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初出光赫赫,千山萬山如火發。”
宋太祖趙匡胤這首《詠初日》,寫出了陽光的雄渾與豪邁。在今天,在“千山萬山”之間收集太陽之力,讓赫赫陽光為人所用,已經變成了現實。通過廣泛部署的智能光伏,千家萬戶與各行各業都已經用上了太陽能發電。
相比于傳統的火力發電,太陽能發電具有低碳環保的顯著優勢。而與水力發電、風力發電等同為清潔能源的發電方式相比,太陽能發電又具備受環境影響較弱、能源生產澎湃穩定的優勢。
光伏發電,正在社會經濟發展中扮演著愈發重要的角色。2020年9月,我國明確提出了2030年“碳達峰”與2060年“碳中和”的“雙碳”發展目標。光伏發電為代表的低碳發電方案,在踐行“雙碳”目標的過程中具有難以替代的價值,甚至向我們展示了確定性的環境友好型未來。
本文希望與大家共同探討,為何要實現,以及應該如何實現低碳發電之路。
實現“雙碳”目標,焦點在于低碳發電
實現“雙碳”目標的第一步,就是我們要清楚我國的碳排放從何而來,以及是否有方案可以對目標的碳排放進行清潔化替代。
在2020年,我國GDP第一次突破100萬億人民幣大關。同時,這一年全國的碳排放達到了106億噸,而在其中占據碳排放第一位的就是火力發電。在2020年,全國火力發電5.8萬億度,帶來的碳排放超過46億噸,由此我們可以很清晰地計算出,火力發電在全國碳排放占比中達到了45%左右。
想要實現“雙碳”目標,就必須首先解決發電帶來的巨量碳排放。伴隨著社會經濟的進步,電能正在日漸成為全社會用能的中心,因此在電能使用持續走高的前提下,我們必須聚焦于實現清潔、低碳的發電。
如前文所說,在諸多新能源發電方案中,太陽能發電具有環境限制弱、存量廣泛和分布均勻的優勢。水力、風力發電可能要受到季節性的影響,但太陽能卻在祖國的大好山河間充分蘊藏,亟待啟用。
僅僅從一項數據中,我們就可以看到太陽能的儲備充沛程度。假如將新疆塔什拉瑪干沙漠鋪滿光伏,那么其每年產生的電能可供4.5個中國使用。換言之,中國乃至世界都并不缺少能源,陽光就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低碳、清潔能源,只是如何收集、利用、轉化它,是“雙碳”之路上必須攻克的難題。
假如到2030年新能源發電占到全國發電總量的50%,就可以每年減少50億噸的碳排放,從而助力中國實現“碳達峰”,要實現碳中和的偉大目標,就需要在2060年實現新能源發電超過總發電量的80%。目前階段,我國的化石能源發電依舊占據70%左右的份額,可以說距離低碳發電的“雙碳”目標,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光電成本,能夠持續下降嗎?
提到光伏與太陽能發電,很多朋友都會想到兩個問題:光伏發電成本會不會過高?其價格是否能與化石能源發電相媲美?
事實上,這個問題已經在智能光伏為代表的技術與產業探索中,逐漸有了清晰的答案。過去10年,隨著智能光伏的技術進步與規模化使用,太陽能發電已經從10年前每度電2.6元,變為了今天僅僅有0.18元,下降比率達到了十數倍之多。
成本與價格大幅度下降的光伏發電,全面促進了各行業應用新能源。而面向未來,有理由相信光伏發電的度電價格還會進一步下降,因為新興技術依舊在這一領域散發著活力。
比如說,華為通過人工智能技術與智能光伏的融合,找到了一系列持續降低光伏發電成本的新方案。舉個例子,利用人工智能技術,華為實現了讓光伏如同向日葵那樣主動跟隨陽光照射方向,調整自身角度,從而有效提升了發電效率。再比如光伏電站需要進行頻繁的檢測,過去一個1GW的光伏電站有200萬塊組件,需要花費幾個月的時間進行人工檢測,從而極大降低了發電效率,拉高了發電成本,而華為采用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在4小時內完成電站檢測,極大提升了電站運行能力。
這些具體的能力與場景融合起來,就構成了大量幫助光伏發電降本、增效的可行性路徑,最終可以確保光伏發電成本不斷下降,度電價格持續降低,繼而推動全社會范圍內,由化石能源發電向新能源發電過渡與轉化。
低碳發電,一個確定性的美好未來
誠然,走向以智能光伏為代表的新能源發電時代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我們可以看到走向低碳發電的趨勢與方向是具有高度確定性的。太陽能充沛且分布廣泛,智能光伏技術實現了對太陽能的有效采集與轉化,以及一系列新技術、新方法推動太陽能發電成本不斷降低,在“雙碳”目標的整體背景下,以智能光伏驅動低碳發電已成定局。
為了更快、更好地實現這一目標,還需要產學研政各界同心協力,奮勇前行。
對于光伏產業來說,需要積極持續推動智能光伏電站建設,積極吸納新銳、前沿的技術解決方案,降低光伏發電綜合成本。
對于泛電力產業來說,可以積極推動智能光伏為代表的新能源發電并入電網,強化使用,并且可以在適當的時機,推動新能源發電替代化石能源發電,驅動產業向低碳化、智能化升級轉型。
對于廣大中西部地區的政府與產業組織而言,低碳發電是一個歷史性的發展機遇,應該積極引導光伏發電產業落地,形成新的區域產業抓手與經濟助推動力。
對于科研界來說,新能源發電還有一系列亟待解決的技術問題,比如新能源儲能、新能源并網安全、光伏發電的持續智能化升級等等,應該有側重、有目標地推進新能源發電的技術攻堅,并積極進行成果轉化。
最重要的是,全社會各界應該對低碳發電、新能源發電有共識,有信心,有責任。只有攜手同心,我們就能克服一切困難,讓低碳、綠色的電力暢行在大好河山。
審核編輯黃宇
-
新能源
+關注
關注
26文章
5595瀏覽量
107808 -
華為
+關注
關注
216文章
34530瀏覽量
252618 -
光伏
+關注
關注
44文章
3080瀏覽量
69244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