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描述
昨天下午,旁邊的同事在學習Linux系統(tǒng)中的虛擬地址映射(經典書籍《程序員的自我修養(yǎng)-鏈接、裝載與庫》),在看到6.4章節(jié)的時候,對于一個可執(zhí)行的ELF文件中,虛擬地址的值百思不得其解!
例如下面這段C代碼:
首先編譯出32位的可執(zhí)行程序(為了避開一些與主題無關的干擾因素,采用了靜態(tài)鏈接):
gcc -m32 -static test.c -o test
編譯得到ELF格式的可執(zhí)行文件:test。
這個時候,使用readelf工具來查看這個可執(zhí)行文件中的段信息(segment):
上圖中的紅色矩形框中,第二個段的地址為什么是 0x080e_9f5c?
這篇文章主要根據書中的解釋,來具體的分析這個值的來龍去脈。
ELF 文件格式
在Linux系統(tǒng)中,有4種類型的文件都是ELF格式,包括:目標文件,可執(zhí)行文件,動態(tài)鏈接庫文件、核心轉儲文件。
如果想系統(tǒng)掌握Linux系統(tǒng)中的底層知識,研究ELF的格式是避免不了的事情。
很久之前總結過這篇文章:《Linux系統(tǒng)中編譯、鏈接的基石-ELF文件:扒開它的層層外衣,從字節(jié)碼的粒度來探索》,里面詳細總結了ELF文件的內部結構。
這里就不再贅述了,只要記住2點:
1.從編譯器的角度看,ELF 文件是由很多的節(jié)(Section)組成的;
2.從程序加載器的角度看,ELF 文件是又很多的段(Segment)組成的;
其實它倆沒有本質區(qū)別,只不過是鏈接器在鏈接階段,把不同目標文件中相同的section組織在一起,形成一個 segment。
對于剛才編譯出的test可執(zhí)行文件,其加載視圖如下:
可以看到該文件一共有5個段(segment),前2個需要LOAD到內存的段,它們屬性分別是:讀、執(zhí)行(R E) 和 讀、寫(RW),它們分別是代碼段和數據段。
綠色的箭頭反映出:代碼段中包含了很多的 section;黃色的箭頭反映出數據段也包含了很多的 section。
地址轉換和內存映射
從地址轉換的角度來看:
Linux 系統(tǒng)中CPU中使用的都是虛擬地址,該虛擬地址在尋址的時候,需要經過MMU地址轉換,得到實際的物理地址,然后才能在物理內存中讀取指令,或者讀取、寫入數據。
在現代操作系統(tǒng)中,MMU地址轉換單元基本上都是通過頁表來進行地址轉換的:
當然了,有些系統(tǒng)是兩級轉換(頁目錄、頁表),有些系統(tǒng)是三級或者四級頁表。
從內存映射的角度來看:
操作系統(tǒng)在把一個可執(zhí)行程序加載到系統(tǒng)中時,把ELF文件中每個段的內容讀取到物理內存中,然后把這個物理內存映射到該段對應的虛擬地址上(VirtAddr)。
假設一個可執(zhí)行程序中的代碼段長度是1.2K字節(jié), 數據段長度是1.3K字節(jié)。
操作系統(tǒng)在把它倆讀取到內存中時,需要 2 個物理內存頁來分別存儲它們(每 1 個物理頁的長度是4K):
雖然每一個物理內存頁的大小是 4K,但是代碼段和數據段實際上只使用了每個頁面剛開始的一段空間。
當CPU中需要讀取物理內存上代碼段中的指令時,使用的虛擬地址是 0x0000_1000 ~ 0x0000_1000 + 1.2K這個區(qū)間的地址,MMU單元經過頁表轉換之后,就會得到這個存放著代碼段的物理頁的物理地址。
數據段的尋址方式也是如此:當CPU中需要讀寫物理內存上數據段中的數據時,使用的虛擬地址是 0x0000_2000 ~ 0x0000_2000 + 1.3K這個區(qū)間的地址。
MMU單元經過頁表轉換之后,就會得到存放著數據段的物理頁的物理地址。
可以看出在這樣的安排下,每一個段的虛擬地址,都是按照4K(0x1000)對齊的。
如果操作系統(tǒng)都是這樣簡單映射的話,那么事情就簡單多了。
如果按照這樣的安排,來分析一下文章開頭的 test 可執(zhí)行程序中的虛擬地址安排:
1.代碼段安排的開始虛擬地址是 0x0804_8000,這是 4K 對齊的;
2.代碼段的結束虛擬地址就應該是 0x0804_8000 + 0xa0725 = 0x080e_8725;
3.那么數據段的開始地址就可以安排在 0x080e_8725 之后的下一個 4K 對齊的邊界地址,即:0x080e_9000。
但是這樣的地址安排,嚴重浪費了物理內存空間!
1.2K 字節(jié)的代碼段加上1.3K字節(jié)的數據段,本來只需要1個物理頁就夠了(4KB),但是這里卻消耗掉2個物理頁(8KB)。
為了減少物理內存的浪費,Linux操作系統(tǒng)就采用了一些巧妙的辦法來減少物理內存的浪費,那就是: 把文件中接壤部分的代碼段和數據段,讀取到同一個物理內存頁中,然后在虛擬地址空間中映射兩次,詳述如下。
Linux 中的內存重復映射
先來看一下test文件的結構:
代碼段在文件中的開始位置是:0x00000,長度是 0xa0725。
數據段的開始位置是:0xa0f5c,長度是0x1024。
可以看到它倆之間有一個空白區(qū)間,長度是: 0xa0f5c - 0xa0725 = 0x837(十進制:2103字節(jié))。
由于操作系統(tǒng)在把test文件讀取到物理內存的時候,從文件開始代碼段的0x00000地址開始讀取,按照4KB為一個單位存放到一個物理頁中。
1.文件中代碼段的 0x00000 ~ 0x00FFF 讀取到一個物理頁中;
2.文件中代碼段的 0x01000 ~ 0x01FFF 讀取到物理頁中;
3.下面的內容都是如此分割、復制;
也就是說:相當于把test文件從開始位置,按照4KB為一個單位進行"切割",然后復制到不同的物理內存頁中,如下所示:
注意:這些物理頁的地址很可能是不連續(xù)的。
這里有意思的是:代碼段與數據段接壤的這個4KB的空間,它的開始地址是0xA0000,結束地址是0xA0FFF,被復制到物理內存中最上面的橙色物理頁中。
再來看一下代碼段的虛擬地址:在執(zhí)行gcc指令的的時候,鏈接器把代碼段的虛擬地址安排在0x0804_8000處:
也就是說:當CPU中(或者說程序代碼中),使用0x0804_8000 ~ 0x0804_7FFF 這個區(qū)間的地址時,經過地址映射,就會找到物理內存中淺綠色的物理頁,而這個物理頁也對應著test可執(zhí)行文件開始的第一個4KB的空間。
而且,從虛擬地址的角度看,它的地址都是連續(xù)的,對應著test文件中連續(xù)的內容,這也是虛擬地址映射的本質。
把代碼段的開始位置安排在 0x0804_8000 地址,這是 Linux 操作系統(tǒng)確定的。
那么考慮一下:代碼段的最后一部分指令相應的4K頁面,其對應的開始虛擬地址是多少呢?
上圖中已經標記出來了,就是虛擬地址中橙色部分:0x080e_8000,計算如下:
通過代碼段的開始地址0x0804_8000,再加上代碼段在內存中的長度0xa0725,結果就是 0x080e_8725。
按照4K (0x1000)對齊之后,最后一個虛擬頁就應該是0x080e_8000。
也就是說:虛擬地址中0x080e_8000 ~ 0x080e_8724 這個區(qū)間就對應著test文件中代碼段的最后一部分指令(0x725個字節(jié))。
此外,上圖中最右側:test文件結構中的2個紅色地址:0xA0000, 0xA1000,是如何計算得到的?
代碼段的長度是 0xA0725,按照4K為一個單位來進行分割,也就是把0xA0725對0x1000進行整除,就得到這個4KB的開始地址0xA0000。
同理,下一個4KB的開始地址就是0xA1000。
把文件中這部分4K的數據(包括:一部分代碼段內容 + 0x837 字節(jié)空洞 + 一部分數據段內容),復制到上圖中物理內存中最上面的橙色物理頁中。
又因為虛擬地址空間中,0x080E_8000開始的這個4KB空間映射到這個物理頁中,所以:在這個虛擬地址空間中,也有一個0x837字節(jié)的空洞,如下所示:
空洞的下方,是代碼段的指令;空洞的上方,是數據段的數據。
現在,這個物理頁中即存放了代碼,又存放了數據。
那么CPU中在查找部分的代碼和數據的時候,必須都能夠找得到才行!
對于代碼段比較好理解:從這個物理頁開始的前0x725個字節(jié)是有效的,從虛擬地址的角度看,就是從0x080e_8000開始的前0x725個字節(jié)是有效的。
因此,對于這部分代碼的尋址,使用的虛擬地址處于0x080e_8000 ~ 0x080e_8724這個區(qū)間中。
那么數據段呢?
重點來了:Linux系統(tǒng)把虛擬地址空間 0x080e_9000 ~ 0x080e_9FFF 也映射到圖中物理內存中最上面的橙色物理頁上!
如下所示:
因為物理頁中,是從0x837個字節(jié)空洞的上面開始,才是真正的數據段內容,那么相應的: 虛擬地址0x080e_9000 ~ 0x080e_9FFF空間中,0x837字節(jié)上面的內容才是數據段內容。
那么在虛擬地址空間中,這個數據段的開始地址應該是多少呢?
只要計算出0x837字節(jié)空洞的上方,距離這個4K頁面開始地址的偏移量就可以了,然后再加上這個4K頁面的起始地址 0x080E_9000,就得到了數據段的開始地址(虛擬地址)。
因為虛擬地址、物理地址、test文件中,都是按照4K的單位進行劃分的,因此這個偏移量就等于:test文件中數據段的開始地址(0xA0F5C) 距離 這個頁面的開始地址(0xA0000) 的偏移量。
0xA0F5C - 0xA0000 = 0xF5C 。
即:從這個4K頁面的開始地址,偏移量為0xF5C的地方,才是數據段內容的開始。
因此對于虛擬地址來說,從0x080e_9000地址開始,偏移量為0xF5C之后的內容才是數據段的內容,這個地址值就是:0x080e_9000 + 0xF5C = 0x080e_9F5C,如下所示:
這個地址正是readelf工具讀所顯示的:數據段加載到虛擬地址空間中的開始地址,如下所示:
至此,就解釋了文章開頭提出的問題!
再來看一下整個數據段的內容:在內存中數據段占據的空間是 0x01e48(readelf 工具讀取到的 MemSiz),那么數據段的結束地址就是(虛擬地址):
0x080e_9F5C + 0x01e48 = 0x080e_bda4
如下所示:
小結
Linux系統(tǒng)中的這個操作:對屬于不同段的內容進行重復映射,有點類似于共享內存的味道了。
只不過這里重復映射之后,每個段的虛擬地址還是需要修正為該段的合法地址。
經過這樣的操作之后,在虛擬地址中每一個段的界限是涇渭分明的,但是映射到的物理內存頁,則有可能是同一個。
審核編輯 :李倩
-
Linux
+關注
關注
87文章
11342瀏覽量
210164 -
操作系統(tǒng)
+關注
關注
37文章
6889瀏覽量
123610
發(fā)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