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發燒友網報道(文/周凱揚)RISC-V作為不少初創公司都在拼命耕耘的一大市場,無論是高性能處理器還是AI加速器都在逐步冒頭。雖說RISC-V是開源開放的,但這些商業公司倒不見得會對其產品路線給到足夠的信息曝光。而反觀有著傳奇架構師Jim Keller坐鎮的AI芯片創企Tenstorrent,卻給出了相當具有野心的產品路線圖。
極速迭代的產品路線圖
Tenstorrent一年內打造了五大多發射譯碼的RISC-V處理器IP,以其規模不同分為雙發射、3發射、4發射和6發射的Alastor和8發射的Ascalon。其中Alastor主要用戶客戶端和邊緣側應用,而Ascalon則用于服務器、筆記本等高性能計算應用。
從規格來看,以上產品看起來堆料十足,但具體落地性能目前仍未無從得知。據了解,原本Tenstorrent原本是打算直接授權來自SiFive的RISC-V處理器IP,但最終還是由于性能原因率團隊自研,全力打造出了Ascalon,其單核心性能大抵與蘋果過去的Cyclone微架構核心類似。
除了這些IP,Tenstorrent還有同樣關鍵的AI處理器產品線,比如2020年推出的GraySkull和2021年的Wormhole,而后者的性能約為GraySkull的兩倍。對于任何AI芯片來說最難的其實不是把單顆芯片的性能做高,而是實現足夠的擴展性,這也正是Wormhole的優勢所在。
相較GraySkull,Wormhole加入了16個100GbE以太網端口,從而實現總計400Gb/s的發射與接收帶寬。這也提供了最為簡單高效的擴展性,要想做到Hyperscaler只需往上堆芯片即可。
不過也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如果買下這些芯片并打造大規模機架的話,其線材成本可能會占據一半。就拿他們的Galaxy系統為例,這是一個規模為48U的服務器系統,集成了256個Wormhole芯片,也就是256個100GbE用于外部互聯,同時還集成了3TB以上的GDDR6 DRAM。
接著到了2022年,他們將格芯的12nm工藝換成了臺積電的7nm工藝,將GDDR6換成了DDR5,內存通道數從6個增加至8個,以太網也升級至了400GbE,更重要的是他們加入了SiFive的X280矢量處理器核心。最后是今年計劃打造的Grendel芯片,該芯片將采用臺積電4nm工藝打造,將單芯片RISC-V CPU核心數從24顆擴充至64顆,同時進一步擴充以太網接口,提供更高的擴展性。
Tenstorrent的豪華陣容
對于任何一個AI初創公司,更何況是想要與英偉達競爭的企業來說,人才都是最重要的一環,尤其是在硬件設計上。而這恰恰是Tenstorrent的優勢所在,因為他們現在的團隊確實擁有了一個“全明星陣容”。
首先就是剛CTO轉為CEO沒多久的Jim Keller,這位傳奇架構師是AMD K8/K8、Zen與蘋果A4/A5系列背后的功臣,也是x86-64指令集的合著者之一,還一度幫助特斯拉打造了HW 3.0硬件平臺。
你可能會覺得Jim Keller這幾年似乎做的都是幕前演講工作,其團隊中是否還有真正扛鼎之人呢?任何一個初創公司都不應該單單宣傳和神化他們的主心骨,因此這就不得不提到Ascalon的首席架構師Wei-han Lien。而他正是蘋果M1芯片的首席架構師,所以Ascalon的設計也就很好理解了,因為M1同樣是8發射的。
除此這些硬件設計大拿之外,Tenstorrent近期還吸收了不少軟件開發者,比如此前負責ARM SoC平臺在上游Linux內核維護的Olof Johansson等。更有趣的是,剛從英特爾圖形部門離職不久的Raja Koduri也成了Tenstorrent董事會成員之一。
小結
在打造了如此具有野心的產品路線圖,又擁有來自蘋果、AMD和英特爾的各種人才后,Tenstorrent已然成了數據中心市場不可小覷的一家初創公司。但我們也都見識了各種AI創企在該領域的出現與消失,Tenstorrent最終在交付產品和產品實際性能上能否如愿,那才是最終的決定因素,畢竟無論是走哪條技術路線,都避免不了與全球AI硬件裝機量最大的英偉達正面競爭。
-
AI芯片
+關注
關注
17文章
1904瀏覽量
35169 -
Tenstorrent
+關注
關注
0文章
13瀏覽量
155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