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科技新聞的讀者可能已經知道了,芯片巨頭英特爾剛剛交出了一份“災難級”的財報。
2022四季度,英特爾業績未能達到市場預期,大幅下滑32%,創下2016年來最低季收入。更尷尬的是,英特爾預期2023年一季度營收在105至115億美元之間,同樣大幅低于市場預期,并將創下該公司2010年以來最低的季度總營收。
最差之后還有更差,這家公司財務狀況的惡化程度,確實有些出乎意料。
對此,英特爾也給出了一些解釋,包括PC市場和智能手機市場的放緩,來自AMD/英偉達的激烈競爭,經濟衰退的不確定性,美國的通貨膨脹也迫使它提高了部分芯片的價格,從而在降溫的半導體市場中面臨尷尬等原因。
這顯然是不足以解釋這個巨頭的連年失意的。
宏觀環境會影響整個行業,英特爾并不是唯一一家遭受壓力的。
需求萎縮、通脹壓力、國際供應鏈波動、半導體從稀缺走向過剩等,其他芯片制造商也面臨上述嚴峻挑戰。AMD、英偉達的單季度營收,也都遭遇了大幅度下跌,但外界評價顯然沒有這么悲觀。事實上,投資機構認為AMD會在2023年第二季度末開始反彈,英偉達的恢復勢頭也比預想的更強一些。
所以,將英特爾業績下滑歸咎于大環境,有些道理,但顯然沒有太強的說服力,因此有些海外投資分析師認為,英特爾每股收益還將進一步下降。
英特爾的財務狀況是如何一步步走向今天的,我們不想過多糾結于前因。因為半導體行業的形勢瞬息萬變,很多歸納總結都可能是馬后炮。但關于英特爾在當下要如何重建良好的盈利能力,還是非常值得關注。
因為它的市場占位、規模體量、技術話語權等都決定了,其采取的重要戰略動作一定會影響到全球半導體行業。而半導體已經客觀成為了一種國家與地區之間的鉗制手段,所以,理解英特爾的動作及潛在影響,也對中國半導體的發展,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比如英特爾在2021推出的“IDM 2.0”計劃,就強調了在美國和歐洲擴張芯片產能的重大戰略,多個新工廠在歐美澳等地動工,對于未來全球半導體供應鏈和市場都帶來了變數。
那么,英特爾重建盈利能力,究竟進行的怎么樣呢?總的來說,可以用“精神內耗”四個字來形容。
英特爾首席執行官Pat Gelsinger格爾辛格曾在世界經濟論壇上公開說:“我想同時踩剎車和踩油門。( I feel like hitting the brakes and hitting the gas at the same time.)”這一策略不難理解,就是為有益營收的業務加速,為問題業務和高昂成本減速。
問題來了,開車的人都知道,油門和剎車同時踩的話,會增加車輛的磨損,使變速器過早報廢,還容易使車輛發生偏移,對安全造成損害。
而英特爾同時踩下油門和剎車,也確實增加了自己的“精神內耗”。這種內耗是怎么體現的,我們從消減成本、增加營收、投資未來這三個方面分別來看。
成本的管理內耗
削減成本,對企業來說無疑是“踩剎車”最簡單直接地辦法。所以,英特爾也開始大幅度地縮減開支。
該公司表示,到2025年底,縮減的成本要增至每年100億美元。采取的部分操作包括,大幅裁員,首席工程師以下的所有員工(7 至 11 級)將有5% 的比例被裁掉,其中銷售和營銷部分的裁員比例可能高達20%。此外,所有員工的基本工資根據等級減薪,取消了在以色列的一個研發中心,削減了RISC-V加速器計劃,停止了網絡交換機的開發……
但問題來了,企業還要在市場競爭中與同行競速、與創新搶時間,英特爾的降本做法,又加劇了前進的難度。
英特爾十年的股價趨勢圖
一來,以犧牲員工、扼殺新項目為代價來削減成本,英特爾并不是唯一一個這么干的。關注硅谷資訊的一定知道,裁員潮正在大規模進行,英特爾通過降本拉開的優勢,未必很顯著。
二來,科技行業競爭激烈,創新驅動型企業的運營成本是很高的,其中一部分是固定成本,有些成本在短期內難以降低,所以也不能真正解決問題。
一個現實例證是,2015年的時候,英特爾就曾進行過一次萬人級別的大裁員,前CEO布萊恩·科再奇(Brian Krzanich)后來承認,“嚴厲和迅速”的裁員,損害了英特爾與剩余員工的關系。至于延緩研發項目,可能影響科技企業的創新競爭力。
所以,降本終究只是短期疏壓手段,且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英特爾組織內部的摩擦,又很難作為投資者長期信心的支撐。
產品的營收內耗
歸根結底,科技企業還是要靠產品競爭力來獲得收入、提高盈利水平。所以在2022年第四季度財報中,英特爾給出的長期增長計劃,也提到了要改善優化領先產品的銷售組合,擴大高增長的新興業務。
作為計算領域的老牌巨頭,英特爾應該非常擅長吧?不過時也勢也,新的產業趨勢也使得英特爾面臨全新的競爭和不確定的市場需求,同時產品接受度不再像傳統PC市場那么高,難免出現“油門”和“剎車”同時踩下的情況。
先說剎車。
2022年英特爾市場占有率領先或重點押注的業務,包括PC市場、汽車和自動駕駛業務,都出現了“熄火”的情況。
PC市場趨向飽和,加上AI帶來了智能化的計算任務變革,AMD/英偉達等競爭對手開始挑戰英特爾在CPU處理器方面的優勢地位。眾所周知摩爾定律早已觸達物理極限,英特爾的研發與制造能力也越來越難以適應芯片的高速迭代,在性能和功率方面難有大突破的時候,通過擴大SKU來取得增長,就成了一種應對方案。
剛剛過去的CES消費電子展上,英特爾就推出了總共32款筆記本電腦CPU、16款臺式機處理器和一些入門級部件,令人眼花繚亂,但記憶并不深刻。加上市場需求萎縮,增長顯然很難再加速了。
另一個英特爾重點押注的新興業務——汽車半導體,也隨著汽車銷量的低迷和自動駕駛進入寒冬,讓人難以保持樂觀。CEO格爾辛格曾預測,到本世紀末,汽車半導體的總潛在市場(TAM)將增加一倍以上,達到115億美元,約占整個硅市場的11%。為此,英特爾開始在歐洲建立新的芯片制造設施,組建新的設計團隊,以支持汽車客戶的定制需求,子公司Mobileye也計劃與Sixt SE于2022年在德國啟動自動駕駛出租車服務。顯然,這些圍繞汽車業務的投資,都將隨著市場需求的委靡而延長回報周期。
當然,也有業務正在踩下”油門“。
盡管2022年英特爾的服務器收入有所下滑,但情況將在2023年發生一些變化。一個重要的產品出現了:第四代至強可擴展處理器 及Max 系列。
目前,全球都在積極建設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對能夠支持AI推理和訓練的計算硬件需求大大增加。英特爾抓住了這一東風,在歲末年初推出的新產品已經取得了不錯的市場反響。包括AWS、思科、戴爾、谷歌云、IBM云、微軟Azure,以及中國的浪潮、聯想、超聚變、寧暢等企業,都已經開始采用該處理器。
其主要特質是,為各種人工智能工作負載的推理和訓練,解鎖了新的性能水平,高性能計算HPC方面的提升也很顯著。
正如英特爾執行副總裁兼數據中心和人工智能事業部總經理Sandra Rivera所說,第四代至強可擴展處理器有望重新點燃英特爾在數據中心的領導地位。
在剎車和油門的共同作用下,英特爾的年度營收情況,自然也就需要繼續觀望。
投資的發展內耗
與不確定的營收相比,英特爾的投資卻在以確定性的趨勢增加。這又進一步加重了其財務狀況的“內耗”,給企業的長期發展帶來了較大的不確定性。
2022年在一次面向投資者的會議中,英特爾表示,它將不得不在未來兩年內投入巨資,以推動其向半導體制造商的轉型。英特爾首席財務官戴夫·辛斯納(Dave Zinsner)表示,該公司正在進入“投資階段”,隨著資本支出的增加,會形成負現金流。
英特爾的投資上升,主要集中在新的芯片代工業務,核心思路是通過幫助歐美等國和地區建立更具彈性的半導體供應鏈(目前大多數領先的芯片主要在亞洲生產),而獲得政府激勵政策和訂單。
這聽起來很合理,也確實是美國、歐洲正盼望和大力支持的。為什么會給企業帶來不確定的風險呢?
風險之一:新建工廠的投資收益比不確定。
晶圓廠的投資巨大、成本回收周期較長,一般要建成一年多之后才能正式投產。英特爾計劃在歐洲建立的兩家尖端半導體工廠,未來十年的投資可能達到80億歐元。其規劃中,還會法國建立一個新的研發(R&D)和設計中心,并擴大在愛爾蘭、意大利、波蘭和西班牙的研發、制造、代工服務和后端生產能力,又是一筆天文數字。
而且,英特爾在歐洲建廠的進展也不如預期中順利。據Volksstimme報紙報道,英特爾已經推遲了在德國的晶圓廠計劃,“不能給出開始建設的確切日期”。
一是成本增加,但政府補貼不可能那么快到位。因為能源和材料成本上升,英特爾最初對晶圓廠17億歐元的成本,現在已經上升到20億歐元,需要更多的政府補貼才能開工。
二是市場需求。全球芯片需求正在下降,產能正在過剩,歐洲政府也不能憑空變出更多的市場需求,建立之后產品賣給誰呢?要知道此前英特爾在錢德勒建設的、耗資 70 億美元建成的Fab 42,就空置了很多年。所以在市場沒有明顯回暖之前,新廠建設可能還會延遲下去。
風險之二:平衡供應鏈的產業轉移周期不確定。
當然,英特爾在歐洲的產能擴張并不是毫無建樹的。事實上,英特爾在愛爾蘭萊克斯利普(Leixlip)的新制造工廠已經開始工作了,總投資超過30億歐元,將英特爾在愛爾蘭的產能翻一番。
不過,歐洲的高成本決定了整個擴張計劃不可能那么快推進。那么轉移到各項成本都更加低廉的東南亞,也不失為一條平衡供應鏈的選項。事實上,英特爾已經在越南投資了近5億美元,用于建設西貢高科技園區“最先進的芯片組裝和測試制造工廠”。
但是,半導體行業是一個高度知識密集型領域,越南的高科技產業發展較晚,先天稟賦決定了短期內只能承擔一小部分產能。據科技新聞來源報道,英特爾在越南投資專門用于增加英特爾的5G產品和第10代酷睿處理器的制造,對大量產能的替代和供應鏈的平衡,影響還比較有限。
風險之三:科技博弈下風險控制意識帶來的增長不確定性。
作為國際科技博弈核心的半導體,并不能夠簡單地以市場行為來看待,英特爾需要更多來自國防、科研、能源等領域的投資,就不可避免地受到政治博弈的影響。
2022年在俄勒岡州D1X 工廠擴建儀式上,拜登與英特爾CEO格爾辛格一同出席,拜登就通過《芯片和科學法案》發表了講話,格爾辛格就重申了英特爾對美國在半導體研發(R&D)方面保持領導地位的承諾。而此前俄烏戰爭爆發時,英特爾也曾暫停向俄羅斯和白俄羅斯的客戶發貨。
半導體行業的特殊性,必然會讓英特爾的現有客戶,在風險控制上重新進行一番考量。
事實上,以中國大陸為例,在如火如荼地數字基礎設施、數據中心集群的建設中,就重點強調了多種芯片、多元計算架構、多生態共存的思路。除了在應用層面,能夠更好地支撐各種各樣的計算任務,也有“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的風險規避因素。性能與安全,一個都不能少。
所以,英特爾在大力推進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的平衡,并持續擴大投資的同時,自然也會給現有市場的客戶和訂單帶來沖擊。
避免內耗,中國半導體能學到什么?
英特爾在消減成本、增加營收、投資未來的努力,如同同時踩剎車和踩油門,在持續的內耗與磨損中前進。積極一點來看,英特爾的恢復能力是比較強的,只要這輛車始終不下高速、保持前行,大概率還是可以走出一個未來。
理解了英特爾,或許中國半導體和計算產業也能在探索之路上避開一些陷阱,減少一些自我磨損。
具體來說,可能有幾個特質是值得參考的:
1.政府激勵與扶持巨頭企業,始終是建立半導體優勢的關鍵。半導體市場中,政府、軍事、基建等訂單依舊是主流,英特爾的管理者多次敦促美國國會為《美國芯片法案》提供資金,其在俄亥俄州的投資也是俄亥俄州歷史上最大的單一私營部門投資。
2.允許失敗、試錯和浪費的創新環境,以及市場化競爭,才能讓半導體研發富有活力。前面說了很多英特爾的“內耗”,但無論是將摩爾定律推到極致,研發萬億數量晶體管的芯片,抑或是發力汽車芯片、自動駕駛、XPU、服務器芯片、人工智能技術等新業務,以及光計算、量子計算等暫時難以商業化的前沿探索。可以看到,英特爾并不是在內耗中停滯,而是在試錯和迭代中尋找一個突破。為中國半導體企業建立相應的容錯機制、自由包容的科研環境、多元路線共同探索的產業生態,鼓勵基于市場競爭的有效創新,產業的活力才會持續激發。
3.保持全球化溝通、協作、博弈共贏,是新形勢下的必由之路。半導體行業的特殊之處在于,產業鏈割裂與“脫鉤”會帶來很多問題,比如技術封閉帶來方向性困局,可能會在錯誤的技術路線上耗費太多時間與資源,在新技術賽道上落后;失去一部分市場導致產能無法消化,供應鏈彈性與成本優勢不可兼得。在博弈中保持全球合作,而非簡單地“脫鉤”,將是中國半導體的更好選擇。
真實的世界或許只能如此,沒有銀彈,沒有奇跡,只有在理想與現實之間,不斷把握住方向盤,縱然精神內耗,也要堅持走下去。英特爾如是,中國半導體亦如是。
-
芯片
+關注
關注
456文章
51096瀏覽量
425996 -
英特爾
+關注
關注
61文章
10002瀏覽量
172121 -
半導體
+關注
關注
334文章
27632瀏覽量
221186 -
cpu
+關注
關注
68文章
10898瀏覽量
212600 -
PC
+關注
關注
9文章
2100瀏覽量
154482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