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爾維諾有一本成名作,叫做《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
作為讀者,這個意味深長的書名可以給我們留下無盡幽思,但如果我們真的是冬夜里的旅人,可能有時候事情就不那么美好——尤其當我們駕駛新能源汽車的時候。
春節出行高峰剛過,很多朋友在這個假期選擇自駕出行,而新能源汽車在春節假期的表現,又一度登上各個社交媒體的熱搜,這是因為北方漫長的冬天,經常被稱為新能源汽車的年度大考。新能源車在冬季不僅會和傳統燃油車一樣面臨路面打滑、制動系統缺乏溫度保護等問題,更有一個巨大的挑戰會暴露出來:續航衰減。原本一次充電可以行駛一周的新能源汽車,到了冬天三天兩頭就得找機會充上一充,極大增加了車主的充電負擔。加上冬天氣溫低,充電速度較慢,充電等候時間拉長,并且冬日里白晝更短,體感不舒適,每天出去充電儼然變成了折磨。
在疫情放開,春節之后,新能源汽車車主的出行需求暴增,加上高速出行車輛眾多,高速充電樁相對稀少等問題,讓新能源車主的體驗變得更加艱難。冬天開車出來,一邊要和燃油車主一樣擔心車輛打滑、故障,一邊要隨時做好尋找充電樁的準備,同時還要在車里受凍,這個冬夜,可真是夠新能源車主焦慮的。那么問題來了,新能源車為什么一到冬天,續航就要“打對折”呢?
冬季焦慮,為何會發生?
新能源車讓人焦慮的冬天,核心問題就是能耗大漲和續航大跌。而這些問題最終都指向純電新能源汽車的供能方式——電池。
我們知道,新能源汽車的動能是由動力電池+電機來提供的。而動力電池經歷了多年的技術路線比拼,產生了非常多的動力電池解決方案,比如說鎳氫電池、燃料電池、鉛酸電池、鈉硫電池、鋰電池等等。鋰電池由于本身體積小、重量輕、使用周期長、能量比大、自放電率低等優點,并且從生產到回收整個過程污染相對較小等特點,成為市場上大部分新能源車的首選。
但鋰電池優點明顯,同時也有著鮮明的缺點。比如說,鋰離子對溫度特別敏感,只能在20-35°的溫度環境下才能夠保證最佳工作狀態。在極端低溫下,鋰電池中鋰離子的活性會降低,電池里的電解液會變得比更加粘稠,從而導致電池的整體能量釋放下降。這種情況下,自然能耗就漲起來了,同時續航也就相應地下降。
一般來說,在低溫-20℃的條件下,鋰電池內的電芯內阻可能達到常溫時的3倍。電池內阻升高會導致容量下降,放電效率降低等一系列問題的出現。這些問題在電動汽車行駛過程中,就會變現為低溫下續航變短。
根據AAA給出的測試數據,在零下7°的溫度條件下,BMW i3續航下降46%,雪佛蘭Bolt續航下降47%,日產Leaf下降32%,Model S續航下降38%。由此可見冬季低溫帶給新能源車的負面影響之甚。
還要一個新能源車在冬天比較吃虧的問題,那就是車內取暖。燃油車的發動機本身可以產生熱量,利用預熱就可以完成設備升溫,車內取暖等需求,而新能源車在制動之外,設備取暖、人員取暖也都需要用電。所以一到冬天,就進入了車、路、人一起搶電的模式,進而加劇了冬天新能源車性能的衰減,暖氣,也變成了續航殺手之一。
那么,應對這樣的難題,業界給出了哪些破題思路呢?
冬季焦慮如何治愈?
有人會問,新能源車冬季既然有這么多不便之處,那我不開新能源車,直接開油車出去野行么?殊不知,對于限行限號的城市,油車不是你想開,想開就能開的。碰上限號的時候,就算是勞斯萊斯的燃油車,也得乖乖趴在家里,而電動車“一觸即發”的絲滑動力和舒適便利的智能配置,也成為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寧愿“忍冬”也選擇新能源車的原因。
為了解決冬季焦慮,各大品牌對新能源汽車采取了很多對應方案。從不斷加裝電池包,到不斷鉆研技術想要提高電池能量密度,甚至還想各種辦法給電池貼“暖寶寶”,比如給動力電池加裝液冷恒溫系統,通過加裝循環水路,來保護車輛的核心電池組,也有很多純電動品牌采取熱泵空調的方式,降低空調對動力電池的能量消耗。
而在多種“治愈方案”并行的過程中,用戶漸漸發現,在電池技術沒有突破性進展,以及補能設施遠遠不夠的當下,插電混動似乎是最好的新能源出行選擇。
插電混合動力車在城市場景下使用純電,讓用戶能縱享純電出行的絲滑和低成本;在高速場景下切換發動機直驅模式,讓動力隨叫隨到,高效省油;當出行途中想要“爽一把”時,混動并聯模式讓你在車水馬龍中游刃自如,不僅靜音效果絕佳,且能耗更優越。
插電混動結合了純電動車與燃油車的優勢,即使在寒冷的冬季,也能最大化降低低溫帶給續航和能耗的負面影響。比亞迪的DM-i,長城的檸檬,長安的iDD技術,都是汽車品牌為了提升用戶體驗研發出的混動技術。
不過比亞迪的DM-i車型配備的是E-CVT無極變速箱,這種變速箱本身的特性就是不適合激烈駕駛,同時為了保障車輛足夠省油,DM-i車型的發動機會持續保持在最高效的區間運行,所以比亞迪DM-i的動力性能普遍都比較弱,而且在實際駕駛中,DM-i在饋電狀態下性能打折也非常明顯。長城的檸檬雖然動力強勁,且匹配了兩檔變速,但是長城卻沒有控制好成本和調校,混動不是用足夠好的發動機、電機、混動變速箱就可以,還需要更好的匹配標定,需要一套完整的智能能量管理系統,才能實現油耗和動力的平衡,才能有好的體驗。導致搭載檸檬混動技術的車型推出后乏人問津。而長安的插混技術則是在燃油車的基礎上簡單加裝電機,不僅動力方面沒有很明顯的提升,且饋電油耗也比較驚人。
相比而言,領克在2022年推出的最新智能電混Lynk E-Motive技術,不僅是領克專屬研發的混動技術,在性能和節能上都有著遙遙領先的優勢,饋電后體驗依然出色,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領克給了用戶魚與熊掌兼得還送燕窩的混動出行體驗,而它在冬季出行體現出的優勢,堪稱治愈冬季出行焦慮的最佳代表。
要治愈冬季出行焦慮,首先要跳出低溫帶給電池的困境,領克09 EM-P遠航版搭載了40.1kWh寧德時代大平板電池,最先進的三元鋰電池技術,并應用CTP集成式電芯封裝技術,在小體積中存儲巨大能量,再加上領克專屬研發的智能混動Lynk E-Motive技術,有效應對了部分鋰電池冬季活性降低,影響續航的缺點。
為了解決車內取暖搶占電量的問題,領克EM-P車型配備的PTC加熱功能,可以在直接為乘員艙加熱的同時,確保電池順利工作。這種“電熱寶”功能,既保護了電池,也保護了我們車內駕駛員和乘客的舒適體驗。同時搭配著雙制熱系統可以讓車輛在混動模式下,像燃油車一樣產生暖風,更加減少取暖對電池的消耗,增加駕乘人員舒適性。
不止如此,不同于其他汽車品牌的混動技術,搭載領克智能電混技術的車型,不僅可以實現超長純電續航,在電池電量耗盡之后,饋電體驗依舊出色。而車主在北方的冬天也能感覺到的“治愈感”,覆蓋了車主出行的多個主流駕駛場景。
1.都市里的燦爛冬陽
城市道路通行,是我們冬日里最常經歷的駕駛場景。上文說到,領克智能電混技術帶來了超長的純電里程,按照日均通勤30公里計算,基本可以滿足城市0油耗出行的目標,日常花費比公交更便宜,在油價一直處于高位的當下,輕松笑傲“買菜車圈”。城市交通中,大家總是為擁堵而焦慮,頻繁的起步停車總是讓人煩躁。領克智能電混,可以實現城市擁堵中以電為主的驅動方式,實現順滑如純電的駕駛體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搭載三擋混動電驅DHT Pro的領克智能電混車型均具備“彈射起步”,起步可快0.5秒,“彈射自由”讓城市出行更具駕駛樂趣。
2.高速上的絲滑冬風
高速場景也是眾多車主難以避開的。純電車在高速上難以保持持久的強動力輸出且掉電會很明顯,而上一代的混動技術為了追求省油,往往會出現動力不足,超車費勁的狀況。領克所打造混動車型不止于節能,更是沿襲了領克的運動基因,可謂是高性能的智能電混,搭載3擋雙電機混動電驅的領克智能電混車型,不僅起步能實現彈射自由,高速上加速迅捷,噪音也很低,高速時系統智能調節以油為主電為輔,可感受全效動力輸出,澎湃動力蓄勢待發,加速超車時更是主動降擋提速、加速超車、并線都可謂易如反掌。
過去一些質量較差的車型,高速行駛常常被風噪、路噪、胎噪所包圍,連寒暄中都帶著嘈雜。領克01 EM車型實現了整車90%以上聲學材料包裹設計,以及智能電混157項NVH專項優化,從源頭抑制噪音的產生與傳遞,滿足一家老小出門走親戚也能溫馨交談的愿望。
3.旅途中的美好冬日
北方冬季,正是賞冰玩雪的季節,也自然激發了大批新能源車主的旅行欲望。旅行過程中中我們可能碰到各種意想不到的情況,需要在高速、城市、鄉村、景區等多種場景無縫切換,需要應對無處充電、極端低溫等意外情況。
對于自駕旅行行場景來說,新能源車主最擔心的就是需要頻繁尋找充電樁。而領克智能電混為車主帶來綜合續航里程超過1100km公里的駕駛體驗,充滿電,一箱油能從杭州直達泉州,一路游山玩水,不管是冰雪路面還是泥濘顛簸,強勁的發動機動力和領克出色的駕駛質感,車輛都能適應全場景和全速域的出行體驗,安全抵達目的地。加上EM-P的放電功能,和朋友一起露營都非常方便,讓你乘興出行,盡興而回。
不難看出,新能源車的冬季焦慮并不是無法治愈,而是需要車企更加貼近用戶,直面用戶的的問題與需求,關注具體的駕駛體驗,關注核心技術的變革與發展。
疫情解封,春日將至,在這個充滿希望與自由的日子里,與家人朋友駕車出游的黃金時間正待來臨,領克智能電混在新的一年陪伴大家探索新世界、暢享新生活。
成為一位冬夜中的旅人,應該是幸福且溫暖的事。因為我們向著爐火而行,向著家人前進。新能源車的冬季焦慮,應該很快就可以被治愈。領克,正在成為新能源出行的最優解。
審核編輯黃宇
-
新能源
+關注
關注
26文章
5595瀏覽量
107897 -
電池
+關注
關注
84文章
10674瀏覽量
131150 -
汽車
+關注
關注
13文章
3598瀏覽量
37610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