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達的誕生,拉開了信息戰序幕
1864年,麥克斯韋提出了電磁理論,預見了電磁波的存在。1886年,赫茲用實驗證明了電磁波的存在,驗證了電磁波的發生接收和散射。電磁理論的建立和電磁波實驗的突破,為雷達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1903年-1904年,斯琴·赫爾斯麥耶發明電動鏡,利用無線電波回聲探測裝置,研制出了原始的船用防撞雷達。20世紀30年代,用來探測飛機和艦船的脈沖多普勒雷達被研究成功,多種實戰軍用雷達問世,英國的“本土鏈”防空雷達,是第一個用于實戰的雷達,而美國的“SCR-268"防空火控雷達則是世界上第一部真正實用的火控雷達。
雷達的出現及應用改變了世界軍事史和人類科技發展史。在二戰后,雷達開始迎來了蓬勃的發展,功能也由單一的預警功能演變成多任務、多功能雷達系統,隨著微波、計算機、半導體、大規模集成電路等各個領域科學進步,雷達開始走進普通百姓的生活。
物聯網時代,雷達開始“走心”
雷達,是英文Radar的音譯,全稱為Radio Detection And Ranging,即:無線電檢測和測距,最重要任務就是檢測與目標物體的距離、速度和方位探測。我們通常所說的雷達其實是一個統稱,按照波段來分,有短波雷達、米波雷達、分米波雷達、微波雷達和毫米波雷達。
我們都知道,波長越短,頻率越高,受外界因素干擾的程度越低,探測越精準,因此毫米波雷達在感知物體的靈敏度,提供物體距離、速度和角度信息等表現上非常的牛氣,而且不受雨、霧、灰塵和雪等影響,能在惡劣環境下正常工作,面對塑料、墻板和衣服等非導體材料,也能夠高效率穿透。所以在物聯網時代,毫米波雷達正式“出圈”,人體感知、跌倒報警、體征監測、自動開關、手勢控制等等,讓生活變得又智能又便捷。
打造智能居住環境
TRMK211有點意思
全耀TTCsensor的TRMK211毫米波雷達是一款通過發射和接收24GHz毫米波來感應目標距離的傳感器模塊,可以實時準確輸出探測目標的距離能量等信息數據。模塊可以識別3m范圍內“動”、“靜”目標。
尺寸:3*2.5cm
頻率:24~24.25GHz
功耗:5V/50mA
3dB方向角:水平-15°~+13°/垂直-35°~+33°
最大人體探測距離:3m
探測精度:5cm
輸出格式:3.3V高電平或串口輸出
檢測方式:FMCW
應用范圍
現有的多數智能設備是通過紅外傳感器或者超聲波傳感器來實現人體感應監測的,這兩項技術的短板在于穿透性有限。紅外線設備依賴于玻璃、塑料等透光性的材質作為外殼,超聲波設備在使用時更需要規避遮擋物,這些特性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相關產品的設計與開發。
相比之下,毫米波設備的靈活性要更好,而且因為限制因素少,在產品設計時也可以更加多樣化。它不必像紅外傳感器一樣有特定的外形設定,也不必像智能攝像頭一樣安裝在視角廣闊的地方,甚至可以集成到中央空調、智慧屏等其他設備中,作為一項基礎硬件發揮功能。
TRMK211在智能家居和智能照明領域表現優異,例如安裝在風扇中,毫米波雷達可探測室內是否有人、人數、位置及活動量大小,實現智能化送風。人近風弱,人遠風強,人靜風舒緩,人動風速勁,無人時則自動停止,達到節能和延長風扇使用壽命的目的。智能空調也是同樣的道理,相較于市面上一些采用紅外線傳感器的空調,毫米波雷達可以穿透空調外殼,提升空調外形的美觀性,這無疑是更加完美的選擇。
TRMK211讓空調更加人性化
安裝在照明設備中,人近燈開,人離燈滅,自動調節燈光色彩及明暗,實現智能互動。包括路燈、家用燈具皆可適用。
同時由于毫米波雷達具備穿透性特點,可以十分便捷將雷達裝入家電和燈具中使用,與攝像頭形成互補聯動。
感應式路燈,照亮夜行者的道路
智能家居是離我們生活最近的高科技體驗,毫米波雷達作為與之相關的技術,在升級和迭代上也在加速發展,正在改變著這個時代和萬物互聯的美好畫卷,為人們的生活帶來更多的舒適和便捷。
-
雷達
+關注
關注
50文章
2965瀏覽量
117852 -
毫米波
+關注
關注
21文章
1927瀏覽量
64932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