 (CDC issue)。
隨著工藝技術的迭代,很多的公司的集成電路項目出現錯誤,都是出現在CDC的解決方法有問題,或者驗證不夠充分上。
本章節先討論1比特的情況。
那如何解決“1bit的時鐘穿越”問題呢?
既然根子上是亞穩態的問題,那我就破掉亞穩態 。
破掉亞穩態有很多種方法,方法都是讓數據來到目標時鐘域的時鐘沿之前穩定住。
我要傳輸1,那我就在源時鐘域對信號1持續上拉;我要傳輸0,那我就在源時鐘域對信號0持續下拉。換句話說,就是讓想傳的數據1和0都維持“ 足夠長 ”的時間——長到我這個時鐘沿采不到,下個時鐘沿肯定能采到。
這就是我們看很多年前"老代碼"中很普遍的方法:延長源信號長度。比如對源信號連續打多少拍,然后“或”起來組成一個信號使用。
或者干脆不做任何處理直接穿越,前提是能夠證明雖然這個信號是一個CDC信號,但是不會輕易改變(比如寄存器初始化之后的一個控制信號,只會在初始化階段改變)。
延長源信號方法總結:
-
很多老的設計是直接CDC使用,或者打多拍然后進行傳輸。
-
優點:簡單,邏輯比較少
-
缺點:
3.1.如果源信號的 前提假設發生變化 ,容易出現bug。如第二代設計的時鐘頻率比變化,或者一個不輕易改變的配置信號(control signal)“與”上了一個經常變的控制信號。不經過仔細驗證,維持原有設計,很容易出“大“問題。
3.2.邏輯雖然簡單,但是設計不具有通用性。比如你需要對不同時鐘頻率比例的進行不同的打拍。
-
所有可以用“延長源信號”方法的地方,都可以加上同步器(syncer)邏輯 ,這更加保險。
-
總結:除非維護不好修改的歷史代碼,新代碼不推薦。
同步器(synchronizer, syncer)
那破掉亞穩態還有什么辦法呢?
方法很簡單,就是在目標時鐘域 加速穩定過程 。
D觸發器是一個簡單的加速穩定的簡單結構。雖然1級D觸發器,可能不滿足建立時間,但是后面再跟一個D觸發器,就會 使不穩態要么迅速變化為傳輸0,要么迅速變化為傳輸1 。
兩級D觸發器的串聯,就是一個簡單的同步器(synchronizer, 或者syncer,或者Sync2D)。
A synchronizer is a device that samples an asynchronous signal and outputs a version of the signal that has transitions synchronized to a local or sample clock."
這種穩定是概率性的,與工藝相關的。穩定下來而不是處于亞穩態的時間,有數學上的MTBF(平均失敗時間)公式進行計算。在日常的設計中,一般工藝廠會告知你的一個參數公式(或者是一個查找表),輸入你的輸入輸出頻率,就能查找到在當前工藝下的MTBF,然后比對MTBF的要求決定是不是選擇SYNC2D(打兩拍的同步器)。
如果SYNC2D不滿足MTBF的要求,那么就再接一級D觸發器,組成SYNC3D(打三拍的同步器)。SYNC3D的MTBF比SYNC2D會長許多數量級。(我在前東家做一個設計,同樣的時鐘頻率,查MTBF表SYCN2D的MTBF是10天,SYNC3D的平均失敗時間是50年……)
我在過去做14nm工藝下的設計,項目主管就要求所有的SYNC2D替換為SYNC3D。
我們這里暫時用SYNC2D作為例子(SYNC3D同理)。
同步器有什么好處?
能夠安全的排除亞穩態。
同步器有什么壞處或者局限?
目的時鐘域會晚幾個周期。
這個不算是個問題,既然是跨時鐘域的,晚兩三個周期沒什么問題。
** 數據傳過來,對SYNC2D而言,會delay2個周期或者3個周期。** 也就是說你不能確定是2個周期后還是3個周期后能傳過目標數據來。對于單比特沒有問題,對于多比特存在對齊的問題。 同步器 只能保證數據沒有亞穩態,不能保證是正確數據 。
怎么理解呢?就是說,你給我同步器什么數據,我都能給你穩住。但是 你若給我的是錯誤的值,這不能怨我 。
例如,在這個周期給同步器輸入端一個信號1,同步器在能給你穩到0或者1,你只要在發送端的下個周期還給同步器1就好了。經過同步器一走,給個干凈的1給你。
同步器的正確前提是,信號必須穩定足夠長的時間(能夠持續上拉,或者下拉)。
那么多長算長呢?前人理論已經有了研究結論了。在同步器設計理論中,叫做”1.5x規則“或者”三沿規則“: 輸入端的信號長度,至少是1.5倍接收時鐘周期的長度,或者三個接收時鐘沿的長度 。
滿足了這個規則,因為是三個邊沿,那么肯定會有一個安全的上升沿可以采到。
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規則。只要滿足了這一規則,同步器就是安全的。
使用同步器本身,可能會漏采或者多采。
其實這只是上一個要點的延伸。同步器是一個穩定單元,只能做到”穩“,你需要“穩+準”,這超出了同步器的能力范圍,需要加上一些配合電路才能工作。但幾乎所有的CDC電路在時鐘穿越的核心邏輯,同步器都包含其中。
-
寄存器
+關注
關注
31文章
5363瀏覽量
120985 -
D觸發器
+關注
關注
3文章
164瀏覽量
47985 -
CDC
+關注
關注
0文章
57瀏覽量
17838 -
同步器
+關注
關注
1文章
98瀏覽量
14678 -
時鐘電路
+關注
關注
10文章
239瀏覽量
50769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