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駕駛路徑規劃
眾所周知,無人駕駛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方面的工作:感知,決策及控制。
路徑規劃是感知和控制之間的決策階段,主要目的是考慮到車輛動力學、機動能力以及相應規則和道路邊界條件下,為車輛提供通往目的地的安全和無碰撞的路徑。
路徑規劃問題可以分為兩個方面:
(一)全局路徑規劃:全局路徑規劃算法屬于靜態規劃算法,根據已有的地圖信息(SLAM)為基礎進行路徑規劃,尋找一條從起點到目標點的最優路徑。
通常全局路徑規劃的實現包括Dijikstra算法,A*算法,RRT算法等經典算法,也包括蟻群算法、遺傳算法等智能算法;
(二)局部路徑規劃:局部路徑規劃屬于動態規劃算法,是無人駕駛汽車根據自身傳感器感知周圍環境,規劃處一條車輛安全行駛所需的路線,常應用于超車,避障等情景。通常局部路徑規劃的實現包括動態窗口算法(DWA),人工勢場算法,貝塞爾曲線算法等,也有學者提出神經網絡等智能算法。
本系列就從無人駕駛路徑規劃的這兩方面進行展開,對一些經典的算法原理進行介紹,并根據個人的一些理解和想法提出了一些改進的意見,通過Matlab2019對算法進行了仿真和驗證。過程中如果有錯誤的地方,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
那么廢話不多說,直接進入第一部分的介紹,全局路徑規劃算法-RRT算法。
全局路徑規劃 - RRT算法原理
RRT算法,即快速隨機樹算法(Rapid Random Tree),是LaValle在1998年首次提出的一種高效的路徑規劃算法。RRT算法以初始的一個根節點,通過隨機采樣的方法在空間搜索,然后添加一個又一個的葉節點來不斷擴展隨機樹。
當目標點進入隨機樹里面后,隨機樹擴展立即停止,此時能找到一條從起始點到目標點的路徑。算法的計算過程如下:
step1:初始化隨機樹。將環境中起點作為隨機樹搜索的起點,此時樹中只包含一個節點即根節點;
stpe2:在環境中隨機采樣。在環境中隨機產生一個點,若該點不在障礙物范圍內則計算隨機樹中所有節點到的歐式距離,并找到距離最近的節點,若在障礙物范圍內則重新生成并重復該過程直至找到;
stpe3:生成新節點。在和連線方向,由指向固定生長距離生成一個新的節點,并判斷該節點是否在障礙物范圍內,若不在障礙物范圍內則將添加到隨機樹 中,否則的話返回step2重新對環境進行隨機采樣;
step4:停止搜索。當和目標點之間的距離小于設定的閾值時,則代表隨機樹已經到達了目標點,將作為最后一個路徑節點加入到隨機樹中,算法結束并得到所規劃的路徑 。
RRT算法由于其隨機采樣及概率完備性的特點,使得其具有如下優勢:
(1)不需要對環境具體建模,有很強空間搜索能力;
(2)路徑規劃速度快;
(3)可以很好解決復雜環境下的路徑規劃問題。
但同樣是因為隨機性,RRT算法也存在很多不足的方面:
(1)隨機性強,搜索沒有目標性,冗余點多,且每次規劃產生的路徑都不一樣,均不一是最優路徑;
(2)可能出現計算復雜、所需的時間過長、易于陷入死區的問題;
(3)由于樹的擴展是節點之間相連,使得最終生成的路徑不平滑;
(4)不適合動態環境,當環境中出現動態障礙物時,RRT算法無法進行有效的檢測;
(5)對于狹長地形,可能無法規劃出路徑。
RRT算法Matlab實現
使用matlab2019來編寫RRT算法,下面將貼出部分代碼進行解釋。
1、生成障礙物
在matlab中模擬柵格地圖環境,自定義障礙物位置。
%% 生成障礙物 ob1 = [0,-10,10,5]; % 三個矩形障礙物 ob2 = [-5,5,5,10]; ob3 = [-5,-2,5,4]; ob_limit_1 = [-15,-15,0,31]; % 邊界障礙物 ob_limit_2 = [-15,-15,30,0]; ob_limit_3 = [15,-15,0,31]; ob_limit_4 = [-15,16,30,0]; ob = [ob1;ob2;ob3;ob_limit_1;ob_limit_2;ob_limit_3;ob_limit_4]; % 放到一個數組中統一管理 x_left_limit = -16; % 地圖的邊界 x_right_limit = 15; y_left_limit = -16; y_right_limit = 16;
我在這隨便選擇生成三個矩形的障礙物,并統一放在ob數組中管理,同時定義地圖的邊界。
2、初始化參數設置
初始化障礙物膨脹范圍、地圖分辨率,機器人半徑、起始點、目標點、生長距離和目標點搜索閾值。
%% 初始化參數設置 extend_area = 0.2; % 膨脹范圍 resolution = 1; % 分辨率 robot_radius = 0.2; % 機器人半徑 goal = [-10, -10]; % 目標點 x_start = [13, 10]; % 起點 grow_distance = 1; % 生長距離 goal_radius = 1.5; % 在目標點為圓心,1.5m內就停止搜索
3、初始化隨機樹
初始化隨機樹,定義樹結構體tree以保存新節點及其父節點,便于后續從目標點回推規劃的路徑。
%% 初始化隨機樹 tree.child = []; % 定義樹結構體,保存新節點及其父節點 tree.parent = []; tree.child = x_start; % 起點作為第一個節點 flag = 1; % 標志位 new_node_x = x_start(1,1); % 將起點作為第一個生成點 new_node_y = x_start(1,2); new_node = [new_node_x, new_node_y];
4、主函數部分
主函數中首先生成隨機點,并判斷是否在地圖范圍內,若超出范圍則將標志位置為0。
rd_x = 30 * rand() - 15; % 生成隨機點 rd_y = 30 * rand() - 15; if (rd_x >= x_right_limit || rd_x <= x_left_limit ||... % 判斷隨機點是否在地圖邊界范圍內 ? ?rd_y >= y_right_limit || rd_y <= y_left_limit) ? ?flag = 0; end
調用函數cal_distance計算tree中距離隨機點最近的節點的索引,并計算該節點與隨機點連線和x正向的夾角。
[angle, min_idx] = cal_distance(rd_x, rd_y, tree); % 返回tree中最短距離節點索引及對應的和x正向夾角
cal_distance函數定義如下:
function [angle, min_idx] = cal_distance(rd_x, rd_y, tree) distance = []; i = 1; while i<=size(tree.child,1) ? ? ? ?dx = rd_x - tree.child(i,1); ? ? ? ?dy = rd_y - tree.child(i,2); ? ? ? ?d = sqrt(dx^2 + dy^2); ? ? ? ?distance(i) = d; ? ? ? ?i = i+1; ? ?end ? ?[~, min_idx] = min(distance); ? ?angle = atan2(rd_y - tree.child(min_idx,2),rd_x - tree.child(min_idx,1)); end
隨后生成新節點。
new_node_x = tree.child(min_idx,1)+grow_distance*cos(angle);% 生成新的節點 new_node_y = tree.child(min_idx,2)+grow_distance*sin(angle); new_node = [new_node_x, new_node_y];
接下來需要對該節點進行判斷:
① 新節點是否在障礙物范圍內;
② 新節點和父節點的連線線段是否和障礙物有重合部分。
若任意一點不滿足,則將標志位置為0。實際上可以將兩個判斷結合,即判斷新節點和父節點的連線線段上的點是否在障礙物范圍內。
for k=1:1:size(ob,1) for i=min(tree.child(min_idx,1),new_node_x):0.01:max(tree.child(min_idx,1),new_node_x) % 判斷生長之后路徑與障礙物有無交叉部分 j = (tree.child(min_idx,2) - new_node_y)/(tree.child(min_idx,1) - new_node_x) *(i - new_node_x) + new_node_y; if(i >=ob(k,1)-resolution && i <= ob(k,1)+ob(k,3) && j >= ob(k,2)-resolution && j <= ob(k,2)+ob(k,4)) ? ? ? ? ? ?flag = 0; ? ? ? ? ? ?break ? ? ? ?end ? ?end end
在這我采用的方法是寫出新節點和父節點連線的直線方程,然后將x變化范圍限制在min(tree.child(min_idx,1),new_node_x)max(tree.child(min_idx,1),new_node_x)內,0.01即坐標變換的步長,步長越小判斷的越精確,但同時會增加計算量;
步長越大計算速度快但是很可能出現誤判,如下圖所式。
左圖:合適的步長 右圖:步長過大
判斷標志位若為1,則可以將該新節點加入到tree中,注意保存新節點和它的父節點,同時顯示在figure中,之后重置標志位。
if (flag == true) % 若標志位為1,則可以將該新節點加入tree中 tree.child(end+1,:) = new_node; tree.parent(end+1,:) = [tree.child(min_idx,1), tree.child(min_idx,2)]; plot(rd_x, rd_y, '.r');hold on plot(new_node_x, new_node_y,'.g');hold on plot([tree.child(min_idx,1),new_node_x], [tree.child(min_idx,2),new_node_y],'-b'); end flag = 1; % 標志位歸位
最后就是把障礙物、起點終點等顯示在figure中,并判斷新節點到目標點距離。若小于閾值則停止搜索,并將目標點加入到node中,否則重復該過程直至找到目標點。
%% 顯示 for i=1:1:size(ob,1) % 繪制障礙物 fill([ob(i,1)-resolution, ob(i,1)+ob(i,3),ob(i,1)+ob(i,3),ob(i,1)-resolution],... [ob(i,2)-resolution,ob(i,2)-resolution,ob(i,2)+ob(i,4),ob(i,2)+ob(i,4)],'k'); end hold on plot(x_start(1,1)-0.5*resolution, x_start(1,2)-0.5*resolution,'b^','MarkerFaceColor','b','MarkerSize',4*resolution); % 起點 plot(goal(1,1)-0.5*resolution, goal(1,2)-0.5*resolution,'m^','MarkerFaceColor','m','MarkerSize',4*resolution); % 終點 set(gca,'XLim',[x_left_limit x_right_limit]); % X軸的數據顯示范圍 set(gca,'XTick',[x_left_limitx_right_limit]); % 設置要顯示坐標刻度 set(gca,'YLim',[y_left_limit y_right_limit]); % Y軸的數據顯示范圍 set(gca,'YTick',[y_left_limity_right_limit]); % 設置要顯示坐標刻度 grid on title('D-RRT'); xlabel('橫坐標 x'); ylabel('縱坐標 y'); pause(0.05); if (sqrt((new_node_x - goal(1,1))^2 + (new_node_y- goal(1,2))^2) <= goal_radius) % 若新節點到目標點距離小于閾值,則停止搜索,并將目標點加入到node中 ? ?tree.child(end+1,:) = goal; ? ? ? ? % 把終點加入到樹中 ? ?tree.parent(end+1,:) = new_node; ? ?disp('find goal!'); ? ?break end
5、繪制最優路徑
從目標點開始,依次根據節點及父節點回推規劃的路徑直至起點,要注意tree結構體中parent的長度比child要小1。最后將規劃的路徑顯示在figure中。
%% 繪制最優路徑 temp = tree.parent(end,:); trajectory = [tree.child(end,1)-0.5*resolution, tree.child(end,2)-0.5*resolution]; for i=size(tree.child,1):-1:2 if(size(tree.child(i,:),2) ~= 0 & tree.child(i,:) == temp) temp = tree.parent(i-1,:); trajectory(end+1,:) = tree.child(i,:); if(temp == x_start) trajectory(end+1,:) = [temp(1,1) - 0.5*resolution, temp(1,2) - 0.5*resolution]; end end end plot(trajectory(:,1), trajectory(:,2), '-r','LineWidth',2); pause(2);
程序運行最終效果如下:
紅點都是生成點隨機點,綠點是tree中節點,紅色路徑即為RRT算法規劃的路徑。
6、路徑平滑(B樣條曲線)
由于規劃的路徑都是線段連接,在節點處路徑不平滑,這也是RRT算法的弊端之一。一般來說軌跡平滑的方法有很多種,類似于貝塞爾曲線,B樣條曲線等。
我在這采用B樣條曲線對規劃的路徑進行平滑處理,具體的方法和原理我后續有時間再進行說明,這里先給出結果:
黑色曲線即位平滑處理后的路徑。
多組結果對比
① 相鄰兩次仿真結果對比:
可以看出由于隨機采樣的原因,任意兩次規劃的路徑都是不一樣的。
② 復雜環境下的路徑規劃。選取一個相對復雜的環境,仿真結果如下:
可以看出RRT算法可以很好解決復雜環境下的路徑規劃問題。
③ 狹窄通道下的路徑規劃。選取一個狹窄通道環境,仿真結果如下:
由于環境采樣的隨機性,在狹長通道內生成隨機點的概率相對較低,導致可能無法規劃出路徑。
結語
由最終仿真結果可以看出,RRT算法通過對空間的隨機采樣可以規劃出一條從起點到終點的路徑,規劃速度很快,同時不依賴于環境。但規劃過程隨機性很強,沒有目的性,會產生很多冗余點,且每次規劃的路徑都不一樣,對于狹窄通道可能無法規劃出路徑。
下篇文章我將對RRT算法的優化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并在現有的程序上進行修改,最終對比改進前后的RRT算法效果。
-
路徑規劃
+關注
關注
0文章
78瀏覽量
15332 -
無人駕駛
+關注
關注
98文章
4075瀏覽量
120625 -
RRT
+關注
關注
0文章
12瀏覽量
1120
原文標題:全局路徑規劃 - RRT算法原理及實現
文章出處:【微信號:vision263com,微信公眾號:新機器視覺】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