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釋放生產力,這是一個人類幾千年來都在思考并嘗試解答的問題。
在經歷了三次工業革命之后,有一點已經成為共識:先進技術的使用,可以普遍性釋放社會生產力;但與此同時,每個行業、每家企業釋放生產力的需求與方式又是極大不同的。
清華大學李伯重教授在《發展與制約:明清江南生產力研究》提到:“人們不能自由選擇自己的生產力——這是他們的全部歷史的基礎,因為任何生產力都是一種既得的力量,是以往的活動的產物。生產力是人們實踐能力的結果,但是這種能力決定于先前已經獲得的生產力。”每個行業、每家企業的以往生產實踐都不盡相同。過去的生產活動既決定了企業對新技術的需求,同時也造成了企業吸納新技術的困境。
在數字化、智能化的發展浪潮中,我們總是會提到一句話:數字化必須與行業相結合。
這既是數字化最大的價值所在,因為行業才是釋放生產力的主體;同時也是數字化的最大難題,因為每個行業的數字化需求、數字化路徑,以及實現數字化過程中面臨的具體難題都有著極大差異。行業個體差異與數字化總體趨勢之間的矛盾,形成了一堵墻,于是我們能夠看到高效、成功的數字化轉型比率并不高。
如何打破這堵墻呢?華為面向這個數字化進程中最為核心的問題,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11月7日 華為全聯接大會2022在深圳和線上舉辦。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全聯接大會的主題就是“釋放數字生產力”。
會上,華為輪值董事長胡厚崑發表了題為“釋放數字生產力,激發行業新增長”的主題演講。他認為,中國完善的數字基礎設施、千行百業數字化的迫切需求和豐富的ICT人才儲備,正推進行業數字化進入快車道。為了幫助企業應對數字化發展中的共性挑戰,華為提出了三大舉措,即讓技術不難選不難用,讓企業“上好云、用好云”,讓數字人才供給源源不斷,助力千行百業的數字化發展。
透過這三大舉措,以及一系列華為助力完成的行業數字化實踐,我們可以發現這樣一種變化正在凝聚:數字化轉型,正在從以技術、產品為核心,走向行業需求、行業價值為核心。
這條全新的數字化之路,既是華為的新旅程,也是智能世界的晨光升起之處。
審視高墻:行業個性與數字化共性之間的矛盾
在今天的中國,絕大多數人都非常了解數字化,并且每天都在數字化當中汲取價值。移動支付、移動應用、智慧城市,種種數字化能力塑造了我們的生活。但在生產領域,卻會發現大量企業都有數字化的意識與想法,但真正執行起來卻會遇到各種問題。這是為什么?
從供需邏輯上看,這就是共性技術、共性產品的供給,與個性行業需求之間不能統一造成的矛盾。
一方面我們可以看到,今天在中國有著出眾的數字化轉型基礎。技術方便獲取、人才儲備充足,并且數字化基礎設施的長期可靠投入,讓中國行業與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具備了良好條件。
以數字基礎設施為例,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已經建成了全球規模最大、體驗最好的5G網絡,光纖覆蓋率接近100%,是名副其實的網絡基礎設施全球領先;在算力基礎設施方面,中國在云計算、AI計算、超算中心等領域大力投入,算力網絡規模達到全球第二。加之數字化計算普及率不斷提升、理工科人才得到大力培養,數字化轉型在技術、產品、基礎設施的供應方面是非常充足的。
而從另一方面看,在2022年中國已經擁有97個大類,超過900個細分行業,是全世界行業最多、產業鏈最為齊備的國家之一。這就是數字化發展的絕對優勢,因為每個行業都可能產生巨大的數字化生產力釋放。它們疊加在一起,并且產生產業鏈推導效應,最終帶來的價值難以估量。
但同時,行業眾多代表著需求差異大、應用場景復雜、成本與效益目標多樣化、人才與數字化水平參差不齊。這導致每個行業、每家企業對社會和市場提供的數字化轉型條件,獲取方式與獲取水平都不統一。這個問題,可以說是中國千行百業數字化轉型進程中最顯著、也最迫切的待解決問題。
我們必須辯證地看到,也正是因為條件充足、基礎良好,中國行業、企業才能率先探索與數字化深度結合的“無人區”,也自然更容易在這個階段碰到各種問題。
在今天,企業經常會發現想要獲得數字化技術很容易,但要真正獲得價值特別高、非常適合自己的數字化轉型方案并不容易。我曾經探訪過一家AI公司,他們在考察之后,為一家制造業工廠提供了有超過100項智能化能力的方案,認為可以大展身手。但技術專家看過之后,卻認為只有兩三項能夠留下了。因為技術供應方并沒有考慮工廠對安全性、可控性的嚴苛要求,也沒有深入考慮廠房內復雜的算、網環境。
這種“理論可行,實則不然”的案例充斥在數字化與行業之間,成為了一堵高墻。于是我們能夠看到,企業的數字化更多是集中在辦公、財務、管理、宣傳等外圍板塊起作用。這就是因為這些板塊是有共性的,可以抽取最大公約數進行規模化復雜。具體而言,行業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又會遇到一系列問題。華為認為,其中最顯著的是以下三點:
1.技術難選。企業是了解自身需求的,也能夠充分了解希望進行數字化升級的行業場景,但卻并不了解數字化技術,不知道接下來應該如何選擇技術。市面上的數字化方案眾多,企業很難判斷其中差異;并且數字化方案更多著眼的是共性,很少有與行業深度匹配的個性場景與解決方案出現。這種情況下,企業很難邁開數字化轉型的第一步。
2.技術能力和資源限制。選好了技術之后,企業需要獲取技術,并且搭建能夠支撐技術應用的ICT基礎設施能力。這又會產生一系列問題。比如企業技術能力有限,沒有處理前沿技術的經驗;又比如企業成本有限,不能夠購置大量數字化產品、方案來解決并不顯著的問題。融合以最簡單方式獲取技術、得到經驗,是考驗企業數字化轉型的第二關。
3.人才問題。無論是怎樣的技術,最終還是需要人類發揮價值。而在數字化人才供不應求的今天,大量企業,尤其是傳統行業是很難招聘到、留任住高水平數字化人才的。最終就導致我們常說的,懂行業的不懂技術,懂技術的脫離行業。所以,人才問題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最終難關。
想要真正釋放數字化生產力,就必須將這些難關一個個克服,突破行業數字化之間的高墻。為此,華為希望步步為營,步步突破,調集一切可用力量,成為釋放數字生產力的破壁人。
多走一步,到行業的真實需求中去
行業、企業數字化轉型中面臨的第一個難題:選技術,其實包含著廣泛的意涵。
比如企業需要考慮幾種技術優勢的同時,考慮工程化實現、后期運維等問題;要考慮長期成本與短期目標之間的平衡;要協調多種技術、產品與解決方案的融合。可以看出,“選技術”絕非一件易事。尤其當數字化轉型的價值愈發重要,企業很難不謹慎,再謹慎。
想要解決這個問題,就不能將選技術的難題統統交給行業和企業,而是需要提供容易選、容易用、容易維護的產品組合方案。
為此,華為的決定是:向前多走一步。
過往的數字化轉型服務商,提供的價值核心是產品,也就是所謂的“盒子為中心”。而面向企業真實存在是數字化選擇難題,華為打破了以往的產業常規。在產品的基礎上,提前做好多產品的預集成、預驗證,從而形成更匹配場景的、預制化的產品組合方案,最終可以實現降低用戶的產品選擇和方案設計難度。在今天,華為已經面向金融、教育、醫療、能源等行業,推出了40多個產品組合方案,包含了園區智慧安防、極簡辦公網等,覆蓋數據中心、園區、數字站點、廣域網絡等場景,基本上可以滿足企業數字化轉型中90%的數字基礎設施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中小企業的數字化在今天愈發重要。為此,華為面向中小企業,推出了一系列小而美的場景化方案,目前已有70多個相關解決方案上市,并且發布了一站式數字化平臺,如華為億企飛APP。客戶和伙伴可以通個平臺獲取豐富的產品庫、方案庫、案例等資源,強化企業獲取數字化能力的便捷程度。
另一項彰顯了華為“向前走一步”策略的,莫過于華為軍團的成立。備受矚目的華為軍團,從本質上體現了真正走到客戶身邊,走進客戶需求的全新數字化服務策略。隨著煤礦、港口、電力等多個行業軍團的成立與發展,我們可以看到軍團走向行業的價值是非常明晰的。
在華為內部,軍團助力形成了面向重點行業的端到端針對性服務能力。在華為外部,則可以依靠軍團架構聚合伙伴力量,形成面向行業的高效率、聚焦式場景解決方案能力。從組織架構上來說,軍團可以打通從研發到市場的全產業流程,讓行業專家、研發人員親臨一線,與客戶無縫溝通。
在煤礦領域,可以充分看到華為軍團帶來的釋放行業數字化生產力變化。去年9月,華為煤礦軍團與國家能源集團聯合30多家生態伙伴,僅用了短短三個月的時間,就基于鴻蒙開發了礦鴻操作系統,這也成了礦山領域首個物聯網操作系統。
我們曾經到山西一家煤礦進行探訪。印象很深的一幕是,帶我們參觀的技術負責人說,對于煤礦,少用人,不用人,就是最大的安全,最大的生產力。
如何做到少用人?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讓礦下設備可以互聯互通。一座礦井下有1000多種設備,可能要跑在十幾種操作系統上。這意味著這些設備需要大量的人工來操作和管理,極大增加了井下安全隱患,限制了行業生產力。
在礦鴻的幫助下,不同設備的智能化、互聯與協同有了統一語言,這給煤礦行業帶來了巨大改變。比如說,過去綜采面的液壓支架需要礦工手動控制,工人一天要按上百次按鍵,非常辛苦,而礦鴻則成功實現了“按鍵操作變手機移動操作”的新模式,只需手機一碰連就可完成操作。在這種數字化技術能力的加持下,礦井現場點的人工巡檢工作減少了30%。
在電力、港口、公路、機場、軌道等行業軍團,華為已經攜手1800多家解決方案合作伙伴,圍繞場景聯合創新,打造場景化解決方案,并根據客戶需要提供咨詢、應用集成等服務,讓客戶選技術、用技術的難度大大降低。
行業數字化的第一步難題,正在華為的“多走一步”中逐漸解開。
完成下一跳:“用好云”解決行業的資源與技術焦慮
選好技術,找準場景,有了數字化發展方向之后,行業接下來面臨的問題就是如何持續性、低成本、高效率獲取數字化技術與資源。由于數字化技術有著復雜、立體的結構,所以往往會出現為滿足一個數字化應用目標,需要進行大量ICT資源投入的情況。加上數字化新技術層出不窮,企業想要獲得最新技術往往需要再次進行大量資源、人員投入。形成循環往復之后,企業很容易產生資源與技術方面的焦慮。
想要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構建讓行業、企業能夠高效率、低成本獲取數字化資源的路徑,而云計算的價值正好凸顯了出來。在今天,上云已經成為企業發展的確定性趨勢,云承載著企業核心的計算訴求。同時也要看到,云是新技術、新服務通往企業的最短距離。云已經不僅僅可以作為基礎設施的替代,更集成了大量新技術、新能力。如果企業可以從云上獲得新技術,在云上沉淀和復制數字化轉型經驗,那么就可以極大降低企業的數字化轉型成本,甚至將數字化底座建立在云端。
為此,華為的決定是:和千行百業一起,完成從“上好云”到“用好云”的一跳。
目前階段,華為云提出了“一切皆服務”理念,把AI、軟件開發、數據治理和數字內容生產等最新技術,以及集成開發工具集成在云服務平臺。通過將華為自身的數字化轉型經驗和伙伴實踐沉淀下來,形成了一系列可以被行業、企業直接調取的aPaaS服務,比如智慧供熱、數字政務等等。除此之外,華為云還通過集成伙伴應用的形式,面向企業提供開箱即用的應用,讓企業獲取一站式服務。
跨越成本與技術障礙,完成云上一跳,已經成為越來越多行業的選擇,在繁忙的天津港當中就是如此。今年8月,我們探訪了天津港C段碼頭。這段長1100米的碼頭,已經真正意義上自動化、無人化。除了船上作業等崗位外,整段碼頭在華為先進技術的加持下,完全在無人情況下高效、準確運行。
天津港成功數字化經驗的背后,就有著“云上一跳”的魅力。調度是碼頭的核心競爭力,對于天津港這個吞吐量達到2000萬箱的大港來說更是如此。在引入了華為云提供的港口智能計劃系統之后,天津港可以將一次作業計劃的制定耗時,從24小時縮短到10分鐘。同時在AI技術的加持下,計劃質量極大提升,能夠有效應對突發情況帶來的數據變量。
基于港口智能計劃系統,船舶在港時間可以節省7%,同時,由于碼頭裝卸效率提升,一個吞吐量300萬標箱的碼頭,每年可增收2900萬——這就是數字化釋放生產力的最佳詮釋。
另外值得注意的一點,由于使用了華為云提供的資源,天津港僅僅用了4周時間就完成了包括AI求解器在內的應用開發與環境部署。如果采取購置設備、搭建環境、采集數據的傳統流程,則可能需要花費3到6個月。
成本更低、效果更好、時間更短,這就是“用好云”帶來的價值。行業數字化的技術與資源焦慮,也就在其中得到了治愈。
育才一心:數字化轉型歸根結底靠人才
無論工業革命,還是今天的數字化轉型,歸根結底所需要的都是人才。對于行業、企業來說,數字化轉型往往會陷入一系列人才難題。近期化一些,可能是看到了一項數字化改造的價值,卻無法招聘到合適人才;長期來看,則可能是無法形成有效的數字化人才梯隊建設,很多工作在人員更換之后無法銜接。
從具體的企業人才難題中將視野拉升,會發現中國正處在巨大的數字化人才供給缺口當中。根據相關數據,到2025年中國ICT人才缺口將超過2000萬。了解云計算、AI、大數據等新興技術的人才,以及懂行業也懂數字化技能的復合型人才作為稀缺。
為此,華為的決定是:與社會各界育才一心,盡可能從多角度、多方面推動數字化人才培養。
一方面,華為攜手全國各大院校進行了積極的ICT人才培養計劃。比如通過與教育部聯合發起的“智能基座”項目,與全國72所高校合作,預計5年培養出300萬計算產業人才,助力產業持續創新發展。
另一方面,華為也為企業自身人才培養提供定制化解決方案。比如面向管理者提供數字化轉型的戰略、組織、流程、人才全面賦能;面向業務人員及ICT技術專家,提供ICT技術和應用實踐的培訓。目前,華為數字化人才發展服務已經覆蓋企業客戶達到1200家,累計為企業培養數字化人才近5萬人。
從這三項措施中我們可以發現,華為在打破行業數字化之間的供需矛盾,釋放數字生產力方面,是有清晰戰略規劃,同時調用起一切力量進行投入的。
多走一步,與行業需求對齊,深入行業一線,是幫助企業打通數字化近景,完成從無到有的數字化構建。
完成一跳,幫助行業“用好云”,讓企業源源不斷獲得技術、服務,是賦能企業貫通數字化中景,解決持續發展的后顧之憂。
育才一心,多角度、多方向推動數字化人才培養,是與社會一同致力數字化發展的遠景,奠基更廣闊的未來。
在這樣的舉措下,數字化與行業之前的高墻,可以持續打通,甚至拆除。行業、企業可以有眾多方式找到、獲取最適合自身的數字化發展方式,從而立體化、多樣化解決行業特性與數字化供需之間的供需矛盾。
破除高墻之后,一切故事才剛剛開始。數字化的黃金時代正在農田中、工廠里、街頭巷尾間醞釀。
華為的更遠大目標,是做千行百業與智能世界間的破壁人。
-
華為
+關注
關注
216文章
34530瀏覽量
252683 -
ICT
+關注
關注
3文章
414瀏覽量
36623 -
數字化
+關注
關注
8文章
8846瀏覽量
62079 -
5G
+關注
關注
1356文章
48503瀏覽量
565617 -
5G網絡
+關注
關注
8文章
1743瀏覽量
42582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