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文中,筆者將和業界同仁共同探討汽車生態建設這個話題。說起來,生態早已是我們耳熟能詳的熱門名詞了,不過對于生態為何重要以及如何建設,很多理解其實并不正確。有些企業認為,“生態建設應該是整個產業乃至國家的事情,和我沒什么關系。”孰不知生態固然是產業競爭力的體現,但企業在生態中的位置和作用也是其核心競爭力的體現,因此絕不能采取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還有些企業認為,“生態建設應該是大企業的事情,我只是提供車上的一個硬件或軟件而已,用不著參與。”孰不知無論是產業總體的大生態,還是某些關鍵領域的小生態,都是由各類企業構成的,未來每家企業都將面對與其他相關企業如何分工、協同和打通等生態化發展問題。因此,在生態建設方面,沒有任何企業可以置身事外。
一、生態概念與解析
那么,生態究竟是什么呢?實際上,生態一詞最初來自于自然界,后來也被用于經濟界。在互聯網日益普及之后,生態逐漸成為描述產業內各要素及其相互關系的一個新概念,得到了非常廣泛的使用。而隨著物聯網即萬物互聯的不斷發展,人類社會基于數據進行多方交流與協作的態勢日趨明顯、作用日趨重要,這就使生態的概念有了更豐富的內涵和更普遍的應用。有些學者甚至提出,人類社會在經歷了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后,正進入到生態文明的新時代,以此描述萬物互聯時代人類社會的本質變化以及由此產生的巨大價值。正因如此,全面理解生態概念的內涵與外延,充分認知生態文明的趨勢與潛力,積極參與所在行業的生態布局與建設,對于每一家企業、每一位從業者來說,都至關重要,具有指導性的現實意義和引領性的歷史意義。
目前在產業層面,生態還沒有一個廣受認可的標準定義。在筆者看來,生態就是在一定范圍內,由不同參與者和環境共同構成的一個統一的整體,其中各個參與方都遵照一定的游戲規則或自然法則進行流通要素的交換,處于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動態平衡狀態。具體來說,生態的概念可以從以下六個維度進行解析:
一是生態要素,包括參與者、流通要素和環境。先看參與者,可以分為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這是源自于自然界生態的概念;而在產業生態中,生產者就是掌握生產力(改造生產要素的能力)以及生產要素的企業,如整車企業、硬軟件供應商以及原材料供應商等;消費者就是購買產品或服務的用戶;分解者則是對產品進行回收再利用的企業等。
再看流通要素,在自然界生態中主要是指物質和能量;而在產業生態中主要是指生產要素及其衍生物,如原材料、零部件、產品、資金以及數據等。如前所述,在萬物互聯的時代,數據作為流通要素之一的重要作用日益凸顯,將成為人類社會進入生態文明的最大抓手之一,同時也是產業生態中各參與方之間可以跨越物理時空限制進行交換,從而具有無限潛力的核心要素。
最后看環境,在自然界生態中是指各種生物所處的生存環境,包括生物環境和非生物環境;而在產業生態中則是指產業環境,包括市場以及架構平臺等。
二是生態要素之間的關系,即它們之間的耦合關系以及必須遵循的規則與規律。對自然界生態來說就是自然規律;對產業界生態來說就是商業規則,或者也可以說是一種生產關系。
三是生態結構,生態要素及其相互關系共同形成生態結構,通常有鏈狀和網狀結構。例如,汽車產業生態將從過去工業時代的鏈狀結構演變為未來的網狀結構,而且是由各種復雜多樣的鏈組成的立體交織的網。
四是生態的目的及價值。無論哪種生態,其目的都在于實現生態系統的穩定存在與可持續發展。而產業生態的價值在于,關注人即終端消費者的需求,為消費者提供價值;同時讓每一個生態參與者的價值最大化,最終實現生態系統整體效益的最大化。
五是生態的特征。好的生態系統一定是多樣性和開放性的,這樣的生態才能形成自我反饋、調節及進化的能力,從而實現各種生態要素之間的動態平衡和相對的強穩定性。
六是對生態中各要素的要求。在健康的生態系統中,一方面,每個要素都必須充分連接、相互共享、有效協作,任何要素都不能孤立存在。事實上,生態越復雜(參與要素眾多、協作緊密)就越穩定,越簡單就越脆弱。另一方面,每個要素都必須做到有序,即按照規則來運行和交互,其本質是生產關系必須與生產力相匹配。參見圖1。
圖1 理解生態概念的六個維度及相互關系
綜上所述,健康的產業生態一定是相關要素齊備、各自能力明確、彼此接口清晰的,這樣才能構成一個統一的整體,其中的每個主體都能發揮相對獨立的作用,同時又相互依賴、相互支撐,以實現自身的價值,進而實現生態價值的最大化。顯然,要建成這樣的產業生態并非易事:一方面,生態中的相關主體缺一不可,且各主體之間并非簡單的排列組合關系,而是必須有效協同才能形成生態的合力,必須逐漸形成深度融合的依存關系才能確保生態的穩定發展;另一方面,生態中的每一份子又都不是不可或缺的,任何參與方的缺失都會被相同或相近類型的參與者快速補位。這既是生態的核心價值,也是生態建設的難點所在,同時也體現了參與生態建設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二、未來將出現“新汽車”產業生態
根據上述定義,原來由上游供應商、中間整車企業、下游經銷商構成的傳統汽車產業,其實也是一種生態,只不過這是一種相對簡單的鏈狀生態而已;而未來汽車產業生態無疑將比之前復雜得多。縱觀歷史,能源、交通和信息三大領域中的任何一個發生巨變,都會使人類社會發生重大變革。而當今的新一輪科技革命正在驅動能源、交通、信息同時發生巨變,并共同作用于一個產業,那就是汽車,這必將使汽車產業發生前所未有的全面重構,進而改變整個人類社會。
在此情況下,汽車產業的邊界正在不斷擴展且漸趨模糊。除了傳統的整車企業、供應商和經銷商以外,信息通信、基礎設施、交通、能源以及新的硬軟件科技公司、運營商、服務商、內容商等不同參與者,都不斷融入汽車產業,從而使汽車產業由過去線型、平面的傳統鏈狀生態向未來交叉、立體的新型網狀生態持續演進。
這種變化從產業內部看,主要是由單純的“造好車”,向既要“造好車”、更要“用好車”轉變,這意味著未來汽車必須基于廣泛的連接和多元的數據,為用戶提供個性化的服務和極致化的體驗;而從產業外部看,充分網聯化、智能化的未來汽車將成為智慧城市中的關鍵要素和核心樞紐,充分發揮打通人類社會中人流、物流、能源流、信息流和價值流的重要作用。
由此,未來汽車將不再是簡單的機械產品或代步工具,而是集互聯節點、數據載體、計算單元、智能終端和儲能供能裝置于一體的移動智能物理空間。筆者認為,這將是一種具備持續自我進化能力的全新物種,用新能源汽車或智能網聯汽車都不足以全面表征其新屬性和新特點,所以筆者稱之為“新汽車”。
更進一步來說,過去幾十年,盡管我們早已身處互聯網的時代,但真正給人類社會帶來巨大改變的是移動互聯網,而智能手機是移動互聯網的最佳載體,從而成為了互聯網時代最重要的母生態;未來幾十年,我們將進入物聯網的新時代,其最高境界是移動物聯網,而作為移動智能物理空間的“新汽車”將是移動物聯網的最佳載體,從而將會成為物聯網時代最大也最重要的母生態。“新汽車”產業生態所涉及的要素之多、各要素間的關系之復雜都將是空前的,要建設好這樣一個新型、立體、動態的新型生態系統,所孕含的新挑戰和新機遇之大無疑也將是空前的。
三、“新汽車”產業生態建設的底層邏輯
如前所述,“新汽車”產業生態將由眾多不同的參與者共同構成。那么,不同主體應當如何相向而行、共建生態呢?筆者認為,從物聯網打通各類數據、實現價值增益的本質出發,各主體應從數據這一核心的流通要素出發,基于“人(用戶)-車-環境”數據鏈,進行“順藤摸瓜”式的立體拓展,來挖掘‘新汽車’的價值。按此思路,筆者對各類不同參與者及其與外部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進行了全面梳理和系統辨析,從而得到了基于數據鏈的“新汽車”產業生態全景圖。由此,我們可以清晰地識別出“新汽車”產業生態的相關參與主體、各主體潛在的能力需求及其相互之間的關系;同時,以不同參與主體為圓心(核心),沿著相應的數據鏈,通過資源優化重組的創新商業模式設計,還可以發掘出相關主體應當聚力深耕和拓展的相對獨立可控的業務領域,即邊界可控的子生態系統。這就是構建“新汽車”產業生態的底層邏輯和基本方法。
如圖2所示,車(由前端產業鏈打造)、用戶、環境三大核心圈層及后端產業鏈、技術支持鏈、ICT公司及政府等相關圈層,由不同的數據鏈相互連接和打通,共同構成了未來的汽車產業生態。這其中,車輛數據包含汽車在運行過程中自身的所有數據,如車輛狀態、動力情況、功能、性能、控制以及關鍵零部件情況等各種數據;駕乘人員數據包含用戶的駕駛風格、行駛軌跡、用車習慣、生物識別與監測、人機交互以及用戶之聲等各種數據;環境感知數據包含車輛傳感器采集到的各種環境數據;互聯網用戶數據包含用戶使用互聯網及移動互聯網的各種數據;交通設施及環境數據包含加油站、充電站、換電站、停車場、收費站以及路況、交通信息、路側基礎設施等數據;后市場數據包含售后維保數據、二手車數據以及充電、換電、加油、回收等數據;地圖數據則包含地理信息、天氣等數據。
圖2 基于數據鏈的“新汽車”產業生態全景圖
可以看到,這些不同類別的數據涉及到各類硬件和軟件、功能和性能、產品和服務,而且各有不同的復雜關聯。對于各個主體來說,理清這種關聯,與其他相關主體形成緊密的協作關系,既是嚴峻的挑戰,也是重大的機遇。今后,每一個主體都應努力參與到“新汽車”產業生態的建設中來,識別和明確自身在生態中的定位,培育和加強所需的核心能力,探索和嘗試新型的商業模式,以有效應對挑戰、把握機遇。
四、“新汽車”產業生態的構成:大、中、小生態
作為物聯網時代的母生態,“新汽車”產業生態包含了從宏觀到微觀不同顆粒度的多種生態,我們可以將其主體部分劃分為大生態、中生態和小生態。如圖3所示,按筆者的定義,小生態是基于復雜關鍵軟硬件建立起來的具有一定獨立性的生態系統,如“芯片+OS(操作系統)”生態、電池生態、自動駕駛生態、座艙生態和中控屏生態等等。“小生態”基于一組相對獨立的硬軟件來實現“新汽車”的部分功能和性能,相當于“新汽車”的“組織系統”,是中生態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生態是整車開發與制造的生態,由整車開發制造過程中所需的所有各種軟硬件技術及資源構成,其主體是整車企業和各級、各類供應商。中生態相當于“新汽車”的“完整個體”,是大生態的核心組成部分。
大生態則是為汽車打造和使用全過程提供全方位支撐的各種技術、應用、服務資源組成的生態,這實際上是未來汽車作為智能終端、儲供能裝置和移動空間,與整個社會連接和互動所形成的跨領域、跨產業的協同生態,諸如充換電服務,移動出行服務,金融保險服務,交通、通信、能源等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連接用戶、車輛與不同服務的各種應用等等,以及與之相關的所有資源,都屬于大生態的范疇。大生態相當于“新汽車”賴以運行的“社會環境”,涵蓋著中生態和小生態。
圖3 “新汽車”產業的大、中、小生態
在“新汽車”產業生態中,各種小生態(軟硬件)支撐著中生態(車),而中生態根據需要調用小生態;同時,中生態(車)連接著大生態(用車等),而大生態又為中生態提供多元支撐。由于任何一家企業都不可能獨自擁有大、中、小生態中的所有資源,所以,多方參與、分工協作、資源重組將成為萬物互聯時代產業生態化發展的基本商業邏輯。
事實上,隨著萬物互聯不斷向縱深發展,未來任何企業都不可能獨立于產業生態之外而長期存在。為此,每家企業都必須認真研究“新汽車”產業的生態結構,準確識別自身所處的生態位置以及參與生態建設所需的核心能力,努力與生態中其他參與方建立起相互協同、依存、制約的動態平衡關系。對企業來說,積極參與產業生態的建設并持續增強自身在產業生態中的關聯地位,既是其在“新汽車”時代生存的根本,也是其拓展業務的出發點。
五、小生態建設的典型案例解析
下面筆者舉兩個典型案例,對小生態建設的意義和方法進行解析和說明。
1.小生態建設案例之一:“芯片+OS”生態
眾所周知,對于“新汽車”而言,芯片及操作系統OS構成的小生態極其重要。實際上,芯片和OS本身既有關聯,又是彼此相對獨立的領域。像芯片設計、晶圓加工、芯片制造和測試等等,是一條非常復雜的產業鏈;而OS的開發也是一項高度復雜的系統工程。不過從整個汽車產業的角度看,它們只能被歸類為一個小生態,必須接入中生態以及大生態并為兩者提供支撐和服務。為此,芯片設計者、計算平臺提供者、OS供應商之間必須充分打通,以確保軟硬融合,實現性能優化;同時各自還必須與整車業務充分打通,從而形成各方參與者彼此依賴、交織互動、分工協同的深度合作關系。詳見圖4。
圖4 “芯片+OS”生態的構成與價值
在“芯片+OS”生態中,流通要素分別是各參與方提供的產品、服務和數據;其生產關系可描述為,車企掌握整車平臺架構,與各類軟硬件提供商形成協作關系,以獲得軟硬融合的產品及服務;該生態本身是由多條產業鏈組成的,包括芯片產業鏈等;其最終的目的和價值在于,通過構建開放的“芯片+OS”生態,讓更多的軟硬件提供商參與到“新汽車”的開發中,確保汽車產品的功能、性能得到提升,用戶體驗得到滿足。也就是說,“芯片+OS”生態的構建將使整車企業和諸多軟硬件供應商之間實現合理的產業分工,進而實現各方能力組合與發揮的最優化,并最終實現整體價值和各方利益的最大化。
2.小生態建設案例之二:動力電池生態
需要指出,生態建設不只局限于和智能化相關的“偏軟”的業務領域,也涉及到“偏硬”的相關業務領域。例如,隨著新能源汽車銷量的持續激增,動力電池的生態化發展越來越受到業界的重視。圖5展示了基于“車(電池)-充/換電站-電網(能源)”等多種要素共同參與、各類主體協同發展的動力電池生態建設的大框架。目前,充電、換電、電池回收利用、B2G(換電電池到電網)/V2G(車輛到電網)、微電網建設、可再生能源發電及存儲等方面的工作,都在積極探索之中。
圖5 動力電池生態的構成與價值
動力電池生態系統的建設,涉及到與整車和電池產品相關的技術、數據、標準、基礎設施、商業模式、金融服務等多種要素及其相互之間的復雜關系。有效建立起充電/換電體系、電池回收再利用體系、車網互動的智能微電網系統以及金融手段支持下的電池運營系統,正變得越來越重要。而辨識相關的參與主體及其所處位置,明確各方的協作關系,確定數據等流通要素的接口及標準,并通過創新商業模式實現各參與方的合理分工,是建設良好的動力電池生態進而支撐電動汽車加快發展的關鍵。反過來講,如果不能真正構建起支撐電動汽車發展的動力電池生態系統,任何企業都無法獨自徹底解決諸如電動汽車補電、動力電池效益優化等系統性產業難題。
六、中生態建設的分工解析
下面談談“新汽車”產業的中生態,即打造與傳統汽車產品完全不同的“新汽車”產品所需的生態。“新汽車”的中生態涵蓋了汽車設計開發與生產制造相關的所有參與主體。其中,圍繞傳統硬件的相關參與方及業務分工與此前相比并無明顯變化。而未來在軟件定義汽車的時代,軟硬解耦、算力集中和軟件分層等變化,將帶來全新的產業分工。這也是我們必須認真面對、系統研究、積極實踐并不斷完善的重點工作。筆者認為,負責整車定義和集成的整車企業仍將占據主導地位,不過車企必須與專業化的軟件平臺公司、工具公司和應用軟件開發公司等深度合作,才能構建起完整、開放、有競爭力的“新汽車”產品生態。
為清晰描述軟件定義汽車時代“新汽車”生態中各要素的相互關系,經過系統研究,筆者將“新汽車”的整車架構分為七層,由下至上依次為標準化功能硬件層、電子電氣架構、計算平臺(芯片)、OS內核、中間件、SOA(面向服務的架構)以及應用層,并明確了各層的實際作用,以及分別應由哪類企業主導、哪類企業協作參與的合理分工。如圖6所示。
具體來說,標準化功能硬件是軟硬解耦的前提,應由車企定義、相關供應商開發,以實現硬件的標準化、抽象化和知識化。從電子電氣架構到SOA的五層,也即整車的架構平臺,是實現軟件定義汽車的核心。其中,電子電氣架構和SOA事關車企的核心架構能力,車企必須努力掌握;計算平臺在芯片設計方面有車企定義、芯片公司設計以及車企自研兩種方式,同時芯片必須與OS深度融合,即OS供應商也要深度參與到芯片設計中,以確保芯片性能得到充分發揮,也就是要構建之前談到的“芯片+OS”生態;而OS內核和中間件共同構成了軟件運行的環境,這部分通用性較強,應由核心軟件供應商開發,并與車企長期深度合作以不斷優化。最上面的應用層則主要涉及三部分內容,分別是車輛控制類、自動駕駛類以及信息娛樂類軟件,應分別由不同的參與主體以不同的模式進行開發。
圖6 “新汽車”中生態的層級與分工
七、車企參與“新汽車”大生態構建的策略
1.整合、構建、連接三個生態體系
“新汽車”大生態擁有更多的參與主體和更復雜的相互關系,不同的參與主體應有各自不同的側重和分工。而從整車企業的視角來看,必須主導整車開發以及圍繞汽車產品的相關服務,為此應重點做好三件事:
第一,整合集成技術生態。這里講的技術生態是指所有與“新汽車”相關的核心技術及其資源,包含各種軟件和新舊硬件的提供者。技術生態是打造“新汽車”的關鍵和基礎,應以整車企業為中心進行整合集成,匯聚各級、各類軟硬件供應商共同參與,并以新型的整車架構平臺為各種技術集成應用的生態環境。對于技術生態的建設,車企既需要主導搭建基礎架構平臺,也需要與相關供應商開展深度合作,一起開發軟硬件高度集成融合的產品和技術,以滿足用戶對車輛功能和性能的需求。
在這個過程中,成功的關鍵在于技術生態的主導方與參與方之間的協同創新能力,而非簡單的資源組合能力。在傳統汽車的時代,整車企業的集成能力至關重要;到了“新汽車”的時代,整車企業更要注重發展協同創新能力,這也可以說是一種新型的集成能力。展望未來,每一家供應鏈企業的專業化創新能力與整車企業的協同創新能力實現有效融合,形成專業化的協同創新能力,將成為“新汽車”生態發展的關鍵。
第二,有效構建應用生態。這里是指建設一個基于各種應用軟件,能夠面向不同的場景,為用戶提供多樣性、開放性的車輛應用支持的生態。由于該生態背后連接著大量的開發者資源,因此也被稱為開發者生態。而車企要做的就是搭建應用軟件平臺、制定相關規則,并以此為支點,確保各類開發者都能在既定的框架下進行軟件適配開發,進而培育出開放和豐富的應用生態資源,滿足用戶對車輛功能和性能的個性需求。
第三,充分連接服務資源生態。該生態由出行、充換電、維修保養、金融保險等各類用車服務資源組成,和應用生態一樣,是有效提升用戶用車體驗的支撐和手段。服務資源生態涉及到社會資源的方方面面,實力再強的車企也不可能擁有全部相關資源,需要通過不同的合作方式接入各種服務資源。由此,汽車作為重要的移動終端,將廣泛連接諸多外部服務,從而滿足用戶對用車服務的多元化需求。
最終,車企要將技術生態、應用生態和服務資源生態這三個體系打通,并確保相互有效協同。一方面,實現用戶體驗的最優化;另一方面,實現車企、供應商、開發者和服務商等生態參與者的價值最大化。
2.基于廣義OS構建開發者生態
在上述三個生態中,車企對于主導技術生態和接入服務資源生態已形成了基本共識,而對于如何構建應用生態即開發者生態,還有若干關鍵問題尚待明確。其中之一就是操作系統應如何打造。筆者認為,整車企業應基于行業共識打造廣義OS,以構建充分共享、開放的應用開發平臺,進而推動形成廣泛、豐富的汽車開發者生態。
首先,OS是連接生態資源的基礎平臺,必須基于行業共識來打造,包括接口規范、組件形態和架構模式等,都需要與行業標準相符。這樣才能通過標準化的軟硬件接口,實現與全行業的資源互通以及不同供應商的靈活切換。
其次,車企對于廣義OS以及基于此構建的應用開發平臺,應充分共享和開放,因為單一企業很難獨自支撐起一個OS。讓更多主體參與OS的開發和維護,有利于減少車企的負擔;而更多的使用者還有利于滿足用戶多樣化的需求,從而創造出更大的應用價值。
在這方面,我們必須認識到:沒有充分接入行業資源,即沒有得到生態支撐的OS是無本之木,很難長期持續;反過來講,建立在非主流、非共識OS上的生態,就如同建在沙灘上的大廈,也很難“長治久安”。正因如此,能夠支撐“新汽車”長遠發展的OS究竟應該如何建設,行業應該盡早達成共識,以期在合適的基座上不斷積累和豐富生態資源。
最后,車企在上述原則下構建開發者生態時,一方面,應該與各類開發者有效分工協作,以構建核心競爭力。具體來說,一要搭建好平臺,充分接入有一定規模的應用開發商;二要基于數據挖掘用戶需求,形成真正理解用戶的能力;三要自研部分核心應用,以凸顯品牌內涵與產品差異化特性。另一方面,應該讓用戶廣泛參與到產品創新中來。即在沒有功能安全風險的前提下,以便捷的人機交互為定制方式,為用戶提供盡可能大的自主選擇空間。
3.汽車與手機開發者生態的差異
另一個關鍵問題是汽車與手機開發者生態的差異和復用性,或者說,汽車能否直接采用手機的開發者生態資源及模式?對此,筆者的答案是否定的。因為汽車軟件的開發門檻很高,特別是由于涉及個人及車輛安全,對可靠性要求更高,其知識體系也更復雜。目前來看,汽車開發者生態的參與者只能是具有一定規模和實力的企業,小微企業和個人的參與空間不大。
實際上,汽車軟件開發具有兩大典型特征:一是高復雜性,個人或小團隊開發者很難滿足汽車的安全要求;二是高價值屬性,各巨頭企業有足夠的積極性參與汽車軟件開發。這就決定了“新汽車”的軟件開發最終都將指向于由規模化企業構成的、相對有組織的生態。因此,筆者的結論是,汽車與手機的開發者生態截然不同:手機開發者生態的參與者數量龐大、規模各異、自由競爭、互不影響,成功或失敗的不確定性都比較大;而“新汽車”開發者生態的每個參與者都會有自己的組織,并且通過共同認可的商業關系合作或博弈,成敗基本上取決于各自的硬實力和協同度。
八、“新汽車”生態建設的基本原則與演進階段
1.“新汽車”生態建設的基本原則
在“新汽車”產業生態的構建過程中,我們必須正確理解并處理好技術、產業、生態和資本的關系。由于未來汽車核心技術將更加多元、更加交織、更加易變、更加重要,未來汽車行業將涉及更多產業、更多領域、更多環節,所以,涵蓋所有相關技術和產業的“新汽車”生態將空前復雜。為了把技術、產業和生態真正打通,使之融為一體,就需要充分借助資本的力量。從這個意義上講,資本既是將各種資源聚合起來形成合力的粘結劑,也是在關鍵領域有效實現重點突破的催化劑。就是說,資本將成為推動產業重構和生態建設進程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在萬物互聯催生出的“新汽車”生態中,沒有一家企業乃至一類產業能夠掌握所需的全部資源,因此沒有任何單一企業或產業能夠擁有整個生態。但是企業必須積極參與生態設計和建設,努力培育并不斷加強自身的特色能力,并以此為基礎融入生態,從中獲取所需的其他資源。由此出發,筆者認為“新汽車”生態建設的基本原則和方法論應是:所有相關方全員參與,合理分工、有效協同;以資本為紐帶,以法規和標準為支撐,融合發展、共建生態。
2.“新汽車”的三個演進階段
展望未來,筆者認為“新汽車”的演進將經歷三個階段:
1.0階段的特征是電動化。這是“新汽車”的基礎,主要包括汽車平臺和動力技術的創新。我們當前正處在這個階段。
2.0階段的特征是智能化。這是在電動化基礎上的智能化,或者說是電動化與智能化的深度融合、互相賦能。在此階段,電動化只是必要條件,僅有電動化優勢的企業并不能確保勝出;智能化才是充分條件,具有智能化技術能力和生態化發展意識的企業將逐漸脫穎而出。預計到2025年,中國汽車產業將進入到2.0階段。
而3.0階段的特征是生態化。這一階段并不是簡單的技術或軟件的跨越,而是商業模式和生態建設的跨越,最終將實現“新汽車”和新模式的跨越。與2.0階段的智能化發展主要由汽車產業自身主導不同,3.0階段的生態化發展需要支撐汽車產業發展的“社會環境”即大生態的全面智能化。到了這個階段,與汽車相關的生態要素都將逐步實現智能化,即在全社會范圍內實現所謂的多主體協同智能。彼時,“新汽車”的概念將真正落地,汽車的產業分工、運營方式、開發模式等將全面變革,企業將基于數據、場景、生態為用戶提供全新的產品及其使用和服務。預計2030年前后,中國汽車產業有望開始邁入3.0階段。
需要指出,上述每一個階段都完全不同,又互相連接,其發展是一個不斷積累、逐漸演進、最終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筆者想強調的是,3.0階段也即重構后的汽車產業,將呈現出全新的格局——區域化特性(產品+服務)主導的全球化競爭,這將為坐擁全球最大汽車市場且電動化、智能化發展速度最快的中國,提供前所未有的歷史性機遇。而現在面向3.0階段的目標,積極儲備2.0階段能力的企業,今后將更具優勢和潛力,也更有可能抓住這次重大的歷史機遇。
總體而言,“新汽車”發展的前半場是電動化+智能化,即電動化為核心,同時智能化提供“額外”的亮點來為產品賦能;后半場則是智能化+電動化,即智能化為核心,同時電動化成為必須做好的基礎;而“新汽車”的終極目標是生態化,即企業實現產品及服務完善的生態化運營,產業實現可持續的生態化發展,社會實現完整的生態化體系。
當前,受國際形勢、疫情反復、地區沖突、芯片短缺、電池原材料漲價以及智能化發展策略不明等諸多因素的疊加影響,汽車產業的競爭愈發復雜激烈,很多企業都承受著巨大的壓力,甚至不免有左支右絀、疲于奔命之感。一些企業由此認為,自己連生存都必須全力以赴了,哪有什么余力去考慮生態布局、參與生態建設?然而在筆者看來,這恰恰表明這些企業對生態的內涵和價值還沒有正確的理解和充分的認知。事實上,越是在這種困難的時候,企業越需要進行生態化的升維思考,以實現對現有問題的降維突破。
其原因在于:第一,汽車產業的邊界正在不斷擴展,涵蓋了越來越多的新行業、新領域和新環節,很多核心技術和能力都不是一家企業能夠獨自擁有的,唯有參與生態建設與合作,企業才有可能獲取所需的全部技術和能力。
第二,生態建設是一個漸進的過程,短期來看是否參與確實沒有明顯的區別,但在萬物互聯的前景下,生態化發展一定會成為未來產業的核心商業范式,乃至唯一的商業范式。這意味著長期來看唯有進入生態的企業才能通過協作獲得足夠的競爭力,而獨立于生態之外的企業將逐漸被邊緣化直至消亡。
第三,目前不少企業之所以左支右絀、疲于奔命,正是因為它們仍秉持“相互爭奪蛋糕”的“大而全”的傳統競爭理念,什么都想自研、什么都想掌控。孰不知唯有建立“共同做大蛋糕”的新型競爭理念,通過在生態中合理分工、相互支持、優勢互補,才能徹底擺脫資源和精力不足的困境,真正聚焦于自身最核心能力的培育和提升,進而形成差異化的競爭優勢。從這個意義上講,參與生態設計和建設,不僅不會成為企業的沉重負擔,反而是企業面對多元復雜競爭時的制勝法寶。
正因如此,筆者認為,多產業、多企業、多技術融合協同的生態化創新,是未來汽車產業的戰略制高點。各類企業、各個產業乃至各級政府都應當為之共同努力、分工協作,爭取早日建成全新的“新汽車”大生態。
審核編輯 :李倩
-
動力電池
+關注
關注
113文章
4549瀏覽量
77869 -
芯片
+關注
關注
456文章
51155瀏覽量
426415
原文標題:趙福全:“新汽車”生態建設的落地策略
文章出處:【微信號:談思實驗室,微信公眾號:談思實驗室】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